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8期

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为探讨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以下简称VPC)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预测可能发生的致命危险,以求及早防治,我们对9年来我院收治的12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并作了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全导联心电图、床旁心电监护及动态心电图等监测手段,从中检出心梗后VPC者54例为随访对象,观察猝死的发生情况。同期随访......

点击显示 收起

  为探讨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以下简称VPC)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预测可能发生的致命危险,以求及早防治,我们对9年来我院收治的12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并作了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心梗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WHO规定标准。以全导联心电图、床旁心电监护及动态心电图等监测手段,从中检出心梗后VPC者54例为随访对象,观察猝死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3~5年,平均4.5年。同期随访心梗后无VPC者70例作为对照,随访时间与上相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与血小板抑制剂,有VPC者均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2 结果   

  1.2.1 监测结果 共检出VPC患者54例,检出率43.5%,其中男45例,女9例;年龄46~74岁,平均62.4±3.4岁;频发VPC46例,偶发VPC8例。VPC在心肌梗死后第1周检出者18例(占33.3%),2周~3个月检出者11例(占20.4%),6个月~1年检出8例(占14.8%),2~3年检出10例(占18.5%),4~5年检出7例(占13.0%)。合并左心功能不全35例(占64.8%)。70例心梗后未发现有VPC患者中,男61例,女9例;年龄48~69岁,平均61.2±7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8例(占11.4%)。两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随访结果与分析 经平均4.5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猝死30例,发生率为24.2%。猝死发生在院外23人,院内7人。死前诉心前区闷痛者25例,猝死后心电图记录到心室颤动者11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有VPC的猝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VPC者,P<0.05,差异有显著性。(2)复杂性VPC的猝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性VPC者,P<0.05,差异有显著性。(3)VPC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者猝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者,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讨论    

  本资料显示,VPC在心梗后任何时期均可产生,但在1周内最多;且与猝死的发生关系密切。统计资料表明,心梗后VPC较无VPC者、复杂性VPC较单纯性VPC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较未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者,猝死发生率显著升高。据国外文献报道,复杂性VPC与左心功能不全是心梗后发生猝死的重要预测因素。上述统计资料与此观点相吻合。猝死的机理是心室颤动或停搏。急性心肌缺血是心梗后发生VPC的基础,其机理为缺血心肌有碎裂传导,梗死区的延迟传导可以再次激动周围正常组织,形成折返循环。急性心梗发病后1h内室颤发生率最高,变异性心绞痛约50%的患者发生VPC。本文30例猝死者中,死前诉心前区闷痛者25例(占83.3%),证明死前有心肌缺血发作。心梗后VPC者之所以猝死发生率高,其原因可能为存在持久的心肌梗死图形和剩余心肌的缺血性改变,以及急性心肌缺血的再发作,甚至再次心梗的可能性较大。在上两种情况下室颤阈下降,易形成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由此可看出,预防心梗后发生猝死的关键在于改善剩余心肌的缺血性改变,预防急性心肌缺血的再发作和心梗的再次出现。当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应迅速缓解心绞痛,纠正心肌供氧与需氧的不平衡,心梗后出现VPC须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并及时防治左心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因为左心功能不全时,心率增快及左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同时儿茶酚胺升高,可间接降低血钾水平,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如内科防治疗效不佳,可考虑外科治疗。    

  作者单位: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功能科

  (编辑:卉 梅)

作者: 郭玉琳马春燕哈力旦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