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2期

云南中缅边境地区不同民族伤寒、副伤寒感染情况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中发热患者伤寒、副伤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德国HUMAN公司生产的伤寒、副伤寒乳胶凝集试剂,检测云南中缅边境地区453例不同民族发热患者的H型伤寒抗原、O型伤寒抗原、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结果453例中缅边境地区不同民族发热患者中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调查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中发热患者伤寒、副伤寒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德国HUMAN公司生产的伤寒、副伤寒乳胶凝集试剂,检测云南中缅边境地区453例不同民族发热患者的H型伤寒抗原、O型伤寒抗原、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结果 453例中缅边境地区不同民族发热患者中伤寒感染率为15.23%,副伤寒感染率为6.84%,伤寒、副伤寒双重感染率为2.4%。结论 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发热患者中伤寒感染率与副伤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民族之间汉族与傣族伤寒、副伤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关键词】 H型伤寒抗原;O型伤寒抗原;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感染率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接壤,其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样,特别是中缅边境一线,卫生条件相对滞后,是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带,这里居住着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于是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也各不相同。本文用伤寒、副伤寒乳胶凝集试剂检测了453例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发热患者血清中的H型伤寒抗原、O型伤寒抗原、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其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的采集 血清标本来自2002年1月1日~2005年8月1日前来我院就诊的中缅边境地区的发热病人,共计453例,男253例,女200例,年龄2~70岁。其中,汉族168例、傣族136例、景颇族65例、阿昌族54例、傈僳族30例。经核实以上人员从未进行过伤寒、副伤寒免疫接种,之前从未感染过伤寒、副伤寒。

    1.2 检测试剂 H型伤寒抗原、O型伤寒抗原、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试剂盒购自德国Human公司生产,批号为:011103、021009、030917、040824、050503。

    1.3 方法 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对453例发热病人进行伤寒抗原检测,经过反复检测确正:伤寒感染阳性69例,总阳性率为15.23%,其中H型伤寒抗原阳性率7.5%(34/453),O型伤寒抗原阳性率6.18%(28/453),H型伤寒抗原/O型伤寒抗原阳性率1.55%(7/453),见表1。 表1 伤寒标志物在不同民族中的检出率 (略)通过对453例发热患者进行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反复检测,确正:副伤寒感染阳性31例,总阳性率6.84%(31/453),其中AH型副伤寒抗原阳性率3.75%(17/453),BH型副伤寒抗原阳性率2.21%(10/453),AH型副伤寒抗原/BH型副伤寒抗原阳性率0.88%(4/453),见表2。表2 副伤寒标志物在不同民族中的检出率 (略)通过对453例发热患者进行伤寒、副伤寒检测,得伤寒、副伤寒双重感染率为2.4%(11/453),见表3。 表3 伤寒、甲型副伤寒感染率比较 例(略) 注:χ2=17.55, P<0.05

    3 讨论[1~3]

    伤寒(ty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食欲减退、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甲、乙、丙三种沙门氏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副伤寒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伤寒、副伤寒的重要途径,是常引起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流行。散发病例大多与日常接触传播有关。可见,伤寒、副伤寒感染与日常生活习惯大有关系,从本文的检测结果看,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其感染率也不同:汉族伤寒、副伤寒感染率分别是12.50%和5.95%;傣族的伤寒、副伤寒感染率分别是15.44%和8.08%;景颇族的伤寒、副伤寒感染率分别是12.30%和6.65%;阿昌族的伤寒、副伤寒感染率分别是18.52%和7.41%;傈僳族的伤寒、副伤寒感染率分别是30.0%和6.67%,经过统计学处理,仅汉族与傣族的伤寒、副伤寒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各民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但存在双重感染,检测的453例发热患者中伤寒感染率为15.23%(69/453),副伤寒感染率为6.84%(31/453),双重感染率为2.41%(11/453),并且伤寒、甲型副伤寒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7.55,P<0.05),根据资料所示伤寒感染率明显高于副伤寒感染率,这为指导当地开展强化免疫接种和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笔者认为在排除试剂、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的情况下,可能受到样本数量、收集范围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收集到的阿昌族、傈僳族的数量有限,能否全面反映该民族的伤寒、副伤寒感染情况还需继续观察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应麟.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5-81.

    2 袁育康.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9-110.

    3 余倩.细菌学检验.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1998,6.

   作者单位: 678400 云南德宏,武警云南边防总队德宏公安边防医院检验科

  (编辑:石 岚)

作者: 李漾明, 陈秋龙, 李 瑛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