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8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目前西医治疗疗效不满意,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丰富,可取得较满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近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状况作一评述。【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评述1833年,Beaumont最早发现胆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目前西医治疗疗效不满意,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丰富,可取得较满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近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状况作一评述。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评述

  1833年,Beaumont最早发现胆汁反流入胃,并认为这是一种异常现象,1963年,Du Plesis推测胆汁在胃溃疡及胃手术后胃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1967年,Capper研究了幽门的功能和几种疾病对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的情况,至此,胆汁反流性胃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由于胃镜的普及,该病的检出大大增加,成为消化系的常见多发病,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过多的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的炎症,因为反流物呈碱性,所以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其中由手术(如胃次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幽门成形术、胆囊切除术等)引起的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另一类为非手术引起的称为自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前者造成幽门功能不全而导致胆汁反流,后者主要是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生活无规律、烟酒过度及患有胃肠、胆道疾病等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使胃肠功能及胃肠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导致胃———幽门正常动力功能的失衡。目前西医主要予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可改善症状,但容易复发。中医早在《内经》即有“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口苦者……病名胆瘅”的记载,其对“呕胆”、“胆瘅”的描述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表现相符。在治疗方面,历代中医根据其症状多按“胃脘痛”、“嘈杂”等辨治。在20世纪中后期“胆汁反流性胃炎”被提出之后,出现了大量用专方加减治疗本病的研究,专方加减似成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的主流,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182篇相关文献中,专方加减治疗为138篇,占76%,辨证治疗10篇,占5%,中西医结合治疗20篇,占10%,针灸治疗5篇,中成药治疗9篇。现将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近况分述如下。

  1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概况

  1.1 专方加减治疗 孙书义等 [1] 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2例,3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结果:痊愈62例,占86.1%,显效10例,痊愈加显效率为100%。并对其中40例随访2~3年,复发者6例,占15%。章继才 [2] 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属痰(湿)热内滞者21例,脾虚痰(湿)滞者8例,阴虚痰(湿)型5例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其疗程为2月,结果痊愈14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文志成等 [3] 自拟基本方(柴胡6g,枳壳10g,郁金10g,山药20g,黄芪15g,延胡索10g,鸡内金10g,麦芽10g,白芍30g,甘草6g,丹参15g,大黄3g,白术10g)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4例,分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肝郁脾虚、脾胃虚寒型加减,30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5%;雷耀成 [4] 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4周后复查胃镜,总有效率为100%。潘智美 [5] 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6周为1个疗程,近期治愈率46%,有效率43%,总有效率为89%。王寄鸿 [6] 以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党参12g,黄芩10g,制半夏10g,生姜6g,甘草6g,大枣6枚),30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林梅芬等 [7] 用自拟胃炎方为主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分为脾胃阳虚、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瘀血中阻5型,以胃炎方为基本方(柴胡、桔梗各9g,大黄、黄连各3g,乌梅12g,党参、白芍各15g,白术9g,甘草6g)随证加减,4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2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

  1.2 辨证治疗 张艳 [8] 观察胆汁反流性胃炎160例,分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治疗,结果痊愈120例,显效32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8.7%;林钦钦 [9]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将4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痰气交阻型、脾胃虚寒型,分别以黄连温胆汤、清中汤、半夏厚朴汤、理中汤合异功散加减治疗,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2%,胃镜及病理总有效率为92.8%,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优于对照组。汪洋等 [10] 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分为肝胃不和、湿热阻胃、痰浊中阻、气虚血瘀、脾胃虚弱五型,分别用柴胡疏肝散、温胆汤合左金丸、二陈汤合平胃散、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理中汤合良附丸加减治疗,1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3.3%,其中肝胃不和型有效率达100%。对治愈的32例患者,1年后随访复查25例,结果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16%。张培振 [11] 分肝气郁结、肝胃郁热、寒热互结、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六型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赫汤、温胆汤合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膈下逐瘀汤、理中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93.81%,其中肝胃郁热型有效率达100%。徐云义等 [12] 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30例。按照《中医证候规范》标准分型,治疗组中肝胃不和型60例,脾胃虚寒型30例,胃阴不足型15例,寒热夹杂型25例,分别用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一贯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与西药吗丁啉、胃溃宁片对照,4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6.9%。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如明等 [13] 中药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花代赭石汤(旋复花15g,代赭石40g,青皮10g,半夏10g,厚朴12g,柴胡15g,炒白芍30g,香附30g,枳壳10g,陈皮30g,甘草6g,生姜5g,大枣5枚)加减,西药用吗丁啉10mg,tid,谷维素20mg,tid,维生素B 6 20mg,tid,痊愈率87.5%,好转7.5%,无效5%。宁德新 [14] 用以下治疗方法:内服西药:200g/L甘露醇20ml,饭前1.5h口服,每日3次,针剂庆大霉素4万U加生理盐水10ml,饭前1h口服,每日3次,服后常规左侧卧位15min,15天为1个疗程;内服中药:四逆散合大柴胡汤、云南白药加减。基本方为:柴胡、枳实、半夏各15g,代赭石(先煎)30g,茵陈、白芨各20g,大黄、白芍各10g,甘草6g,云南白药1.5g(分冲),每天1剂,分3次于饭前口服。服药时间49~83天,平均61天。总有效率96.6%。陈金汉 [15] 治疗组中药处方:柴胡10g,枳壳10g,旋复花10g,代赭石30g,半夏12g,生大黄花10g,郁金10g,白术12g,绿萼梅10g,木香10g,随证加减,西药用胃复安20mg,口服每日3次,7~8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77.08%,优于西药对照组。

  1.4 中成药治疗 陶云卿 [16] 用胃苏冲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2例15天为1个疗程,结果:近期治愈16例(占32%),显效19例(占38%);龙祖宏 [17] 用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0例,总有效率为92.9%,优于西药吗丁啉对照组(有效率76.7%)。

  1.5 其他治疗 周淑英等 [18] 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临床治愈率为62.5%,好转12例,占37.5%,总有效率为100%。黄涛 [19] 对6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单纯采用针灸治疗,选取穴以足三里、阳陵泉、中脘、脾俞、内关、公孙为主,辨证论治,随证配伍。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0.91%,西药对照组(吗丁啉,硫糖铝、少量抗菌止痛药)有效率为93.10%。

  2 评述与展望

  2.1 从文献中可看出,专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较多,疗效与辨证分型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相当,大多在90%以上,其中又以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旋复代赭汤等应用较多,亦有用自拟方进行加减的,其用药亦多为柴胡、枳壳、郁金等、延胡索等疏肝理气之品组成主方。

  2.2 在辨证分型治疗中其分型大多为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各型。其中以肝胃不和型为最多,中医药对此型的疗效亦最好。

  2.3 目前针灸及中成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较少,未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2.4 存在问题

  2.4.1 诊断标准、疗效标准、疗程等不统一,影响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可靠性。如孙伟义 [1] 采用的疗效标准为:症状及体征消失,胆汁反流消退,胃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半年未复发者为痊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胆汁反流消退,胃黏膜明显好转者为显效;症状及体征减轻,胆汁反流减少,胃黏膜有所好转者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胆汁反流及胃黏膜炎症同治疗前者为无效;章继才 [2] 采用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镜报告正常,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症状消失,胃镜报告无胆汁反流,一年内有复发),好转(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胃镜报告较前好转);林梅芬 [7] 所用标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基本消失,病理复查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明显减少,病理复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由重度变为中度,或由中度变为轻度,或肠上皮化生 和不典型增生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无改变;陆维宏等 [19] 采用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光滑,同位素复查无胆汁反流),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胆汁反流从2级降至1级,同位素复查胆汁反流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及同位素检查无变化。在疗程上,文志成 [3] 、雷耀成 [4] 、林梅芬 [7] 等的研究为1个月,章继才 [2] 等以2个月为疗程,而张达方 [20] 仅用15天的疗程。从以上可看出,在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所用的标准是很参差不齐的。

  2.4.2 在不少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中,强调西药治疗该病的改善临床症状暂时性、本病的易复发性,但对本病的复发问题,也只有少数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中提到,如孙伟义 [1] 、汪洋等 [10] 的研究。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方能体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2.4.3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从文献中可看出,以主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并不低于辨证分型治疗,有的研究中以某一主方加减治疗各种不同证型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亦取得良效,如林梅芬 [7] 、文志成等 [3] 的研究。而主方加减似比辨证分型更明了更易于掌握和应用,那么今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究竟是应该辨病而选方加减,以辨病为主,还是应忽略西医病名而仍以“胃脘痛”等辨证论治,从发展趋势看,似是前者,这是否摒弃了中医的传统和特色?这是一个不仅存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中的问题,而关系到整个现代的中医诊治思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 结语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确有其独特的疗效,但我们应该以更符合现代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此深入研究,例如建立统一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加强对研究的宏观调控,多中心、大样本地采取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可比性、可重复性,让中医药更好地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文化接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书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2例.河北中医,1994,16(4):30.

  2 章继才.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4例.四川中医,1995,(9):30.

  3 文志成.中药治疗胆汁反性胃炎34例.广西中医药,1995,(2):9.

  4 雷耀成.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四川中医,1996,14(6):28.

  5 潘智美.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广西中医药,1996,19(4):17-18.

  6 王寄鸿.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6,8(6):355.

  7 林梅芬.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福建中医药,1998,12(6):8-9.

  8 张艳.辨证分型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60例.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3:7.  

  9 林钦钦.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2例.福建中医药,2003,34(1):27-28.

  10 汪洋.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2003,16(10):18-19.11 张培振.分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97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45-46.

  12 徐云义.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30例.山西中医,2002,18(6):15-16.

  13 张如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2):130-131.

  14 宁德新.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3):177-178.

  15 陈金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江西中医药,2001,32(6):52.

  16 陶云卿.胃苏冲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2例.中级医刊,1995, 30(9):63.

  17 龙祖宏.调胃降逆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3):155-156.

  18 周淑英.穴位埋线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中国针灸,2002,22(2):12.

  19 黄涛.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学报,2000,15(1):38-20.

  20 张达方.“通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江苏中医,1998,19(12):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级博士,△ 博士生导师) 

  (编辑黄 杰)

作者: 赖子平单兆伟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