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10年第10卷第4期

附子理中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求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减灌肠治疗52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附子理中汤加减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关键词】附子理中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求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附子理中汤加减灌肠治疗52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结果 临床治愈44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结论 附子理中汤加减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附子理中汤;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治疗

 附子理中汤来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由炮附子、人参、炮干姜、炙甘草、白术组成,具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功。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分型很多,但以脾肾阳虚型最为常见。笔者在临床上以附子理中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适当加入调理血分药物,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7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的1年,最长40年,平均25.6年。大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便后症状稍减轻。52例均曾服用西药或中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而来院就诊。全部病例均经肠镜检查、肠黏膜活检、便常规等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制附子30g,党参30g,白术15g,炮干姜15g,炙甘草30g,浓煎150ml,每日早餐后,加热药物20~25℃,肛管灌肠(管进入结肠20~30cm),右侧卧位保留20~30min。10天为1个疗程,休息1周再用1个疗程,病情严重者可连用3个疗程。如果患者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上方加入红藤30g,败酱30g,赤芍30g浓煎。

  3 疗效评定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 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等检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或结肠镜等检查黏膜病变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患者52例,临床治愈44例,占84.61%;显效5例,占9.62%;好转1例,占1.92%;无效2例,占3.85%,总有效率96.15%。全部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毒副反应。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离休干部。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0余年,伴脓血便5年,每日泄泻4~12次不等,进食生冷或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后,泄泻次数增多。曾多次就诊于华西医院,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黏膜充血、肿胀,据肛门25cm处见糜烂、出血点和溃疡灶,病灶大小约2cm,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柳氮磺胺嘧啶及外用柳氮磺胺嘧啶栓剂塞肛,效果欠佳,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且体重持续下降约10kg,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次因饮食不当导致腹痛、腹泻加重,体能明显下降,于2008年10月14日来我科住院治疗。症见腹痛,腹泻每日约12次,粪便中伴有食物残渣及黏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少纳呆,腰膝酸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厚腻微黄少津,大便镜检示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未见吞噬细胞。中医辨病为泄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故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处方:制附子30g,党参30g,白术15g,炮干姜15g,炙甘草30g,水煎150ml,于早餐后温热灌肠治疗。10天后,诸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3次,逐渐成形。连用两个疗程后,行肠镜检提示:结肠黏膜正常,未见糜烂和新生物,溃疡病灶消失。直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未见糜烂、溃疡、新生物和出血点。大便常规未见异常。1年后复查肠镜提示:乙状结肠下段及直肠黏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随访1年症状未再发,体重增加约10kg,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病变局限在结肠黏膜层的炎症性肠病,以溃疡糜烂为主,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向上扩展可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肠鸣或里急后重、大便有黏液或脓血为主,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癖”、“久泻”、“久痢”、“休息痢”等范畴。西医认为其病因多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过敏反应、精神及遗传因素等有关,而免疫功能调节失常是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多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合用免疫抑制剂为主,疗程长,价格昂贵,且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4]。祖国医学认为脾虚湿盛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初期多为饮食不节或外感寒、湿、热邪,并常因情绪刺激诱发,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但损伤脾胃,而且最易影响及肾,导致脾肾阳虚[5]。治疗以补肾阳健脾为本。附子理中汤是在理中汤基础上加一味大辛大热之附子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附子善补火助阳,干姜长于温中散寒,附姜同用,温阳祛寒之功倍增。辅以党参补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合用,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健脾温肾的作用。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者加入红藤、败酱、赤芍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凉血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脾肾双补,温中散寒,中阳健运,复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浊各行其道,故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3-3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2-125.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

  4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88.

  5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11-921.

  

作者: 雷 鸣1,李水芹2,王 飞2,李雪萍1作者单位:1 610075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