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5期

甘肃中药材市场细辛品种的调查研究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目前甘肃中药材市场的商品细辛进行了调查并作了生药学研究,以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结果3种非法定品种的挥发油含量均低于药典要求,且成分复杂。结论3种非法定品种的药材质量均有别于《药典》所规定的品种的质量。能否代细辛在临床上药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目前甘肃中药材市场的商品细辛进行了调查并作了生药学研究,以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方法 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挥发油得率对比及薄层层析对照。结果 3种非法定品种的挥发油含量均低于药典要求,且成分复杂。结论 3种非法定品种的药材质量均有别于《药典》所规定的品种的质量。能否代细辛在临床上药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细辛;品种;市场调查;鉴定

    细辛为临床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其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图经本草》[2,3]曰:“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据蔡少青[4]等考证,宋以前及其后的正品应是华细辛,梁代及明清时期同时又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按优质细辛使用。《药典》[5]规定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两种又统称“辽细辛”。

    据报道,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市场品种繁多。鉴于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市场上细辛品种复杂,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笔者对目前甘肃中药材市场的商品细辛进行了调查并作了生药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6~8],并对市场流通的细辛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流通的主要的非法定品种有单叶细辛A.himalaicum Hook.F.et Thomas ex Klotzsch.、双叶细辛A.caulescens Maxim和金耳环A.insigne Diels,在市场上分别作华细辛和辽细辛流通的品种。本文主要对此3种的生药鉴定及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1  植物形态

    1.1  单叶细辛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直径1~2mm,节较疏离,上着生细根。叶片基生,每节1枚,长4~8cm,宽5~7cm,叶片灰绿色,两面均被短细毛,叶片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凹入,叶主脉7,叶柄细长,长3~7cm。花被上部3深裂,雄蕊着生合蕊柱上端,柱头顶生。蒴果近球形,具纵六棱。

    1.2  双叶细辛  区别在于根状茎较粗,直径约2~3mm。叶多2枝合生同一节上,叶片心形或戟形,先端渐尖,基部耳状深心凹入,叶片主脉5。花被裂片向外反折。雄蕊与花柱常露出花被之上。

    1.3  金耳环  特征在于根茎粗短,直径2~3mm。叶片较大,长10~15cm,宽6~11cm,长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耳状凹入较深,叶上表面被短毛,背面无毛而具斑状油点,主脉5。花被管钟状,花被裂片宽卵形至肾状卵形。

    2  药材性状

    2.1  单叶细辛  药材整体较完整,常数十棵为一小把。根茎横走,呈不规则结节状、柱状,表面灰棕色。根细而长,疏生于节上,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叶片基生,多皱缩成团,淡绿色。花果少见,花多皱缩,暗紫色,果实钝六棱状。气辛香,味麻辣。

    2.2  双叶细辛  药材多皱缩成团,颜色灰暗,叶少而根茎及根较多,质脆易断,断面棕色。叶片多呈团状皱缩,灰绿或绿褐色。花少见,气芳香,味麻而辣。

    2.3  金耳环  主要特征在于药材整体较完整,呈皱缩团状,有的为数十棵一小把。根茎稀疏而叶片较多。叶片淡绿色,多完整,呈干燥皱缩团状。叶片展开较大,叶背可见斑状油点。气辛香,叶麻辣麻舌。

    3  组织特征

    3.1  根茎横切面

    3.1.1  单叶细辛  表皮细胞一层,呈长方形紧密排列,细胞壁外壁增厚呈棕色。皮层宽广,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及长圆形石细胞。维管束多6~8束,外韧形,形成层不明显。薄壁细胞中有大量淀粉粒分布。

    3.1.2  双叶细辛  主要区别在于表皮细胞颜色较深,近表皮的内皮层细胞亦有增厚现象。维管束多连成环状或为2~3束,外韧形,形成层不明显。近内皮层的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和黄色油滴状物质,呈一黄色环带。

    3.1.3  金耳环  主要特征在于维管束多6~8个,形成层不明显,淀粉在近内皮层薄壁细胞中分布较密。

    3.2  根横切面

    3.2.1  单叶细辛  后生表皮一列,细胞壁增厚,颜色较深。皮层宽广,薄壁细胞内有球形淀粉粒和圆形油滴分布,近内皮层可见石细胞。维管束初生木质部三原形。形成层不明显,外侧为韧皮细胞。

    3.2.2  双叶细辛  近内皮层细胞多含黄色油滴状物质,呈一黄色环带。维管束初生木质部三原形。后生表皮颜色较深,近表皮层细胞壁增厚较多。

    3.2.3  金耳环  与上两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形,近内皮层处淀粉分布密集。

    4  挥发油得率及其TLC对照结果

    4.1  提取过程  分别将单叶细辛、双叶细辛及金耳环药材粉碎过2号筛,各取药材粉末100g,装入挥发油提取器中,加水蒸馏至提取器中挥发油不再增加为止,得率如表1。表1  3种细辛挥发油得率比较

    4.2  TLC对照结果  薄层板: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出品厂)加0.5% CMC-Na湿法铺板105℃活化1h。将单叶细辛、双叶细辛、金耳环和对照药材北细辛在同样的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提取其挥发油,并制成乙酸乙酯溶液。点样于同一张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15:1)为展开剂系统上行展开,用茴香醛-浓硫酸溶液作显色剂。结果如图1及表2。表2  4种细辛挥发油TLC色斑比较 注:表中“/”表示无斑点。

    5  结果

    从调查过程看,流通品种仍以单叶细辛为主。

    由挥发油得率可以看出,3种细辛在挥发油含量均低于《药典》规定的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的标准。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金耳环最高,单叶细辛最低。由层析对照结果可以看出双叶细辛和金耳环成分较接近,而3种代用品与北细辛在成分上又存在较大差异,成分相对更复杂一些。

    6  讨论

    通过对以上品种的调查研究,初步确定了我省中药材市场细辛品种流通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市场流通中所用主要为单叶细辛、双叶细辛、金耳环,而正品细辛仍然缺乏。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得出这3种非法定品种在质量上与法定品种存在差异,应当引起临床用药的注意。同时,由于条件有限,笔者没进行成分检识和含量测定。对于以上品种能否作细辛代用品,其临床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文中上述药材分别采自黄河药市和市内各药房)

【参考文献】
  1 王筠默,王恒芬.神农本草校证.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1.

2 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台南:正言出版社,1977,165.

3 宋·苏颂.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97.

4 蔡少青,王璇,朱姝,等.中药细辛的本草考证.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9(3):233-23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5.

6 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44-545.

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36-246.

8 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77-499.


作者单位:1 730000 甘肃兰州,兰州佛慈制药有限公司 2 730000 甘肃兰州,甘肃奇正藏药集团公司 3 735000 甘肃酒泉,解放军第25医院

作者: 马新换,张雅聪,王明伟,吕培霖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