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选择
UA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55.6±6.7岁。诊断标准为参照内科学诊断标准 [2] ,其中:初发或恶性劳力型心绞痛19例,静息心绞痛17例。心电图S-T段均有动态变化,即水平型、下斜型压低或一过性抬高(≥1mm)。选择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形成以排除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1.1.2 健康对照组
选择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肌酶等指标均正常(以排除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的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9~62岁,平均52.5±6.3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住院病例在排除AMI后,分别在1、8、16、24、72h、1周、2周抽取静脉血4ml,分离血清,立即检测cTn I、CK-MB,剩余血清-28℃冰箱保存,集中检测FABP。
1.2.2 试剂及仪器
FABP试剂盒选自荷兰Hycult biotochnology公司产品,cTn I试剂盒选自Behring公司产品,心肌酶试剂盒由科华公司提供,酶标仪∑90型,生化分析仪为日立7170A型。
1.2.3 实验方法
FABP、cTn I方法为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CK-MB为免疫抑制法,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
1.3 短期预后观察
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包括AMI、心源性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等,观察期限为2周或到出现心脏意外事件发生为止(2周内)。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检出率、发生率显著性比较采用X 2 检验。
2 结果
2.1 UA组、正常对照组FABP、cTn I、CK-MB测定结果见表1。本文按95%可信区间:FABP以>3.79μg/L、cTn I>0.69μg/L、CK-MB>25U/L为阳性。
表1 FABP、cTn I、CK-MB测定结果略
由表1可知UA组血清FABP、cTnI、CK-MB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FABP、cTn I检出率均高于CK-MB(P<0.01),FABP检出率高于cTn I检出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K-MB检出率最低。
2.2 FABP、cTn I、CK-MB检测对UA患者近期预后的判断 见表2。本组36例中,14例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占38.89%。由表2可见FABP、cTn I异常组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与FABP、cTn I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K-MB异常组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与CK-MB异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2 FABP、cTn I、CK-MB检测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略
2.3 FABP、cTn I、CK-MB诊断窗口期分别为1~25h、3h~2周、5~25h,故UA患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在1h~2周内,同时检测FABP、cTn I、CK-MB其中将至少有1项检测项目出现异常(见表3),诊断阳性率为100%。
表3 FABP、cTn I、CK-MB动态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U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造成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闭塞或瞬间闭塞,导致局部心肌供血减少 [3] 。局部心肌的可逆性缺血程度加重时,必然伴有心肌细胞的微小损伤。FAB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分子量小(14,000~15,000D),心肌含量最多 [4] ,为近年来发展起来反映心脏缺血的早期生化指标 [5] ,当心肌稍有缺血、缺氧损伤时血清FABP浓度升高时间比cTn I和CK-MB早,FABP最先释放入血中,使血清中FABP浓度升高 [6] 。本研究正常组FABP含量极低与U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FABP的检出率最高,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也最高,其峰值在8h段(18.68±5.96μg/L),是判断UA患者近期预后的敏感 指标。因此,FABP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FABP定量检测UA患者的预后评价有密切关系。
cTn I是心肌纤维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等复合物的阻滞蛋白,在心肌细胞中含量丰富,其分子量23,500D,比CK-MB分子量小,比FABP分子量大。当心肌细胞发生微小损伤时,容易释放到血液中,检测血清cTn I对心肌的微小损伤,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7] 。对于UA患者,血清增高比正常者更容易发生心脏意外事件。中华心血管委员会 [1] 于2000年提出把血清cTn I和cTn T水平作为UA危险度分层的依据之一。本研究显示,cTn I升高的峰值在16h段(3.12±1.18μg/L),略迟于FABP升高时间,早于CK-MB(峰值在24h段);但持续时间长,cTn I升高UA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Tn I正常者(P<0.01)。
综上所述,FABP、cTn I的联合检测在FABP、cTn I诊断窗口期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的阳性率达100%,对AMI的早期诊断、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挽救缺血或损伤的心肌免于坏死、改善预后等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8-290.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5-408.
4 董解菊,肖颖彬.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2(2):74-76.
5 郭伟,潘柏申.心肌损伤的其它早期生化标志物.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1-12.
6 陈松劲,蒋百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机梗塞早期检测中的应用.现代医学杂志,2002,17(3):61.
7 贾永平,张寄南,杨笛,等.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与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20-22.
作者单位:244000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