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期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122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可导致不孕症、异位妊娠等。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上升,宫腔操作次数的增多,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自1995年2月~2000年6月采用中药口服、中药灌肠及物理疗法综合疗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共观察122例,均经临床明确诊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两组病例治疗前基本情况见表1~3。表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略)注:两组比较P>0.05,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表2  两组患者病程长短比较  (略)注:两组比较P>0.05,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表3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略)注:两组比较P>0.05,即两组间差异无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按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新药(中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妇产科学》[3](第5版),并经B型超声波、宫腔镜或腹腔镜及病理检查而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50岁之间,愿意依从医嘱者纳入本研究观察。

  1.4  排除标准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疾病者;对本药物过敏者;合并其他疾病(如性病)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内服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蒲公英30g,红藤30g,土茯苓30g,败酱草15g,赤白芍各15g,薏苡仁20g,白花蛇舌草15g,柴胡15g,桑寄生15g,红花10g,丹参15g,当归尾10g,香附12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气血不足,加党参、白术、淫羊藿、补骨脂;阴虚内热者加麦冬、龟板、鳖甲;炎性包块者加穿山甲、三棱、莪术、海藻、生甘草;月经后期或黄体期者加菟丝子、女贞子;肝火旺者加丹皮、川楝子、龙胆草;带下量多者加山药、椿皮;寒湿重、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乌药;热毒炽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鱼腥草、虎杖、半支莲等。

  2.1.2  中药灌肠 

  组方:赤芍、牡丹皮、穿山甲、皂刺、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各30g,三棱、莪术、延胡索各15g,大黄15g(后下),水煎浓缩至100~150ml,药温降至38℃左右时做保留灌肠。每日1次,夜间进行,尽量保留至次日清晨。

  2.1.3  中药外敷 

  组方:当归尾、赤芍各15g,川芎、红花、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血竭、桑寄生、五加皮、浙贝母、乳香、没药各10g,三棱、莪术各20g,透骨草40g,败酱草60g,艾叶150g,共为末,取50g布包,蒸透热敷下腹部,每日2次,每次30min。

  上述治疗方法于经期停用。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仅采用中药内服,方药组成同治疗组,每日1剂。

  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白带、经量或下腹压痛、盆腔包块等的变化情况(包括B超、宫腔镜和病理检查)。(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变化。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制定[1,2]。痊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恢复正常,B超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包块及积液;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B超提示子宫正常或肥大,盆腔包块缩小,积液减少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妇科检查局部病变如故,B超检查盆腔情况无改变。

  病情评分标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疲乏,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 5分。分级标准:重度,积分在15分以上;中度,积分在10~15分;轻度,积分在5~9分。显著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4.2  疗效分析

  4.2.1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2.2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4.2.3  两组治疗前后IgA、IgG、IgM、C3、C4变化比较  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IgA、IgG、IgM、C3、C4变化比较  (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5  讨论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迁延日久而成。病情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盆腔炎性渗出、器官粘连、局部组织增厚、瘢痕增生。同时临床研究表明,盆腔炎症及盆腔包块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

  本病中医属“带下病”及“经病疼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经行或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侵入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致使胞脉气血不畅,壅于下焦;或邪热炽盛,蕴积于内,损伤血脉而成。病性常常为虚实夹杂。因此,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化瘀,兼顾扶正固本为基本法则。临床治疗上仅采用抗生素治疗或单用中药内服,疗效常常欠佳。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内治可调节机体平衡,外治通过局部吸收直达病所。中药药理实验证明,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败酱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化瘀、益气固本药如红花、丹参、赤芍、当归尾等,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其抗感染作用并不完全是对病原微生物的抑杀,更主要的是能加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解毒、中和细菌毒素等作用[4]。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盆腔局部的微循环和组织营养,调节合成代谢、促进炎症物质的消散吸收,松解疤痕粘连的作用,采用物理疗法,通过局部的加热刺激,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营养状态,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增生组织的软化,利于炎症消退和炎性物的吸收。盆腔炎症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经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得到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促使局部粘连及结缔组织的松解,加快瘀血的吸收,从而使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直接渗透吸收,达到疏通解除粘连之效。临床实践证明,这种多途径给药的综合疗法,内外合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0-255.

  2  黎烈荣,刘凤云.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妇产科疾病的良方妙法(修订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9-72.

  3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2-304.

  4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36,730,972,982,1182.

  作者单位: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编辑:齐永)

作者: 宋占营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