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2年第8卷第1期

厚朴麻黄汤用于伤风寒咳喘证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认识厚朴麻黄汤证。方法从经文的论述和方义判断厚朴麻黄汤证,从临床辨证论治中探索、验证此方证。结果辨证确切,治法方药无误,外伤风寒与内证可速愈。【关键词】伤风寒。...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认识厚朴麻黄汤证。方法 从经文的论述和方义判断厚朴麻黄汤证,从临床辨证论治中探索、验证此方证。结果 辨证确切,治法方药无误,外伤风寒与内证可速愈。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体验前人之治法方药,可彰显中医之优势。

【关键词】  伤风寒;痰湿饮证

  厚朴麻黄汤为《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所载。由于经文精炼,难以领会认识其适应证。笔者从经文之论述和方义判断其适应证,又多年在临床辨证中应用、观察、验证此方证,所以对此方证有所认识,下面就谈一谈对厚朴麻黄汤之适应证的认识。

  1 从经文的论述和方义谈适应证

  1.1 经文的论述为表证咳喘

  《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曰:“咳而脉浮厚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浮脉主表,所以可判断此方证为外邪侵袭人体而致咳嗽的病证,但外邪侵袭人体之表证有伤风、伤寒、温病等不同。《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为气上逆而喘,所以咳嗽上气即指咳喘证,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表,邪多入里化热与内之痰饮互结为病。

  1.2 从方药组成和方义谈厚朴麻黄汤之适应证

  厚朴麻黄汤以厚朴麻黄为君,麻黄为辛温解表药,用于风寒咳喘证;厚朴燥痰湿宽胸用于内脏病之痰湿饮证。细辛、干姜、半夏、杏仁皆性温助黄麻温散,又助厚朴温化痰饮湿,所以判断此方之适证为伤风寒之外证和内之痰饮湿为病。外邪侵袭人体多入里化热即寒包火,外邪侵袭表证化热重用生石膏清之;此方诸药辛燥之性较强服后可致痰稠,辛燥又伤阴,所以重用小麦煎液浸泡此方中药,小麦助五味子补益肺气,增强人体之抗病机能,全方有温燥而不伤阴气之功。

  2 在临床中认识

  厚朴麻黄汤证急慢性气管炎等咳喘病,其发病与气候变化关系较大,秋冬寒冷则发病率高,先由外感引发咳喘症,春夏渐温暖至热,外感少而咳喘病者由重至轻,多数自愈。所以咳喘病者多阳不足不适宜寒冷的气候,《内经》云:“肺为娇脏,恶寒复恶热”,厚朴麻黄汤证也正此而发病。临床中所见伤风寒者必引发咳喘症,即厚朴麻黄汤证或患咳喘病者易感外邪,常反复外感,缠绵不愈。伤风寒属小病,但发病轻重不同。易伤风寒的咳喘症患者,多阳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虚不能抵御外伤风寒之邪的侵袭,内之水湿缺少温化而成痰饮。外之致病因素如气候由暖转寒。寒冷天气衣着单薄者,汗后受凉,夜睡露体,特别是人体阳位受凉颈、肩、背部等为阳位,受风寒易伤风感冒,一般伤风寒引发咳喘即厚朴麻黄汤证。患者症状如:鼻流清涕、鼻塞,轻者咳嗽,重者咳喘,咳白稀痰,再重者“肺胀”、“喘憋”等;口不干不渴,老年人可见泪多;脉浮,舌苔略薄白或白腻、大便正常或稀溏,不干燥。伤风症状明显,病重者仅见全身不适。全身症状不明显而无发热、身痛、恶寒等症状。

  3 与其他外感咳喘证鉴别

  厚朴麻黄汤证属伤风寒咳喘,应与伤寒病鉴别,伤寒病如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证等外感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身痛、恶寒等症状,温病咳喘主要是热的征象明显如:脉数,口干渴,舌质红等。

  4 厚朴

  麻黄汤证的方药组成用量、煎服方法和用药后的表现厚朴麻黄汤证常用剂量,一是参考经文之用量,二是多年在临床应用中探索出较确切的效量。

  4.1 方药组成和用量

  厚朴10g,半夏6g,炒杏仁6g,麻黄6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生石膏30g,小麦30g为1剂药,先用清水约800ml浸小麦于煎药容器内,置火上煎煮至沸,文火煮20min取小麦液浸上方诸药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笔者用此方时,一般药味不作加减法,若患者肺胀、喘憋、胸腹胀者,根据病情可连续服3~5剂停药。因伤风寒咳喘为阳不足证,患者常反复发病,所以发病则服药,病减轻则停药。

  4.2 服药后的症状表现

  患者服药后约2h,鼻畅通、涕少、口干、咳痰易出,严重咳喘上气者,胸腹部豁然开阔,呼吸畅快、身暖感明显,若走路、跑步、活动、服食加温食物,多衣被者则汗出;服药后小便也增多,便多为痰饮之邪外出的表现;汗出则表邪解。药后大便由溏转为形,涕、泪皆少。

  5 病例介绍

  病案1:患者,男,50岁。2001年1月25日诊。每年冬日必犯咳喘病,每病重时,用抗生素止咳平喘药治疗不效,近日因伤风后咳喘加重,胸闷憋喘,已服中药杏苏饮、麻杏石甘汤、三拗汤等,服后见小效,停服则病如服药前。刻诊:脉浮、舌苔白腻、舌边齿痕明显,问诊:睡眠时鼻塞加重,鼻流涕多,口淡无味、咳痰不爽、痰白粘,全身不适,自外感后咳喘无发热、身痛等症状。分析:用中西医药有小效而治愈难,说明非确切的对证药。患者脉浮、鼻塞、流涕、咳痰不爽、痰白粘、全身不适为伤风寒证;口淡无味、舌边齿痕明显、舌苔白腻等为脾肾肺阳不足而不胜内湿之邪,表邪入里化热与内痰饮互结为病则咳喘加重,治法宜温痰化痰饮,清热疏表补肺平喘,厚朴麻黄汤主之,药用:厚朴12g,半夏6g,炒杏仁6g,麻黄8g,炒干姜3g,细辛3g,北五味6g,石膏30g,小麦30g。煎服方法见前文。服1剂舒适,咳喘明显减轻,续服3剂而愈。病案2:患者,男,42岁。2006年2月1日诊。病月余,某医院检查为一般感冒,咳嗽、全身不适,用补液、服药等法不见大效。刻诊:脉浮,舌苔白润;问诊:咳嗽、稀粘痰、口淡无味、全身沉重不适,用刮痧疗法咳嗽、全身沉重不适等症状减轻。逐用厚朴黄麻汤煎液服1剂咳嗽轻,全身舒适,停药。10日后询访病愈。本诊所每冬季备厚朴黄麻汤煎液,伤风感冒者,伤风、咳嗽、咳喘症状明显者问之:无口干、大便干难,无发热、恶寒、身痛等全身症状者,每服此煎液皆愈。前人在临床实践中探索、研究、验证出了许多的实用而确切的治法方药,经千百年至今这些方药的医疗科学价值不但没有淘汰,而是新的医药品种难以与老的方药相比,所以中医是永远有优势的,所以称之为博大精深。

  

作者: 王满囤1,王董臣2作者单位:1 062551 河北任丘,任丘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