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0期中医中药

从《伤寒杂病论》中剖析张仲景对几种中药材的炮制

来源:INTERNET
摘要:最详见于宋代雷,即现在《雷公炮制论》。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着很多中药炮制加工方法。如咀(桂枝汤方碎成小块),去皮(厚朴、桂枝),去心(麦门冬、牡丹皮),炙(甘草、厚朴、枳实),酒洗(大黄),水渍(枳实),擘(大枣、栀子)等。由此可见,张仲景不仅被誉为“方书之祖”,也开辟了中药炮制法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制药之法,古方甚少。最详见于宋代雷,即现在《雷公炮制论》。后世制药的方法,逐渐趋于完备。凡药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必用恰当之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然而其制药的含义,又各不相同,有以相反为制,或以相喜为制。而具体制法又复不相同,有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皆巧于用药之法。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着很多中药炮制加工方法。如咀(桂枝汤方碎成小块),去皮(厚朴、桂枝),去心(麦门冬、牡丹皮),炙(甘草、厚朴、枳实),酒洗(大黄),水渍(枳实),擘(大枣、栀子)等。除了大量采用汤剂剂型外,还有“杵为散”,“姜汁糊丸如梧子大”,“蜜丸如桐子大”,“蜜导煎”等。由此可见,张仲景不仅被誉为“方书之祖”,也开辟了中药炮制法的先河。下面试对《伤寒杂病论》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作炮制原意剖析,意在为整理、提高、运用中药炮制法提供参考资料。敬请同行指正。

  1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的根及根茎。

  现代临床上大黄的炮制方法很多,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其中酒大黄的炮制方法是: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用文微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大黄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炙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泻中上焦实热。据药理研究,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性的大黄粉、大黄酸等)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甙A、B等)。酒炙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但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免伤脾胃阳气。

  《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的方剂近30个,分生用及酒洗两种。生大黄主要用其苦寒之性及攻下化瘀之功: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茵陈蒿汤、大柴胡汤、己椒苈黄丸,麻子仁丸等。所入各方,由于配伍不同,剂型不同,虽均用生大黄,但其功效有缓有急,所治之证,病位有上、下焦之不同。而用酒洗大黄的方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抵当汤等,分别治疗里实热证及蓄血证。用酒洗大黄之意,在于利用“酒主行药势”之功,强大黄之药力,加强其泻热攻积,导瘀通络,推陈致新的功能,并能顾护胃气,实乃仲景用药之妙。

  2 枳实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酸橙的幼果。

  《伤寒杂病论》中,枳实有“炙”,“破,水渍,炙干”,“水浸,炙令黄”或“烧,令黑,勿太过”之别。炙品用于大柴胡汤,枳实栀子汤,小承气汤等。其功效是破气、消痞、宽中、多与大黄、栀子配伍。水浸(渍)后,炙制用于行气散结,宽中消满,多与柴胡、厚朴配伍,能调畅气机之升降,较单纯炙制药性为缓,方有四逆散,栀子厚朴汤。枳实“烧,令黑,勿太过”,在枳实芍药散一方中用之,主治产后气血郁滞腹痛证。枳实炒黑,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气,与芍药相伍,行气和血,使气血得以宣通,则腹痛烦满等症自除。另外,水浸(渍)后炙制,可使加热时间延长,表面不易焦化,容易掌握火候。可谓是液体辅料炙制药物之首创。

  3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药理研究发现,其能使下肢血管显著扩张,尚能扩张冠状血管。如四逆汤试验证明能使血压升高,并有较强的强心作用。有人认为熟附片的强心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钙有密切关系,在炮制或较长时间的加热煎煮后,总碱含量减少,毒性亦愈低,钙含量相应增加,其强心作用愈显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30多个,分生用和炮用两种。其中用生附子的共7方,如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干姜附子汤等。均用于阴盛阳衰之重证,目的是温经、回阳、救逆。用炮附子方剂更多,如桂枝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真武汤等。其功效均为温经、散寒、宣痹、止痛。与生附子的7方相比,二者剂量、剂型皆同,但其用量却增至生附子的2~3倍,充分说明炮用毒性小,且止痛效果明显。另外,张仲景在丸、散剂中所用附子,均为炮附子,如乌梅丸、九痛丸、薏苡附子散。这是因为丸散剂无煎煮过程,必须用炮附子。
  
  再看附子泻心汤方,张仲景是如何运用附子的。纵观本方用法: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以麻沸汤(即滚开的沸水)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本方所治为阳虚热痞证。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少顷,绞去渣,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固表的作用。尤在泾对本方的治疗作用及煎服法做了科学的分析:“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4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味辛苦热,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伤寒论中,吴茱萸炮制有“洗”、“生用”、“汤洗七遍”之别。其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厥阴篇中治“内有久寒”。方中吴茱萸生用。可见吴茱萸在呕吐同时寒象偏重时,少洗或不洗,而对寒象较轻,呕吐兼厥阴头痛者,则用汤重洗。因此,汤洗之意在于缓其燥热之性。

  5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及根茎。

  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性,益气补中,清热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草在《伤寒论》中入方83方,其中用炙品占81方,仅二方用生品,炙甘草补中益气,如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安神宁志,如芍药甘草汤缓急治痛等均取炙品温养补益之功。唯治“少阴二、三日咽痛”的甘草汤和桔梗汤重用生甘草,意在清热解毒,甘缓利咽。通过对甘草的生用、炙用,使生泻炙补作 用各异。

   作者单位:461000河南省许昌卫生学校医院

作者: 康群业 2005-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