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5期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2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转归。方法对近5年来诊断为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及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分别为:抽搐50%、头痛46。结论按临床表现可将脑囊虫病分为6型,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效果满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转归。方法  对近5年来诊断为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及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分别为:抽搐50%、头痛46.2%、癫痫大发作30.8%、精神障碍26.9%、乏力23.1%、恶心、呕吐23.1%。治愈20例(76.9%),好转6例(23.1%)。结论  按临床表现可将脑囊虫病分为6型,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效果满意。

    【关键词】  脑囊虫病; 临床表现; 治疗; 吡喹酮

    脑囊虫病是猪囊尾虫幼引起的常见的颅内寄生虫病,由于囊虫侵入神经组织的数目、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文总结本院收治的脑囊虫病26例,诊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共收集本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病例,均符合1986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脑囊虫病诊断标准。脑囊虫病26例,其中男16例(61.5%),女10例(38.5%);年龄21~62岁,且以30~39岁年龄组人数较多,共占全部病例的64.2%。病程绝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在3年之内,占全部病例的84.6%(22例),其中1年以内的占76.9%(20例),且均有吃生拌菜习惯。

    1.2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具有极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为:抽搐50%(13例)、头痛46.2%(12例)、癫痫大发作30.8%(8例)、精神障碍26.9%(7例)、乏力23.1%(6例),恶心、呕吐23.1%(6例)。

    1.3  临床分型  根据症状和体征将26例脑囊虫病分为以下6型:癫痫型13例(50%)、精神障碍型7例(26.9%)、颅内高压型3例(11.5%)、脑膜炎型、脊髓型、混合型各1例(3.8%)。

    1.4  辅助检查  26例脑囊虫病人均常规行脑脊液检查,绝大多数外观为无色、清亮,仅2例为淡黄。并行血和脑脊液中抗囊虫抗原抗体的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1:64为阴性,脑脊液<1:8为阴性。血清阳性26例,脑脊液阳性18例(69.2%)。

    1.5  影像学表现  26例均行CT或MRI检查,全部患者均有影像学异常改变,其中病灶数目为单个的6例(23.1%),1~3个的8例(30.5%),3个以上的12例(46.2%)。

    1.6  治疗经过  全部病例均采用药物治疗。吡喹酮:总量120mg/kg,3~6天服完,每日3次。1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重复1~2个疗程。在开始用吡喹酮前2~3天先口服强的松20mg,每天1次。治疗期间静滴20%甘露醇125ml,每日1次,持续至疗程结束后的3天。并随访0.5~1年。完成治疗1个疗程的6例(23.1%),2个疗程的18例(69.2%),3个疗程的2例(7.7%)。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1)驱虫治疗的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2)CT或MR检查病灶均消除。(3)大便常规未找到虫卵,并随访3个月未再有虫体节片排出。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偶可见虫体节片排出或大便找到虫卵。

    2.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20例(76.9%),好转6例(23.1%)。

    3  讨论

    囊虫病是链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的各种组织所引起的。脑囊虫病的发病率颇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1]。其感染途径包括自身内感染、自身外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三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由于食用了未熟透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所致。本组26例脑囊虫病患者,均有吃生拌菜习惯,且以30~39岁年龄组人数较多,占64.2%。表现了一定的地方性和流行性,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脑囊虫病病程缓慢,多在5年以内。本组病例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在3年以内,占全部病例的84.6%(22例),其中1年以内的占76.9%(20例)。这可能性是由于囊虫侵入神经组织的数目、部位不同有关,同时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本组病例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精神障碍三大症状为主。结合脑囊虫病的地方性和流行性,应首先考虑脑囊虫病的可能,并借助血和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进行确诊。因为脑囊虫病患者既存在细胞免疫异常,又存在体液免疫异常,临床上以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法为主。但虽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阳性率均未能达到100%,只达到90%左右,本组病例均行血和脑脊液中抗囊虫抗原抗体的检测,均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主。血清的阳性26例(100%),脑脊液的阳性18例(69.2%)。这可能与囊虫的发育阶段和临床类型对以上结果也有直接的影响,但亦不失为很好的确诊手段。因此,头颅CT或MR检查亦非常重要。当然合并皮下结节的及时做病理活检将大大增加确诊的机会。根据本院诊治脑囊虫病的经验,可按临床表现分为癫痫型、脑膜炎型、颅内高压型、精神障碍型、脊髓型及混合型6型,可大体反映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可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及判断预后等。

    脑囊虫病的治疗主要应用吡喹酮、丙硫咪唑。吡喹酮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全身各部位囊虫均有杀灭作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杀死囊虫,但是本药在脑脊液中浓度较低,故对脑室系统及脑膜型脑囊虫病疗效较差。国外推荐用量50mg/(kg·d),分3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间隔1~3个月进行第2个疗程。国内报道好转率为95.2%,国外报道治愈率可达50%~70%[2]。本组病例采用大剂量用药,总量120~180mg/kg,3~6天服完,每日3次,1个疗程结束后3月进行1~2个疗程。临床治愈20例(76.9%),好转6例(21.3%)。本药疗程短,用药少,疗效高。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47.

    2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699问.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34.

    作者单位: 511500 广东清远,清远市人民医院

    (编辑:余  强)

作者: 余炳坚, 冯建容, 李玉权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