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8期

糖耐量减低的干预治疗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糖耐量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DM)前期阶段[1],每年约有1%~5%的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高者可达12%。如果当病人处于IGT阶段就及时采取适当的综合性干预措施,那么就有可能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并且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IGT)是一种处于葡萄糖代谢调节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异常代谢......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糖耐量 干预治疗

            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DM)前期阶段[1],每年约有1%~5%的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高者可达12%。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危险性也较正常葡萄糖耐量者高。如果当病人处于IGT阶段就及时采取适当的综合性干预措施,那么就有可能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并且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1  诊断标准

  葡萄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一种处于葡萄糖代谢调节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异常代谢临床状态。其诊断标准为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7.8~11.1mmol/L。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IGT的病理生理包括两个方面:(1)胰岛素抵抗;(2)轻度的胰岛素分泌受损。逐渐高龄,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热量饮食,过高、过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各种心理及情绪变化,各种应激是IGT发生的危险因素。

  3  干预治疗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对IGT者实行干预治疗可减少或延缓其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IGT的干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和运动)以及药物干预两大类。

  3.1  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干预和运动治疗

  3.1.1  饮食干预  能量摄取减少将明显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且使胰岛受体结合力增加[2]。要求四低二高一平衡。四低即低糖、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二高即高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一平衡即适量的蛋白质。限制总热量及脂肪成分,限制饮酒,鼓励多食蔬菜及高纤维食物。

  3.1.2  运动治疗  规律持久的体育运动可减轻体重,增加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和脂代谢紊乱。体育运动项目可因人而宜,选择散步,快步行走、各种球类活动、慢跑等,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能少于30min,每周运动不少于5天。但如有心脑血管疾患或严重微血管病变应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3.2  药物干预  病人经过一段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非药物干预后,如果IGT情况无明显改善,可加用药物干预治疗的手段。

  3.2.1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主要是在肝脏通过降低葡萄糖的产生而发挥作用。此药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直接作用于胰岛素靶细胞,增加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应用于IGT人群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逆转IGT,降低T2DM的发生率,而且能够对IGT伴随的代谢紊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降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肥、调脂、降压),提高IGT人群的生存质量125~500mg 每日3次。主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进餐时服药或小剂量开始可减轻副作用,偶见过敏反应。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缺氧状态,低容量休克,慢性酒精中毒。

  3.2.2  噻唑二烷酮类  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为胰岛素增敏剂。用曲格列酮能使80%的患者糖耐量恢复正常。发现它有少见而致命的肝毒性后终止使用;DREAM试验显示罗格列酮可减少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发展,但同时增加了心衰的几率。目前正在探讨用那格列奈的预防效果。

  3.2.3  α-糖苷酶抑制剂  其通过减慢双糖和淀粉类多糖转变为葡萄糖,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了对胰岛β细胞的刺激,降低高胰岛素血症。拜糖平25~50mg每日3次。忌用于胃肠功能障碍者,如消化不良,结肠炎,慢性腹泻,也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儿童。

  3.2.4  磺脲类降糖药  1980年,有学者报道了磺脲类降糖药物可减少IGT转变为2型糖尿病,并可使病人的血压和甘油三酯、胆固醇浓度降低[2]。磺脲类降糖药物中,糖适平的作用比较平稳,可供选择使用。

  3.2.5  微量元素  补充镁剂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葡萄糖负荷后的胰岛素分泌[3]。补充铬能改善IGT的葡萄糖耐量和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4]。

  3.2.6  脂肪酸氧化抑制剂  脂肪酸氧化可刺激葡萄糖生成,脂肪酸需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碱脂酰转移酶CPT-Ⅰ、CPT-Ⅱ有催化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功能,故目前在研究此类酶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5.

  2 王秀军,柳林.糖耐量异常的若干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7,17(3):152.

  3 李军平.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5):164.

  4 陈家伦.餐后高血糖(IGT)的重要性及防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5):327.

作者: 孙立新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