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2期

非语言交流在耳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介绍非语言交流在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76例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组45例,采用表情、目光、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信息交流。对照组31例运用常规护理。结果76例患者治疗护理后,应用组45例通过非语言交流,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调查问卷42例满意,3例一般,无护患纠纷。...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介绍非语言交流在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对76例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组45例,采用表情、目光、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信息交流;对照组31例运用常规护理。结果 76例患者治疗护理后,应用组45例通过非语言交流,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调查问卷42例满意,3例一般,无护患纠纷;对照组31例运用常规护理,调查问卷19例满意,10例一般,2例不满意发生护患纠纷。结论 把非语言交流恰当地应用于耳聋病人的护理。提高了室内语言沟通所不能及的效果,进一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护患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  非语言交流 耳聋 护理体会


    非语言交流是指通过表情、动作、手势等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在耳聋病例中恰当运用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在护理中体会如下。

    1  资料来源

    2000年~2005年6月住院本院的耳聋患者76例,其中突发性耳聋49例,爆炸性耳聋9例,外伤性耳聋6例,老年性耳聋12例;应用组在三级医院,对照组在二级医院;均行电测听,听力损伤均在65Hz以上。

    2  调查方法

    应用组45例在治疗、宣教、查房中,不同病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于病情重、心理负担重的病人给予开导性及暗示性肢体语言并配合治疗,对于病情平稳,心理负担一般的病人,多采用指示动作、标记动作、空间效应等。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

    3  结果

    76例耳聋病例分析见表1。表1  76例耳聋病例分析

    4  讨论

    非语言交流可以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因耳聋病人听力受到限制,护士应主动关心,多用肢体语言来接触病人,以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取得病人信任,准确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来弥补听力限制带给病人的距离感。

    运用非语言性交往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结构的交流过程,护士在应用肢体语言、空间效应、触摸时,首先要明确一个框架,了解框架中的结构包括哪些,然后根据框架和结构制订计划,通过非语言交流以启发和开导,使病人比以前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疾病,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人员对待不同病人及不同文化程度病人均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2例发生纠纷均因部分护理人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与病人沟通交流,对病人的护理缺乏整体观。因病人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家属及病人询问治疗情况及病情,护士不但不认真解答,反而极不耐烦地说“告诉你也不懂”,因而引发病人及家属不满。对于上述情况需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培养,转变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认真学习运用非语言交往在耳聋病例中的重要性,减少纠纷的发生,更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单位:628012 四川广元,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作者: 王晓红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