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7期

中医“治未病”在哮喘防治中的作用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探索中医药防治哮喘的有效性。结论通过对50例哮喘病预防性治疗疗效观察证实,中医药防治哮喘,冬病夏治,是完全有效的。【关键词】哮喘。中医药防治哮喘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呼吸系常见病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无地区和种族局限,病因复杂,是医学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利用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探索中医药防治哮喘的有效性。方法 根据个体体质在三伏天外用中药穴位贴敷,并在立秋后服用玉屏风散加减。结果 有效率为90%。结论 通过对50例哮喘病预防性治疗疗效观察证实,中医药防治哮喘,冬病夏治,是完全有效的。

【关键词】  哮喘;外敷内服;中医药防治

哮喘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呼吸系常见病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无地区和种族局限,病因复杂,是医学界长期难以攻克的顽疾,本科自2005-2008年四年间根据“治未病”理论,针对临床不同体质,入选肾阳虚型类型病例进行相应调治,逐步改变患者病体质,以达到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平衡,防止其向典型哮喘演变,以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以预防性治疗哮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入选,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者3年,最长者30年。患者发作时均有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喘促、甚者张口抬肩等症。入选者均有天气变化尤其天气变冷或在冬天发作频史,并在夜间发生者居多。在50例观察者中,均经X线胸片排除胸部气道及相邻部位占位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贴敷 肉桂、白芥子、甘遂、细辛、玄胡研细末,用时白芥子、玄胡比例是甘遂、细辛、肉桂的两倍。用鲜姜汁和蜂蜜调和后做成直径3cm,厚度约1cm的药饼,分别敷贴于天突穴、肺俞穴(双侧)、肾俞穴(双侧)、涌泉穴(双侧),外用纱布、胶布固定。于入伏后初伏、二伏、三伏,每天中午10时至下午2时左右,每天1次,连续3年为1个疗程,如有不适、过敏或局部出现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

  2.2 中药方剂 每于立秋后开始内服玉屏风散为基础方,黄芪、防风、白术、炙甘草、大枣、生姜,易感冒者加重黄芪用量,气短者加陈皮、党参,腰背凉者加肉桂、附子,手脚心热并见有肺阴虚者加天冬、知母。食欲不振者加内金、神曲。咳痰者加陈皮、贝母,每日1剂,每日3次于饭前30min服用,小儿减量,连服1个月,3年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治愈:观察3年,喘息、吐痰、咳嗽、胸闷、痰鸣、肺部哮鸣音消失,胸透肺部无异常。显效:观察3年,喘息、咳嗽、吐痰、胸闷、痰鸣、肺部哮鸣音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好转:观察3年,喘息、咳嗽、咯痰、胸闷、痰鸣、肺部哮鸣音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4 疗效结果

  经过3年治疗后,疗效见表1。表1 疗效比较

  5 讨论

  哮喘是医学界长期以来难以攻克的顽疾,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虽然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剂、免疫抑制剂及基因疗法等方法,但也不同程度存在较大副作用,且复发率高,如陈育智等提出,在急性期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对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靠激素治疗,但对激素抵抗型哮喘的治疗,激素剂量小,疗效差,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危害大,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长期使用β受体激动剂治疗,能增加气道反应性,进一步加重哮喘[1]。本科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本病的治疗应重在“防治”,防是治疗哮喘的根本,治是缓解哮喘的表面方法与手段,正如钟南山院士在第四届世界哮喘病大会上指出“目前控制与治疗哮喘最关键的是,让医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其一,哮喘的最关键治疗方法是不让其发作,而不是等到有症状后才去治疗……”。所以,本科在确定入选病例的同时,不但在三伏天外贴药饼,并在立秋后内服玉屏风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意在为人体增添一道防预防线-“玉屏风散”。第二,益气、温肾、壮阳以治其根本,旨在“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祖国医学对哮喘的病机概为一是宿痰内伏,二是肾阳不充,阳气不足,遇寒则发为其多见,所以外用药选白芥子,温肺化痰,《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隔冷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甘遂:泻水逐饮,驱逐痰涎。细辛:温肺化饮,性善走串,促进透皮。肉桂:补火助阳,能温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玄胡:辛散温通之性,并能活血、行气、止痛。生姜:温中散寒,促进透皮。蜂蜜:补中缓急,润肺化痰,即是粘合剂,又缓解白芥子的发泡副作用。

  笔者选用阳热之品,其理是已确定病机是以虚寒内盛,宿痰内伏,阳气不足,所以采用“阴病以阳药治之”之理调之。时间选取在三伏天,是根据自然界阳中之阳的时节,此时阳气旺盛,人体受到自然界的调控,机体阳气充沛,腠理疏松,药物通过经络的作用,易于深达脏腑而发挥作用,使伏于肺内阴寒宿痰之邪得以温化。

  穴位选天突、肺俞,更重要的是选肾俞、涌泉以求直达肾脉以通肾腑,以养其阳,以制其阴,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达到防治、缓解哮喘发作的目的。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这一圣语阐明了哮喘与肺、肾的密切关系。邵长荣提出,哮喘的宿根与气道的高反应性有关,认为肾亏为哮喘的宿根[2],已提示了肾虚与哮喘的现代联系。

  所以,通过了温肾、益气壮阳达到肺肾互根,金水相生,肾中阳气充足,元气旺盛,肺的外卫、防预功能正常,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本科在“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四年的时间,对50例哮喘病防治进行观察、总结、整理,证实了中医药对哮喘的防治是有确切疗效的,但还待同行共同挖掘、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愈善昌,范永琛,等.小儿哮喘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1):90.

  2 邵长荣.喘有宿根-治喘务求其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7.

  

作者: 陈茂德,左剑雄,何天文, 刘新菊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