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10年第10卷第3期

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上报的18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18类90个品种,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为153例(占8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上报的18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品共18类90个品种,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为153例(占81.82%);以皮肤及其附属结构损害发生率居首位。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力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Analysis of 187 ADR case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WANG Li,ZHANG Jia-yue.The 235th Hospital of PLA, Hohhot 01005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occurred in our hospital.Methods There were 187 ADR reports col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which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age and sex,routes of administration,drugs categories, the ADRs were related to organ or system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ources of statistical reports and 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Results The ADRs involved 90 drugs and 18 classes, there were the highest incidences for anti-infective drugs, follow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the ADR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were 153 cases (81.82%); ADRs can occur in various body systems, the structural damage to the skin and its subsidiary were the highest incidence.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mprove the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drugs to ensure drug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statistics; analysis

  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已成为促进合理用药、保护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上报的ADR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8-2009年上报军队ADR监测中心的187例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87例ADR患者中,男111例占59.36%,女76例占40.64%,男女比例为1.46:1;年龄最小6月龄,最大88岁,以60岁以上年龄组ADR构成比较高。详见表1。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例)

  2.2 ADR与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53例(81.82%);口服给药18例(9.63%);关节腔内注射3例(1.60%);皮下注射3例(1.60%);皮内注射、肌肉注射、点眼各2例(分别占1.07%);静脉注射、局部外用、纳肛、眼底注射各1例(分别占0.53%)。

  2.3 ADR与药物类型及药物排序 187例ADR报告,涉及药品18类90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其次是中药制剂,详见表2。表2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品种分布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87例ADR中,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因同一例不良反应同时累及几个器官或系统,故总例次大于187例。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及年龄 根据性别统计,男女比例为1.46:1,与我院2002-2007上报的158例ADR的男女比例1:1.3[1]的结果相反,而与我院2008、2009两年就诊患者男女性别比例(1.33:1)成正比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某一时间段发生ADR性别比的变化,应与此阶段就诊患者性别比有关。

  年龄构成比显示,60岁以上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占26.20%,10岁以下年龄组次之,占16.04%,这与文献报道[2]的结论相一致。老年人随着机体功能的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导致ADR发生率增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稍有用药不当就可能引发ADR。所以,医生在治疗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等,用药期间加强ADR监护,保证用药安全。

  3.2 ADR与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的关系 187例ADR中,由静脉滴注给药而发生的ADR最多,共153例占81.82%,且ADR表现也较为严重,如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全身水肿等。而口服、外用等其他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一般数量较少、症状较轻。因此,医生应本着“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切不可把输液当成唯一的治疗手段,必须静脉给药时注意避免药物配伍不当,正确选择溶媒、适当的浓度、适宜的滴速;并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因输液引发的ADR。

  3.3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187例ADR中44.92%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 26.74%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剩余28.34%分布于营养治疗药、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消化系统药物等其他16类药品。这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截至2007年6月30日,收到的80余万份报告中,抗感染药占50%的统计结果[2]接近,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抗感染药物引发ADR构成比最高的结论相一致[3~5]。导致这一结果,与抗感染药物的高频率、大剂量使用有关,而且无指征用药、过度治疗等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时有发生。这一现状,不仅使ADR发生率居高不下,而且造成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加大。因此临床用药应遵循《抗感染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6],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也不容忽视,由表2可见, 50例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中,90%是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中药注射剂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剂型,被临床广泛应用。纵观不良反应报道,很多疗效较好的中成药改成注射剂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传统中药制剂,并呈逐年上升趋势[7]。究其原因,首先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制剂工艺欠缺、使用时间短,其次医生认为中药注射剂副作用小、静脉给药方便,故使用频繁,另外有些医生把中药注射剂等同于具有类似化学成分的西药使用,加之缺乏对疾病的“辨证施治”,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造成了这类药物引发ADR构成比高的现状。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在给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及药物过敏,用药期间要严密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

  总之,在今后工作中仍然要不断完善ADR监测制度,提高ADR监测和上报质量,减少错报和漏报,为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提供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王荔,高桂楠.我院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4):233.

  2 孙旌文,黄晓东,李涛.2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西北药学杂志,2009,24(6):509.

  3 陈静芬.我院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1):41.

  4 任心慈.我院3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安徽医药,2009,13(10):1299.

  5 姜洪满,李丽娟,朱功华.我院3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海峡药学,2009,21(10):207.

  6 汪复,张婴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

  7 杨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因素.海峡药学,2007,19(7):112.

  

作者: 王 荔,张佳岳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