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9期

试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s)药物广谱、高效、安全、价廉,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1],常用的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症状及一般变态......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应用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s)药物广谱、高效、安全、价廉,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1],常用的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症状及一般变态反应。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相关的一些不良反应报道也日渐增多,其合理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结合我院实际临床病例,参照文献资料,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作一探讨。

  1 作用特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为选择性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复制,导致细菌DNA不能正常合成与修复而起杀菌作用。其共性为: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2]。

  2 不良反应

  2.1 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发生率3%~5%,是口服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

  2.2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一般症状为头晕、头痛、耳鸣、失眠或嗜睡、恶梦、疲倦、乏力、神经过敏、步态不稳等;较严重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精神兴奋、谵妄、恐惧、抑郁、焦虑、烦躁、震颤、幻视幻听、行为紊乱、自杀倾向和攻击行为等;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压升高、抽搐、癫痫、惊厥及帕金森病、急性锥体外系反应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中,而在年轻人中主要表现为一般症状。

  2.3 皮肤及光敏毒性 国内报道以皮疹居多,表现为麻疹样丘疹,发生率为0~2%,与剂量密切相关。国外报道以光敏毒性居多,发生率可高达28%,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瘙痒、血管水肿、表皮松解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也有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2.4 肝肾毒性 肝功能损害一般为一过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可能与喹诺酮药物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有关;肾损害多为间质性肾炎,发生率为0.9%~4.3%。

  2.5 关节病变 喹诺酮药物可致幼龄动物软骨损伤,虽在人类尚无报道,但是儿童应避免用药。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幼龄动物软骨毒性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明确,可能与游离镁离子的减少有关,该类药物可与镁离子螯合,从而影响这些离子在软骨细胞代谢中的功能。

  2.6 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心慌、心悸、血压升高、心肌缺血、心肌炎,有时伴有心律失常,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

  2.7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素氮升高,可发生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8 血液系统毒性及其他 有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再障报道,心血管方面有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及休克等报道,腮腺及乳房增大也有报道,但均为可逆性。

  2.9 其他不良反应 球后视神经炎、溶血性贫血、颅内压升高等报道极少。

  3 合理应用

  3.1 严格控制用药指征 应充分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结合其作用特点、不良反应、药物动力学等方面做到有选择性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有过敏史者应慎用,高敏体质者禁用。鉴于某些特定不良反应,18岁以下患者禁用。疗程不宜过长,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视,发现不良反应后要尽快采取措施,及时停、换药并对症治疗。

  3.2 老年人用药慎重 对老年人要适当减量,因氟喹诺酮类药物有45%~60%以原型经肾排泄,老年人肾血流量明显下降,对药物排泄也相应减少,同样的剂量会造成体内药物浓度增高。

  3.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抗酸药(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合用可减少吸收;与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合用可抑制GABA,使神经兴奋阈值降低,引起抽风,增加神经系统毒性;与咖啡及茶碱合用时,可减慢咖啡及茶碱在体内清除而引起茶碱毒性反应;与含铝、镁、锌、钙等药物同服可发生螯合而使药物吸收下降。

  3.4 对一些疗效尚未肯定或新上市的药品,应用时充分考虑用法、用量及合理性,充分合理地发挥其作用,综合考虑其利弊。

  3.5 用药期间应尽可能避免长时间日光照射。

  4 讨论

  光毒性的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紫外线激发下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产生,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激活环氧合酶,引起如前列腺素及类环氧合酶的合成,它们从成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肤炎症。

  要及时掌握抗菌谱及耐药现状与趋势,坚持按阶梯用药,减少习惯性用药与经验性用药。正确选择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充分发挥其广谱、高效、低毒的优势,减少耐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预防性用药要少而精,防止滥用。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与研究,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管理,加强信息交流,以控制耐药和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兰,全英南,鲁云鹤.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822-824.

  2 李端.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348.

  

作者: 李丽萍,刘伦栋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