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5期

浅析血液粘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血液粘度检测临床意义1生理意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血液粘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测定血液粘度对于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判断疾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血液 粘度检测 临床意义

  1 生理意义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血液粘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测定血液粘度对于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血液粘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升高时,血液粘度逐渐降低;当切变率达到200~400/s以上时,血液粘度便不再减少而接近一定的恒定值。血液粘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液的减速乃至止血。一般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200/s为高切,10/s以下为低切。高切反映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

  2 病理意义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是多种病理过程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征,则通过正反馈方式而扩大,使缺血、缺氧情况更为严重。对于微循环而言,血液高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血栓形成。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血管缺血时,总以为血管管径的狭窄是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响。近年已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用。

  3 用于血液粘度异常综合征的诊断

  测定血液粘度不仅可以直接诊断出这一新的综合征,而且根据血液粘度等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不同特点,即高于或低于健康人,还可以从中再分出高低血液粘度综合征两大类,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定量指标。

  高粘血综合征在血液流变学正式诞生之前,就已出现于医学文献中,当时的高粘血综合征主要是指以多发性骨髓瘤和原发性巨球蛋白症为代表的血浆粘度增高症。之后,随着血液流变学的诞生和发展,则发现和确定血浆粘度增高症仅是高粘血综合征的一种。高粘血综合征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血细胞压积增高型:主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部疾病、肺心病、高山病、烧伤、烫伤、脱水等;(2)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型:主要见于缺血性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创伤、骨折等;(3)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型: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高渗血症、酸中毒、缺氧症等;(4)血浆粘度增高型: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高血压肿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低粘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液粘度低于正常。造成低粘的主要原因是与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有关,根据它们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特点,又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粘血综合征两种,前者见于一些出血性疾病、肝癌晚期、急性白血病等。后者是指人体在正常生理活动的某一时期或某一发育阶段所出现的一时性血液粘度低下,如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中。4 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

  测定血液粘度对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前者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增高,而后者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降低或接近正常。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血液粘度的不同也是决定这两种疾病在治疗上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测定患者的血液粘度,便能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是否适度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监护、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编辑:黄 杰)


作者单位:445600 湖北咸丰,咸丰县人民医院检验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