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5期

Chediak-Higashi综合征细胞形态特点和诊断要点的商榷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Chediak-Higashi综合征细胞形态诊断要点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syndyrome,CH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该病最具诊断价值的特征性改变是白细胞颗粒的异常,我们把这种异常颗粒称之为CHS颗粒[1]。CHS颗粒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正确掌握CHS颗粒的形态特点,才能避免漏检和误诊。......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细胞形态 诊断要点

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yrome,CH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该病最具诊断价值的特征性改变是白细胞颗粒的异常,我们把这种异常颗粒称之为CHS颗粒[1]。CHS颗粒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正确掌握CHS颗粒的形态特点,才能避免漏检和误诊。鉴于目前国内对CHS颗粒形态特点描述不一的情况,笔者对CHS颗粒的形态特点和CHS诊断要点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1 CHS颗粒形态特点的描述现状

  1.1 CHS颗粒着色的描述 目前各种期刊、教科书对CHS颗粒着色描述差异较大。文献[2]总结了1996-2004年间国内报道CHS论文25篇(43例)对CHS颗粒着色的描述,对其骨髓CHS颗粒描述介绍较少,偏重于外周血CHS颗粒的描述。其中对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CHS颗粒着色的描述基本一致,即紫红色/深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对嗜中性粒细胞CHS颗粒着色的描述差异较大;如:蓝灰色/灰蓝色、灰色/灰绿色、灰褐色/棕褐色、棕黄色/褐黄色、黄红色/橘红色、红色/粉红色、紫红色/紫色、紫黑色/蓝紫色、嗜酸性包涵体、嗜苯胺蓝色等20余种。张新颖等[3]粒细胞紫红色包涵体(图1);王德炳[4]粒细胞巨大初级颗粒(图2);盛尔荃[5]灰蓝色Dhle样小体(图3);三轮史朗[6]、吴梓梁[7]粒细胞蓝色巨大颗粒(图4、5);王淑娟等[8]粒细胞灰蓝色包涵体(图6)等。

  1.2 CHS颗颗粒形态大小的描述 目前对淋巴细胞CHS颗粒的形态描述基本一致。即圆形或椭圆形,对其大小有0.5μm、1~3μm、2~5μm、1~6μm等。对粒细胞CHS颗粒的形态描述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等,对其大小描述有1~3μm、1.5~6μm、2~5μm等。

  2 造成CHS颗粒描述不同的原因

  2.1 染色方法不同所致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使用含有天青和伊红Y的罗(romanowsky)氏染色法,其价格较高,国内难以推广使用。目前多采用瑞(wrigh)氏、姬(giemsa)氏或瑞姬混合染色,也有基层单位使用快速染色法。染色方法不同是造成染色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2.2 染色时间或观察时间不同所致 新鲜血片或骨髓片应及时染色、及时观察,若放置一段时间染色会影响着色,染色后放置一段时间观察,颜色会发生改变。染色偏酸、偏碱、着色深浅都会影响着色的描述。

  2.3 主观判断所致 CHS颗粒染色后,通常是在光镜下观察,目视着色的特点,色觉差异和主观因素难免导致判断上的差异。

  3 CHS颗粒形态特点的商榷

  3.1 统一CHS颗粒的检查方法 新鲜血片或骨髓片,采用国内普及的瑞氏染色方法,即染即看。掌握好制片、染色质量,染色不能偏酸或偏碱。采用目镜5X、物镜X1000观察。

  3.2 血片CHS颗粒的形态特点 经瑞氏染色后,嗜中性杆状、分叶粒细胞浆内出现10个以上与红细胞相近的红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6μm颗粒;淋巴细胞浆内出现比胞核着色深的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6μm嗜天青颗粒,常为1个,偶见2个(图7)。

  3.3 骨髓片CHS颗粒的形态特点 经瑞氏染色后,嗜中性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浆内均可见异常颗粒,嗜中性中幼、晚幼粒细胞浆内出现与红细胞相近的红色(胞浆灰蓝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3~3μm颗粒;嗜中性杆状、分叶粒细胞及淋巴细胞CHS颗粒与血片相同(图8、9)。

  4 CHS诊断要点的商榷

  4.1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20岁,家庭常有近亲婚配史;由于白细胞功能损伤,易发生感染,以呼吸道反复感染及皮肤疖肿常见;由于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殖浸润,表现为淋巴结、肝、脾肿大;由于黑色素小体的形成有缺陷,表现为发际、鼻旁及口周皮肤多见白色,头发在阳光下呈银灰色光泽,眼底苍白,羞明及遇光眼球震颤;由于神经元细胞受累,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如腱反射消失、麻痹、震颤、行为异常等。

  4.2 实验室检查

  4.2.1 血象 因病情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可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最具诊断价值的是嗜中性杆状、分叶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浆内出现CHS颗粒。

  4.2.2 骨髓象 骨髓象一般为增生活跃,明显改变是嗜中性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浆内出现CHS颗粒。

【参考文献】
    1 任文贵,任怡,刘彬,等. Chediak-Higashi综合征1例(附文献复习).中华医药杂志,2009,9(2):177-188.

  2 李顺义,史敏.Chediak-Higashi综合征细胞形态学的现状和研究方向.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60):487-489.

  3 张新颖,尹洪臣,包静娴. Chediak-Higashi综合征2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85.

  4 王德炳(译).哈森内科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6.

  5 盛尔荃.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3.

  6 三轮史朗.血细胞图谱.东京:文光堂,1998,66.

  7 吴梓梁.小儿内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055.

  8 王淑娟,王建中,吴振茹.现代血细胞学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0.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1 614100 四川乐山,解放军42医院检验科 2 614000 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