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9期

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研究进展浅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我们的中医药学在感染性疾病防治中,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却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现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近况阐述如下。1理论探讨中医认为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归属于外感热病范畴。外感热病并非只是单纯的发热征象,同时还伴有一系列的全身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全球气候的变暖,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现代行为的改变,都无一不助长了新病毒的滋生。SARS的到来就是很好的证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虽已逐渐寻找到某些疾病的病原体,但似乎仍缺乏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我们的中医药学在感染性疾病防治中,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却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现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近况阐述如下。

     1 理论探讨

     中医认为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归属于外感热病范畴。由感受六淫外邪而引发,邪毒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侵。以恶寒、发热、体温升高、口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于温病、伤寒的发病过程之中。

    外感热病并非只是单纯的发热征象,同时还伴有一系列的全身症状。其病因病机更是错综复杂。赵氏 [1] 认为外感高热以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为致病因素;卫气虚弱,卫外失固为发病之内因,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病因病机特点为外感邪毒内侵,正邪交争,阴阳失衡,而致热盛急候;易于伤阴耗气,而致昏谵、痉、闭、脱各种出血等脏真受戕的危象,形成邪实或正虚邪实等复杂证候。张氏 [2] 则认为热病急症多为六淫化毒,毒灼气血为瘀,毒瘀交换为外感热病急症之病机,正邪相拒,气血壅盛为邪之化火成毒之始因;邪遇阳气,灼津耗血为瘀为毒;血气败坏为毒瘀交挟之结果,可见于气营之不同病理阶段,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其治疗大法。郝氏 [3] 提出风、暑、湿、燥四种邪气既是热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同时也是造成热病伤阴证的主要因素。更有学者提出的”热毒”致病学说,认为热毒是热病的致病因素,毒为热之极,初起虽有风暑湿燥之分,但后必转化为热成毒,从而出现热病过程中的阴伤证及神昏惊厥等症候。戴氏 [4] 认为在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正气不足贯穿始终,人体的气、血、精、津液的虚弱出现在热病的每一环节之中。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综上所见,外感热病多由六淫之邪,疫疠之毒所致,以热毒瘀滞、阴伤气耗为其病机所在,以毒、瘀为病理产物。病邪由表及里,病情由渐而甚,病证由实而虚,引起全身一系列正虚邪实的病理生理改变。

   2 临床研究

     在外感热病方面,近年来在传统的治法如清热解毒法、通腑泻热法之外,又对滋阴法、活血化瘀法、益气扶正法在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1 清热解毒 外感热病多以感受热毒之邪,其中可能夹湿、夹瘀、夹痰,或伤阴。根据“热由毒生”的理论,不管处于卫、气、营、血哪一阶段,都因不忘病因的治疗 [5] 。有人甚至强调指出,温病治疗中,及早使用清热解毒法,对于阻断传变、扭转病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6] 。徐氏 [7] 采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65例,与病毒唑常规治疗65例相对照,均以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间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穿琥宁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效,对外感热病有良好的疗效。

    2.2 活血化瘀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温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皆有血瘀现象存在,从而揭示了“血瘀是温病重要病理变化”的事实 [8] 。热壅气滞、热毒烁津、热邪伤络等诸多因素皆可致瘀,提示活血化瘀并非入营血分的才可使用的方法,整个外感热病的过程使用活血化瘀也是必不可少的。杨氏 [9] 以活血化瘀为立法,自拟活肺汤治疗病毒性肺炎36例,与西药治疗组36例作对照。治疗组活肺汤加水400m1煎至200m1,1日2剂。西药组以病毒唑500ml静滴,1日2次。疗程皆10天。结果显示活肺汤的治愈率达到88.89%,总有效率达到94.44%,明显高于西药组(P<0.01)。活肺汤有利于改善肺通气和换气,使瘀化血活胸宽热退肺宣之效。

    2.3 养阴生津 外感热病以感受热邪为主,温热病邪最易化燥伤阴,且后期尤多见津枯液涸之象,故有叶天士的“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养阴药具有补充水和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从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效地补充了血容量,便可起到改善热瘀证患者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10] 。陈氏 [11] 以养阴护津,清泻脏腑之法,采用滋幼清解汤加葛根、贯众、鲜生地、鲜石斛加减治疗外感热病118例。治疗结果为痊愈68例,显效4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22%。

    2.4 通腑泄热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又与大肠相表里,导致上闭下实,腑气不通,攻下则可利肺气肃,气机通达。温病有下不厌早之说。攻下法不仅可以下实下热,还可以下瘀 [12] 。张氏 [13] 选用解毒通腑汤的代表方加味凉膈散为基本方作观察组,并设立西药对照组,治疗气分发热患者共73例,观察组38例,治疗组35例。观察组加味凉膈散煎剂为主方。对照组采用青霉索480~640万u静滴,并口服麦迪霉素0.1~0.3g,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疗效接近;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优于观察组。说明解毒通腑法在治疗急性热病上疗效优于西药抗菌法。

    2.5 益气扶正 外感热病虽由外感邪毒所致,但正气相对或绝对不足实为外邪入侵之本由。益气扶正法可以在温热病治疗中起到了融抗菌(主要是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等综合作用 [14] 。

    综上所述,中医并不是运用一方一药来解决病毒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更不是以直接杀菌,抗病毒为其治疗原则 的,而是贯彻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生津、通腑泄热、益气扶正等方法综合运用,使得病情转急为缓、转危为安。

     3 述评

     近年来,外感热病学在病因病机研究、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西医单纯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相比,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及预防等方面确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发挥好这种优势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

    外感热病从病原体而言,以病毒感染为多。病毒感染初期对机体的影响相当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病毒感染后所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尤以细胞免疫为主。现代医学的抗病毒治疗,只是针对疾病早期的一种对症处理。而中医药的优势不在于抗病毒作用的本身,更不是寻找植物性的抗生素和抗毒素去取代西药,中医学的立足根本在于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是简单地用一方一药来控制病毒感染,而是充分贯彻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多途径给药、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疗法,从根本上来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从多个环节寻找治疗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这才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疗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英,叶勇.赵淳教授诊治外感高热的思路与方法.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35-36.

    2 申锦林,于为民.张学文教授治疗热病急症经验之一———毒瘀.中国中医急症,1995,4(3):127-129.

    3 郝瑞福.外感热病伤阴证的证因机理与治疗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1):14-15.

    4 苏和,黄燕.论外感热病中的“虚”与“补”.内蒙古中医药,1996,增刊:127-128.

    5 姚沛雨,庞国明.浅论温病表热清里解毒法.中医研究,2002,15(6):9-10.

    6 李刘坤.试论清热解毒法.中国医药学报,2002,17(5):267-269.7 徐彩虹.穿琥宁注射液与病毒唑治疗外感热病的疗效比较.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1):95.

    8 龚婕宁,卞惠敏.略论温病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5(7):12-13.

    9 杨振汉.活血化瘀法治疗病毒性肺炎36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6,(5):25-26.

    10 万海同,王灿晖,杨进.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42-46.

    11 陈国庆.滋幼清解汤加味治疗外感高热118例.中国煤矿工业医学,2004,7(1):88.

    12 牛宝玉.热病用下法之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9,8(6):276-278.

    13 张云松.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118-121.

    14 高雅,李更生.论益气扶正法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中医研究,2002,15(4):49-51.
    
  作者单位:1201203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Δ 2004级硕士研究生)
       
       2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赵颖 ,熊旭东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