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9期

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各种因素,以期达到尽量减少其发生率。方法结合我院近年来输液反应检验结果,分析输液反应的原因。结果与结论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有:(1)药物因素。(2)输液因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各种因素,以期达到尽量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结合我院近年来输液反应检验结果,分析输液反应的原因。结果与结论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有:(1)药物因素;(2)输液因素;(3)患者因素。

    【关键词】  输液反应;药物;患者体质

       输液反应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药物因素

    1.1  大输液  输液一般整批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大多在搬运、贮存、使用中,会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就会造成漏气而污染微生物。因此临床治疗中,配药前一定检查输液瓶是否有细小裂纹,瓶口是否松动及液体澄明度等。

    1.2  热原迭加  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比较多。各药的致热物质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例如我院2000~2002年在某病区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甲硝唑针0.5g、庆大霉素16万u静滴连续8例出现热原反应。残液分析: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分别取这几种注射液做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均符合规定,但在无菌条件下,将以上药物模拟配伍检查,热原检查不合格。由此可知是各合格注射剂中的内毒素迭加超过阈值致发生热原反应。因此,静脉输液时应尽量减少药物配伍的种类。

    1.3  微粒迭加  各国药典对大容量注射剂的微粒数的限度有要求,而对100ml以下的注射液及粉针剂则没有规定。药物配伍后输液中的微粒数就会大大增加。如表1。表1  158例输液反应用药情况由表1可知,使用中草药注射液及粉针剂的占总比例的62%,它们与输液配伍后由于溶性微粉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几率最大。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差异。一些成分如色素、淀粉以胶态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也可能有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pH改变而析出产生大量微粒。

    1.4  药品稳定性  药物配伍后,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使药物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稳定性,药物的分解及其产物会影响疗效和引起输液反应,如阿莫西林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会随着温度时间变化产生变色降效;头孢哌酮钠与0.5g甲硝唑配伍4h变色沉淀;乳酸环丙沙星与青霉素配伍1h沉淀等。

    2  输液操作因素

    2.1  输液环境  目前都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入多少空气。其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进药液,造成污染。有些是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都有可能使输液被细菌污染,从而诱发输液反应。

    2.2  输液速度  如果静脉点滴速度过快,在体质虚弱和敏感患者也可能引发输液反应,我国药典规定人体每公斤体重在每小时最多可接受内毒素剂量5Eu,如滴速度过快,使得在单位时间内积累超过阈值而引起发热反应。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速度。

    3  输液器的质量

    3.1  溶出液性状检查  对13个厂家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进行溶出液澄明度检查,发现绝大多厂家的30~60ml注射器及吊瓶式输液器有多数纤维和块状异物,甚至部分厂家的产品溶出液与空白液比较呈乳状浑浊,输液器都有数根纤维等异物。输液器尚有终端滤器,而注射器的微粒异物就被直接进入患者血管内。有报道对5个厂家的输液器进行实验,结果质量好的滤器不仅可滤掉≥2μm,≥10μm微粒,而且对≥5μm,≥2μm的粒子也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而有些厂的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1]。30~50ml注射器的润滑剂硅油可能形成不溶性微粒。因此在保证大输液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由注射器、输液器具带来的微粒污染。

    3.2  溶出液化学性检查  对7个产地10个厂家产品检查结果显示,一次性注射器“易氧化”检查,一次性输液器的“还原物质”检查,多数厂家产品均不符合规定,注射器的合格率仅为15%,输液器合格率仅为22%,若用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药物难以保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继续按规定做“紫外吸光度”检查,结果上述“易氧化物(还原物质)”检查结果不合格产品275nm、288nm附近均超过规定的杂质吸收峰,与文献报道[2]基本一致。经其测定主要是增塑,无论其含量高低、毒性大小,均应引起高度重视。

    3.3  无菌检查  按GB规定做无菌检查,结果输液器7个厂家7批中有4批不合格,被微生物污染极为严重。据报道对一次性注射器及一次性输液器的灭菌合格率仅为59.3%[3]。采集42份样品中,有菌生长的占45.24%,而且贮存期越长污染率越高,半年内污染率为14.3%,半年以上污染率为76.19%[4]。

    3.4  细菌内毒素检查  对注射器、输液(血)器的检验仅进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是不够的,应严格按GB标准进行其他项目的检查,才能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

    4  患者因素

  总结我院1990年以来150例输液反应统计,9岁以下患者及65岁以上患者及产妇占63%。因此,对于临床输液反应不能只注意患者以外的因素,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也是输液反应的重要原因。

    5  小结

    综上所述,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药品生产、使用,医疗护理及医疗器械等各部门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控和管理力度,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伟,包丽.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的影响考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0):464.

    2  谭桂山,徐声平,马虹英,等.国产输液袋溶出物定性实验研究.中国医学杂志,1999,34(8):536.

    3  徐朝阳,刘波.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灭菌效果监测.中华医学感染杂志,1997,(1):39.

    4  任福荣,王希昌.一次性医疗无菌用品的微生物学监测.中华医学院感染学杂志,1996,6(2):119.

   作者单位: 529500 广东阳江,阳江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编辑:石  岚)

作者: 何凤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