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2年第8卷第1期

中医辨证辨病琐谈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医辨证辨病二者之间的关系。辨证与辨病不是绝对分割的,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目前中医辨证与辨病都采用传统的中医望、闻、问、切之方法。在充分认识理解“证”、“病”、“辨证”、“辨病”的含义后,将这些中医精髓,用于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论治等均有重要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医辨证辨病二者之间的关系。辨证与辨病不是绝对分割的,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目前中医辨证与辨病都采用传统的中医望、闻、问、切之方法。在充分认识理解“证”、“病”、“辨证”、“辨病”的含义后,将这些中医精髓,用于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论治等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亦可促进中西医融会贯通。

【关键词】  辨证;辨病;琐谈

  在中医学漫长发展的过程中,历代医家经过反复艰苦地探索,通过对“证”、“病”、“辨证”、“辨病”等研究,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在“证”与“病”的划分上,中医并不是十分严格的,有的病名本身就是一个证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发现的疾病新患的疾病日益增多,充分认识理解“证”、“病”、“辨证”、“辨病”的含义,对于指导临床,正确地施行辨证论治,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证与病中医认为:

  证是人在患病过程中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反映的证候。所谓“证者征也”。它是有形、有色、有声、有症(自觉症状、他觉症状)可据的。证又指证候,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它不是一堆现象的罗列,而包含着病因、病位、病变性质、邪正盛衰。它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证是病的产物和机体病理表现的真实反映。病,即中医所讲的病。有的是和西医讲的病相同,如感冒、痢疾、便秘等。基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多少年来,中医所讲的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主观感觉和临床症状命名的,如黄疸、便秘、咳嗽等。中医所讲的病是指病人身体机能在特殊状态下的表现,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所作出的概括,是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机体代谢、组织失常的同义词。凡疾病都有病因、发病机理、证候表现、发展过程及转归变化等内容。病是证的基础,有病才能有证。

  2 辨证与辨病

  中医辨证就是以“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详尽地了解临床证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细心分析,把病人复杂的临床表现通过医生的思维、推理、判断出疾病的性质、部位和内在联系,认识出疾病的本质、辨别出何种证候。从整体上把握了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后脏腑功能紊乱的状态。它实际囊括了对机体内外环境、体质、性格、病因、病机、病位等的综合分析,为治病的理法方药提供依据。中医辨病即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推求病因、病理变化,并思考、推测、研究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一般规律及其临床联系的综合性理论。它与脏象学说相互渗透、相互印证,成为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3 辨证必须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为:

  由于机体的内外环境不同,导致同一种病可产生不同的证。如“温热病”又分为卫、气、营、血证。太阳病又分“表实证”和“表虚证”。黄疸病又分“阳黄”、“阴黄”。可见中医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是在“辨病”基础上“辨证”的。中医既讲“辨证”,又讲“辨病”。例如被后人推崇为“辨证论治”创导人的医圣张仲景,其经典《金匮要略》就是以各种病为单元的论著,书中著有“中风、肺痈”等篇,从现在看仍然属于疾病名称。他以“辨××病脉证并治”名篇,这就说明首先要“辨病”。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讨论“辨脉”、“辨证”及治疗等一系列问题,才对各种疾病进行较全面的阐述。但还必须进一步辨病。因为辨证只能认识到疾病目前阶段的主要变化,而不能认识到每种疾病各自不同的发生发展、转化、传变等全部的病理过程和变化规律。如病人有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症状,辨证属于表证,就是伤寒病的表证,进一步辨别表虚、表实、半表半里、入里化热、误治结胸、误治成痞及太阳传阳明、太阳传少阳、太阳传少阴、阳明传太阳合病,并病等传变与转化,并找出其规律。还要考虑寒邪易伤阳的特点等等。所以既要“辨证”又要“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恰当地选方用药,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

  4 力争中西医融会

  贯通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疾病辨证论治的法宝,对中医的临床疗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有时微观稍差。西医的“辨病”是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等为基础,根据临床表现分析认识疾病。它注重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改变,对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得比较具体,但往往注重局部病变而忽视整体。临床上,我们把中医“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西医“辨病”之长,补中医“辨证”与“辨病”之短,力争中西医融会贯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治愈率的需要。总之,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知识,牢牢把握住中医辨证与辨病的紧密结合,在掌握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传统的理、法、方、药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学习些、多掌握些西医辨病的知识 。这是当代努力的方向,力争中西医融会贯通,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理论而努力奋斗。

  

作者: 孟 帅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