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5期

推拿加穴位点刺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推拿加穴位点刺法与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差异。治疗组采用推拿加穴位点刺疗法,对照组口服思密达治疗。结论推拿加穴位点刺法治疗小儿腹泻能迅速缓解病情,疗效确切。【关键词】腹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推拿加穴位点刺法与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推拿加穴位点刺疗法,对照组口服思密达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6.36%,对照组有效率86.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加穴位点刺法治疗小儿腹泻能迅速缓解病情,疗效确切。

【关键词】  腹泻;推拿;针灸/点刺;外治疗法

小儿腹泻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本病在临床治疗中方法多样,而推拿加穴位点刺治疗小儿腹泻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论,根据辨证分型施以相应的手法治疗。只要辨证准确,取穴合理,手法适当,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全部来源于潍坊市中医院针灸科、小儿科,共计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55例, 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最小3月,最大4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8天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辨证分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1]诊断标准。轮状病毒性腹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伴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呈黄稀水或蛋花样,一般无脓血,无腥臭味;大便常规可见脂肪滴及少量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呈阳性。

  非感染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稀便或消化不良便,无黏液、脓血,无腥臭味;大便常规无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呈阴性。

  1.2.2 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 参照1994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医儿科学》[3]。湿热型:大便水样,或呈蛋花样,泻下急迫,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腻,脉滑数,指纹紫。风寒型:大便清稀,加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伤食型: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脾虚型:大便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包括推拿及穴位点刺。推拿疗法根据辨证分型给予推拿治疗。湿热型: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掐十指节,推上三关,退六腑,摩腹,捏脊。风寒型: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掐十指节,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伤食型:揉足三里,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掐十指节,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脾虚型: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分阴阳,捏脊,补大肠,清小肠,运土入水,补脾,揉板门,掐十指节,摩腹。治疗时间:以上每穴位操作100次,每日1次。穴位点刺治疗:取穴:少商(手拇指末节桡侧,距爪甲角0.1寸),太白(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方法:穴位常规消毒,用1.0寸(0.25mm×25mm,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针灸针点刺少商、太白,令其出血,出血量视血色变化而定,要求血色由暗红变为鲜红时为止,每日1次。

  1.3.2 对照组 口服思密达(由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小于1岁每次1/3包,1~2岁每次1/3~1/2包,2~3岁每次1/2~1包,均为每日3次,两餐间温水调服,1包冲水50ml,首次剂量加倍。

  1.3.3 基础治疗 两组患儿根据脱水情况,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治疗。根据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的结果,合理补充相应成分以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不使用抗生素及收敛止泻药。治疗期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乳食为主的婴儿可换无乳糖的乳制品,呕吐频繁者可暂禁食不禁水。

  两组均在治疗3天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如下标准:痊愈:3天内腹泻停止,大便次数如常,饮食、精神基本恢复,小便正常;显效:3天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2/3以上),大便成形,质地变粘稠,小便增多;有效:3天内大便次数减少一半,大便性状改善;无效:大便次数无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无好转。

  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结果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泻泄的发病原因分为外感六淫、乳食不节、脾胃虚弱,其根本病机在于湿邪困脾和脾虚湿盛。钱乙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脏腑娇嫩,为纯阳柔弱之体,稚阴未充,脏腑不足,脾常不足,而小儿的生长化收藏全赖后天。因此,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都能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脾气宜升宜运,胃气宜通宜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运化水谷功能旺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得以充分濡养。“无湿不成泻”,若在感受湿邪、乳食不节等致病因素影响下,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水湿合污于大肠,则可出现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表现为泄泻、食欲不振等症,久则出现消瘦、倦怠等全身症状。泻泄病位虽在大肠,但脾胃虚弱或威胁所困为其根本。

  针对上述小儿泻泄的病因病机,笔者遂确定以健脾渗湿、运脾利湿为治疗原则。推拿手法于补益之中加清热利湿之法,以平补平泻。其中补大肠、补脾经、运土入水、摩腹、捏脊等可健脾和胃,燥补升敛,着重调运气机,以使补而不滞,使脾升胃降,为平补;清大肠、清小肠等清利湿热,淡渗分利,使泻而不伤正,为平泻;捏脊、摩腹、按揉三阴交、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少商穴乃肺之井穴,肺与大肠小表里,刺其出血,可使肠中湿热之气得泻,是为治标;太白为脾之原穴,可健脾利湿,脾运得健,则清气自升,是为治本。全方针推结合,标本兼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切中病机,故取得良好疗效。

  本法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论,根据辨证分型施以相应的手法治疗,配合穴位点刺疗法,具有疗效显著、经济、无毒副反应、不破坏血管、治疗时间短、患儿易接受等特点,并且技术简单,易于掌握,充分发挥了中医传统特色。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8-109.

  3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2-104.


作者单位:261041 山东潍坊,潍坊市中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