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1期

中暑伴昏迷4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暑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07例中暑中46例昏迷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暑伴昏迷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温过高、原有疾病患者易发生昏迷,中暑昏迷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结论发病时体温越高、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损害器官越多、死亡越高、预后越差【关键词】中暑昏迷。...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暑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中暑中46例昏迷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暑伴昏迷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温过高、原有疾病患者易发生昏迷,中暑昏迷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结论 发病时体温越高、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损害器官越多、死亡越高、预后越差

【关键词】  中暑昏迷;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7例中暑患者均来源于我部1992-2008年在野外训练中发病送回门诊的急诊病例。中暑昏迷46例,全部为学员,男44例,女2例,年龄18~23(平均20.2)岁,平均体温40±1.8℃。中暑非昏迷者61例,男58例,女3例,平均体温39.5±0.7℃。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病情及分型均符合中暑诊断标准[1]及昏迷诊断的分型标准[2]。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1.4  临床特点

    1.4.1  昏迷组与非昏迷组临床特点  见表1。表1  昏迷组与非昏迷组的比较 注:与非昏迷组比较,※P<0.05,※※P<0.01

    由表1可见,中暑昏迷多见于体温≥40℃,原有疾病及热射病,且易并发多脏器损害,与非昏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昏迷组中体温≥40℃者有40例,说明高体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较大。在昏迷组中有23例中暑前就有疾病,如腹泻、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昏迷组中有20例并发多脏器损害,共损害脏器59个,平均2±1.3个,以脑、心、肝、肾为主。

    1.4.2  昏迷患者中死亡组与治愈组比较  昏迷组中死亡组与治愈组临床特点见表2。由表2可见,昏迷患者死亡组5例并发多脏器损害,高于治愈组(P<0.05)。损害脏器22个,依次为脑水肿、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由表2可见,死亡组高温持续时间≥6h远高于治愈组。昏迷死亡组高温持续时间为4~12h,平均9.4±5.3h。昏迷治愈组高温持续时间1~3.5h,平均2.2±1.2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昏迷死亡组中5例入院后有3例未再苏醒,有2例中途醒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表2  昏迷患者死亡组与治愈组的比较注:与治愈组比较,※P<0.05;※※P<0.01

    1.5  治疗  (1)迅速降温:物理降温为主,室内空调维持18℃,头戴冰帽,大血管处置冰袋,全身用冰水擦浴,冰盐水快速静滴,持续肛温监测,争取2h内体温降至<39℃,药物降温,氯丙嗪25mg加5%葡萄糖盐水1000ml静脉滴注。(2)补液: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抗脱水治疗。(3)昏迷者除上述治疗外,加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每日1次,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日2~3次,应用纳洛酮治疗0.4~1.2mg静注,每日3次。

  2  讨论
  
  中暑是一种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中突然发作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急性疾病,一般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中暑高热伴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暑昏迷尤其高热持续时间长或有疾病者其病死率甚高,本文结果显示中暑体温≥40℃,原有疾病者易发生昏迷,死亡5例患者高温持续时间较治愈组长(P<0.01),有3例入院后未恢复神志,提示持续高温引起脑不可逆损害有关。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是一种致命性急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神志障碍,可分劳力或非劳性两种类型,表现为大汗而致汗闭,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谵妄、昏迷,瞳孔对称缩小,终末期散大,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这些均系高热使细胞膜、细胞器、酶类受损,导致细胞受损甚至凋亡,造成组织细胞的广泛损伤,多脏器功能衰竭,本文中暑昏迷46例中热射病76.1%(35/46),并发多脏器损害43.5%(20/46),提示中暑昏迷中热射病是主要原因,而并发多脏器损害高温持续时间过长是死亡的主要因素。许多学者认为救治重度中暑降温是治疗的根本,不少资料显示中暑昏迷体温超过40℃的病死率为45.1%。昏迷组与非昏迷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0.9%和0。昏迷的出现预示病情严重,预后差,有学者研究亦表明,中暑死亡率高低与高温持续时间成正比,因此在中暑昏迷的治疗中降温治疗显得极为重要。笔者采取多种物理及药物降温的措施是治疗中暑的关键。体温达42℃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越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尸解发现有脑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有变性、心肌有混浊肿胀,提示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纳洛酮能显著降低血浆内啡肽的含量,改善脑组织氧供,减轻脑血肿,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提示机体的应激和组织反应能力,因此两者在中暑昏迷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应早期足量使用,同时应保护脑、肝、肾重要脏器,纠正酸碱及电解质失衡,防止感染,加强营养。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6-268.

2 廖杰芳.昏迷的诊断与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40-108.


作者单位:541002 广西桂林,75660部队门诊部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