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5期

同芯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变应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之一。笔者选用电极同芯针针刺蝶腭神经节,导入脉冲电进行快速免疫治疗77例,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既往大多接受过抗敏药、滴鼻剂、冷冻等一种或几种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77例治疗前在变应原激发后1h取鼻分泌物或鼻黏膜刮片细胞学检查43例,嗜酸粒细胞阳性或嗜碱粒细胞阳性32例,阴性11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变应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之一。笔者选用电极同芯针针刺蝶腭神经节,导入脉冲电进行快速免疫治疗77例,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7例均为男性,年龄20~45岁,病程6个月~1年不等。既往大多接受过抗敏药、滴鼻剂、冷冻等一种或几种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77例治疗前在变应原激发后1h取鼻分泌物或鼻黏膜刮片细胞学检查43例,嗜酸粒细胞阳性或嗜碱粒细胞阳性32例,阴性11例。

    2  方法

    2.1  同芯针材料  选直径0.3~0.8mm,长5~6.5cm,普通注射针的针体为同芯针针体,用略长于针体的银或镍合金细丝制成针芯,应用同心圆技术将同芯针从针体空心中通过并于针体绝缘、用绝缘材料制成针柄,尾端连接长约10cm导线和插头。由2支针体绝缘、针芯导电的同芯针为一组与脉冲治疗仪相连。

    2.2  治疗方法  治疗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面颊部,自双侧颧弓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向内后上方各进针2根,两针距离0.3~0.5cm,以形成正负极通路。进针深度约为5~5.5cm,直达蝶腭神经节,此时患者可有瞬间放电、喷水及齿痛感。脉冲治疗频率为1~2次/s,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每周治疗1~3次,10次为1个疗程。症状消失后巩固治疗2次。进针拔针要快,拔针后即用酒精棉球压迫数分钟,以免形成皮下血肿。

    3  结果

  本组77例,治疗1个疗程内鼻腔局部无异常体征,功能恢复正常49例;鼻腔黏膜病变好转,通气畅25例;3例无效,其中2例治疗2次后因故中继治疗。最多治疗次数10次,最少2次,平均治疗8次,最早出现疗效为首次。总有效率为96%。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治疗前的32例阳性者,治疗后转阴性25例。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较为常见,人们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相关。据最新研究报告表明,鼻部神经末梢上的受体接触某些物质时极易产生变异紊乱,从而支配鼻黏膜产生明显的组织反应,出现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主要司理鼻黏膜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纤维均经蝶腭神经节入鼻腔。根据人体解剖部位,本文对7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电极同芯针针刺蝶腭神经节导入脉冲电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治疗机制在于针刺蝶腭神经节,可以充分调节、改善鼻植物神经的兴奋性和局部血液循环,恢复神经末梢健康状态,以达到治疗目的。与针灸或电针治疗机制不同,由于电极同芯针针体绝缘,针芯导电,刺入组织后由2根邻近的针芯在病变部位形成正负极通路,仅在局部起作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随意调节电流强度,对周围组织影响甚小。避免了普通电针经过皮肤时电阻减小,组织内电流强度增大,作用范围弥散的弊端。采用上述治疗方法须注意:(1)术者应熟悉解剖部位掌握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准确抵达蝶腭神经节方能奏效。(2)两根针进针角度、方向、深度应一致,相距不可过远,否则无法形成正负极通路。(3)脉冲频率过快易引起局部组织疲劳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仅对77例进行了1年半的疗效观察,效果良好,其长远期巩固疗效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单位: 266071 山东青岛,济南军区第二疗养院耳鼻咽喉科

   (编辑:汪  洋)

作者: 白艳巧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