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5期

血型错误原因分析与差错管理体系的建立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结论采取有效的差错管理与不采用差错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2008年错型发生率明显低于2002年,差错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差错管理体系。原因分析。否则因血型判断的错误而引发的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致命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历年来血型错误产生原因,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输血安全。方法 对2001-2008年来364559人次献血者进行血型检测,检测中产生的错型,进行汇总以及原因分析。ABO血型鉴定采用正反定型(同时检测RhD,此文不做论述);对于出现的错型进行差错管理即:建立差错管理体系,认真调查分析原因,最终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2002-2008年错型从27例下降至2例(从万分之6.40降至万分之0.28)。2002年与2008年错型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u=6.13>2.58,α=0.05,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采取有效的差错管理与不采用差错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2008年错型发生率明显低于2002年,差错管理体系运行有效。

【关键词】  错型;差错管理体系;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输血医学发展到今天,对于科学输血即同型输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ABO的配合性同型输注则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因血型判断的错误而引发的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致命的。因此血站系统对采集来的血液的定型工作则显得更加重要,是避免临床发生血型不配合输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血站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血型正确率为100%。因此在血站系统内对血液定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必须严加控制,对于出现的偏差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同时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达到最终的100%正确率的要求。为能使同行间引以为戒,笔者对历年来产生的错型进行分析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血液中心2002-2008年间对364559人次进行ABO和Rh(D)血型鉴定,血型鉴定中产生的错误血型共计60例(此文只讨论ABO血型系统的鉴定中产生的错型),并将其纳入差错管理体系进一步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总、统计,最终建立预防措施,以期降低错型的发生率。

  1.2 试剂

  1.2.1 正定型试剂 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有效期内使用。

  1.2.2 反定型试剂 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有效期内使用。

  1.3 设备(微板法用) 瑞士产RSP-150型TECAN加样系统和德国产5804型eppendorf离心机。

  1.4 方法与结果判断

  1.4.1 街头血型初筛 对于每次来捐血的无偿献血者的ABO血型鉴定,只采用正定型:即用国家准许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中心质控合格的抗A、抗B标准血清对献血者耳垂采集的血液(红细胞)标本进行血型检测。与抗A标清凝集者判为A型、与抗B标清凝集者判为B型。

  1.4.2 中心血型复查 血液从街头采集回中心后,还要用微板法对所有的血液留样标本进行血型复查,即:ABO正反定型和Rh(D)血型复查定型。正定型方法同“1.4.1”。反定型:则采用A、B、O标准细胞对血液标本(血浆)进行检测。与A标准细胞凝集者判为B型,与B标准细胞凝集者判为A型。O标准细胞作为不规则抗体的检测依据使用。

  1.5 试剂质控 抗A、抗B标准血清要求从效价、亲和力、凝集力、特异性测定等几个指标进行质控。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要求无溶血、凝集等现象发生,并与标准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u检验,在α=0.05的水准上,对2002年、2008年错型率进行比较,若P<0.01,则统计学结果显示,两者错型率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如表1所示,从2002年开始至2008年错型率呈下降趋势;由表2可知,错型大致原因有技术因素(如标本取量不够、组织液混入、搅拌时标清污染等)、责任心问题(如报错)与流程不合理问题(如试管留样错误),以及因试剂局限、亚型因素所致。因标清质量问题引起错型可排除(使用前必须对试剂质控,合格后方可使用);且从2002年多种错型原因并存逐渐减少种类到2008年剩下主要以反应时间短或标本采集技术不过关、或为亚型为主的原因。表1 历年发生的错型率

  3 讨论

  3.1 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 技术因素 当标本采集技术(耳垂采血)不过关时,样本血量不足而致抗原量的不足再加反应时间不充分时,初筛时易导致A、B型错查成O型或AB型错查成A型或B型;甚至采集耳垂血时因局部挤压过重因大量组织液的产生而致引起血型的假凝,如O型错查成AB型或A或B型;少数操作手法不良人员在将血清与血球混匀过程中造成污染,致使A或B错查成AB型。

  3.1.2 责任心 因为工作时注意力的不集中,初筛时查对但体检单子上写错(报错)血型;拿错单子(同时开采两个献血者,单子交叉)。

  3.1.3 流程合理性欠缺 留样贴签过程控制不严密,当工作人员同时采集两个献血者、注意力又不集中、事先又把标签预贴在流样管上时就会导致错型,如本文中2002年最显著的三组因试管留样时颠倒而致的错型者血液编码的尾数(x2503,x2504),(x2726,x2730),(x4081,x4083)彼此非常接近、初筛日期相同,且成对出现。表2 历年错型发生的原因分析汇总注:★ 例如:A-B-B 为街头血型-复查血型(试管标本)-血袋血型(最终);★★ 每袋血液编码的尾数

  事实上这种错误不仅是错型原因之一,还对检测结果的正确判断带来严重的后果,且当同型试管倒错时更难于发现(此文不展开论述),潜在危害更大,严重威胁到血液的安全性。

  3.1.4 试剂效价低 本中心在血型鉴定试剂使用前,均经质控合格方投入使用,因此它不为错型主要因素,一般不作考虑。

  3.1.5 亚型因素[1] 因亚型抗原弱或试剂对亚型检出的局限性,而引起血型错误,如A2和BX亚型的存在,对避免错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事实证实2007年4例错型[2]均为A2BX(2例)、ABX、BX亚型。这也是2006、2007、2008年仍有初筛错型出现的主要原因。但经过中心进一步的复验核查最终给出了正确的定型。

  3.2 对策 (1)对于出现的错型,进行确认以及系统内纠正。并将错型纳入差错管理体系及时进行深层原因分析,确定错型原因类型,从根本上来预防血型差错的发生。(2)强化一线血型初筛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理解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与技术要求。并请有经验的资深人士进行血型初筛检测实际操作的培训与演练,并对血型检测岗人员上岗前进行操作测试。考核合格后方准予上岗。(3)强化采前、采中、采后核对制度。(4)优化流程,明确贴签程序与步骤。(5)从空间和时间上制造隔离带,防止同时采集留样带来的错型。

  综上所述,建立有效的差错管理体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建立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杜绝血型错误是有效的,也是确保血液安全非常必要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夏卫,郭永芳.ABO血型全自动微板检测法可靠性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0,13(3),167.

  2 高岩,王晋萍.血型初检、复检不符4例确认试验结果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08,37(7):651-652.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030024 山西太原,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