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1期

阳和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阳和汤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家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阴疽之祖方。本文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简述。1脊神经疾病1.1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阳和汤


    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家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阴疽之祖方。近代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本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疑难杂症。本文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1  脊神经疾病

    1.1  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本病属中医“血痹”、“麻木”的范畴。《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曰:“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治疗当以散寒通滞、温阳补血为主,阳和汤证因相合,可收满意疗效。董氏[1]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末梢神经炎63例。药用:熟地、当归、鹿角胶(烊化)各20g,肉桂、炮姜、麻黄、甘草各15g,黄芪50g,炒白芥子(研)10g。兼湿可加苍术30g;血瘀可加鸡血藤50g;风痰阻络可加全蝎15g,蜈蚣6条。结果:治愈43例,显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4%。亦有个案报道治疗本病有效[2,3]。

    1.2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急性起病,以脊神经根、脊神经损害,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点的综合征,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常以四肢松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张氏[4]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肾督阳虚、肾精亏损为本,寒湿痹阻、气血凝滞为标。治当不远温散,不可拘泥张子和“痿病无寒”之说,有是证必用是药,大胆使用温阳益肾及辛苦温散药,故以阳和汤温阳补督为主,酌加补肝肾、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之品,使阳气一复,督脉旺盛,寒湿得除,气血畅和,诸症自除。李氏[2]亦有验案报道。

    1.3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臀部、大腿后、小腿及足跟部的疼痛症候群,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 “腰痛”、“痹证”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内在因素,风寒湿邪外袭为外在因素,如《巢氏病源》所说:“劳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冷与真气相争,故腰脚痛”。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高氏[6]用本方加乌梢蛇、附子、防己、细辛、红花为基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168例。结果:治愈130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李氏[7]应用阳和汤加防风、防己、独活、牛膝治疗坐骨神经痛33例。偏行痹者重用麻黄、防风、独活;偏痛痹者重用干姜、肉桂;偏着痹者重用白芥子、防己、独活。结果:21例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94%。崔氏[8]以本方内服,配合愈痛散外敷,辨证加减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81例,结果:治愈42例,显效23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朱氏[9]治疗13例肾阳不足,寒邪、瘀血阻滞而痛甚者,结果:9例治愈,3例好转,1例无效。其他类似报道均取得较好疗效[10~12]。

  2  脑神经疾病

    三叉神经痛部位多固定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域,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程往往易于迁延。“头为诸阳之会”,《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云:“三阳之筋,并络于颌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阴寒侵袭头面,瘀阻脉络,故头面疼痛反复发作,且痛有定处,疼痛较剧;病程迁延,“久病入络”,形成阴寒凝结之顽症痛疾,因而本病病因病机多为阴寒凝结,瘀阻脉络。阳和汤为解阴凝散寒结之剂,用于本病治疗,常能起效。刘氏[5]以阳和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对于病程日久,疼痛剧烈伴面部肌肉抽搐者,酌加蜈蚣、全蝎、僵蚕、白附子等;遇寒凉刺激诱发者酌加细辛、天南星、防风等;伴心烦、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炒陈皮。结果: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

  3  脊髓疾病

    脊髓胶质瘤来自脊髓的胶质细胞,以星形细胞瘤居多,多为浸润性生长,较多发生于颈段及胸段。因生长肿瘤的脊髓可使相应的神经根和硬脊膜压向脊椎骨,局部脊髓可因肿胀缺血而引起疼痛,且较为剧烈,星形细胞瘤生长活跃者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完全性瘫痪,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疗法。王氏[13]以阳和汤加减配合蜣螂散冲服治疗1例脊髓胶质瘤患者,取得一定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

  4  头痛

    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阳虚头痛为中医学对头痛的一个辨证分型。头为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阳气亏虚,清阳不升,脑髓失养;或阳气亏虚,寒自内生,寒凝血滞;或阳气亏虚,风邪侵袭,上扰清窍,均可导致头痛。阳和汤药证相合,临床常可取得佳效。翟氏[14]报道以阳和汤加全蝎、炙黄芪、川芎为基本方治疗阳虚头痛50例,其中西医诊为神经性头痛者30例,血管性头痛者17例,鼻窦炎者3例。阳虚寒甚加炮附子9g,前额部头痛加白芷9g,两侧部头痛加柴胡6g,巅顶部头痛藁本9g,后枕部头痛加羌活6g。结果:痊愈36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认为本方对头痛具有明显止痛效果。朱氏[15]报道治疗1例外感寒邪,伏阻少阴之巅顶头痛,患者巅顶痛剧,昼夜不减,面白无华,背脊时时发冷,肢倦乏力,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细缓。以阳和汤散寒开痹,温振少阴之阳。服3剂后头痛背冷减轻,连服10剂,诸症消失。

  5  癫痫

    癫痫是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不同的神经元群的异常放电及其放电扩散范围,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意识、精神、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等方面的障碍,临床表现或以某一方面为主,或几方面兼而有之。本病属中医“癫证”和“痫证”的范畴。 王氏[16]以阳和汤加味治疗1例月经周期性癫痫,症状缓解。李氏[17]报道以本方加石菖蒲、远志、郁金、龙骨、牡蛎基本方治疗1例阴痫患者,7剂,症状基本控制。

  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脑膜、脑室内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临床表现随囊虫侵入数目和所在部位不同及病期不同而不同,症状极为复杂多样。一般常见症状为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囊虫可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而出现颅内高压症状。血清和脑脊液的补体结合试验可为阳性。邰氏[18]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1例脑囊虫病,药用熟地30g,鹿角霜、牡蛎各20g,白芥子、炮姜、麻黄各6g,细辛、肉桂各3g,甘草、白芷、半夏、陈皮、贯众、槟榔、皂角刺各10g,蜈蚣3条。服药14剂后,患者昏仆抽搐发作次数减少,继服3个月,诸症渐除。7  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病变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受累横纹肌软弱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常呈隐袭起病。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王氏[19]以阳和汤加味治疗1例胸腺瘤切除后重症肌无力患者,取得一定疗效。

    阳和汤选药精巧,组方缜密,方中温阳与补血药物合用,行气俱补;辛散温通与味厚滋腻之品相伍,补中寓散、寓通,无壅滞滋腻之弊,不仅为治疗阴疽的有效方剂,也是治疗阳虚阴盛,寒凝痰聚所致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化裁,运用得当,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董国隆.阳和汤加减治疗末梢神经炎63例.陕西中医,1991,12(4):160.

2 李笔怡.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86,(6):30.

3 廖爱民.阳和汤新用两则.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4):48.

4 张国玱.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33-35.

5 刘宁.阳和汤治疗三叉神经痛20例疗效观察,2000,(3):17.

6 高振达.加味阳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68例.辽宁中医杂志,1982,(11):36.

7 李耀显.阳和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33例.广西中医药,1991,14(2):56.

8 崔衍富,陈超存.愈痛散与阳和汤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81例.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8):352.

9 朱细如.阳和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四川中医,1986,(9):45.

10 黄甫珍学.阳和汤治验举隅.湖北中医杂志,1998,20(4):47.

11 孔凡涵,武晓青,李涛.阳和汤辨证新用.光明中医,1998,13(75):33-34.

12 王亚,王小军.阳和汤临床应用举隅.陕西中医,2002,23(3):275-276.

13 王刚.加减阳和汤合蜣螂散治疗脊髓胶质瘤1例.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4):256.

14 翟瑞庆,姜丽霞,李朝霞.阳和汤加味治疗阳虚头痛50例.四川中医,1999,17(11):31.

15 朱建江.阳和汤治痛新用.四川中医,1994,(4):27.

16 王晓梅,徐振华.阳和汤在妇科临床上应用举隅.国医论坛,1995,(5):36-37.

17 李季武.阳和汤治验三则.江西中医药,1994,25(6):41.

18 邰士杰.阳和汤治疗脑囊虫病.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526.

19 王心东.阳和汤加味治疗胸腺瘤切除后重症肌无力.河南中医,1983,4:31.


作者单位:250355 山东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作者: 于华芸,伊文琪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