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期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与体会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目前全世界高血压患者已逾5亿多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9000余万人,每年新发人数仍在300余万人[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成上升的趋势,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可加重和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和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为此对我院1999~2004年收......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全世界高血压患者已逾5亿多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9000余万人,每年新发人数仍在300余万人[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成上升的趋势,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可加重和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和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为此对我院1999~2004年收治的804例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WHO/ISH诊断标准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诊断为高血压,若SBP≥140mmHg,DBP<90mmHg则诊断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1.2  一般资料  选自1999~2004年住院患者804例,年龄60~84岁,男482例,女322例,均按上述标准,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时测量确诊为高血压,其中有206例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  结果分析

    2.1  临床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年高血压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个年龄组的高血压并发症情况  例(略)注:*P≥0.05

    资料中还显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的25.6%,而同期住院的265例<60岁者仅占高血压的4.0%,差异有显著性,除此之外还可看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多在60~100mmHg之间,平均82.3mmHg,而<60岁者多在30~60mmHg波动,平均45mmHg(P<0.05)。

    2.2  在治疗方面除采取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还考虑到对心脏、肾脏和脑部血管的保护,故除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强调个体化,因人而异严密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显示:对β受体阻滞剂耐受率为36%,ACEI类耐受率为67%,神经节阻滞剂或α受体阻滞剂耐受率为12%,在治疗中还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受体位变化影响较大。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发生机制,一部分病人是由老年期前的各种高血压的延续而来,而另一些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伴有高血脂糖尿病,在此基础上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大动脉的顺应性降低及弹性减弱,使血管壁的纤维增生,从而使血压增高[2]。本文对8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充分显示收缩压升高明显,而舒张压升高较低,脉压差高,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亦高。此外,收缩压的增高及脉压差的增大又会加重、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和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进而使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所以控制老年高血压极其重要。但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更多注意不良反应问题,因老年人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肝肾排泄功能下降,药物代谢慢,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缓慢降低血压,避免低血压、脑及组织灌注不足,提倡联合用药,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必要时应逐步撤药,防止血压反跳,之后,用适合个体的最小剂量长期维持。在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均应测定坐位和卧位血压,以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时还提倡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因老年人体力和健康状况不同,多伴有不同的其他疾病,且高血压的并发症亦较多,故用药时要针对个人情况,采取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小药物,如合并糖尿病、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及重度心衰、COPD、患者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β受体数减少,所以老年人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差,远不如年轻患者,有人认为不适用于ISH的治疗,但对于合并有劳力型心绞痛、心梗的患者还是很有益的。钙离子拮抗剂可减少外周阻力、改善动脉顺应性且不影响电解质、血糖、血脂代谢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可作为一线药物,但对于心衰患者在应用时要慎重。ACEI类药物具有扩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有效降低血压,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反谢性心率加快作用,且可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室结构,亦作为老年高血压一线用药。因咳嗽不能耐受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代之,临床效果较佳,尤其适用于合并蛋白尿者。利尿剂目前亦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主张小剂量用药,其不增加心律失常,对心衰、水肿患者更适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作用,而神经节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强利尿剂不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因老年人动脉硬化重,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能力差,易使血压骤降而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及体位性低血压,还可引起精神抑郁等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苗懿德.老年高血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9.

    2  孙宁玲,郭实.心脏病学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4.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 154100 黑龙江鹤岗,鹤矿集团总医院

作者: 杨艳丽,徐峰,赵艳芝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