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学术活动

稻花香里“看”丰年——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颁奖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50年后,1月17日,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在北京颁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薪火相传、积少成多,中西医结合硕果累累。可以说,正是老一......

点击显示 收起


 
  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50年后,1月17日,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会科技进步奖在北京颁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工
作者薪火相传、积少成多,中西医结合硕果累累。可以说,正是老一代中西医结
合工作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拓荒之旅,才构建了能够使中青年一代成果辈出
的科技平台,也让人们在这一片科技进步奖的稻花香里,畅想着未来的丰收美景。
  ■展示前沿水准
  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介绍,首届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启动恰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5年3月为中医
界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之时。此次评选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
临床、科研、应用和基础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最终评选出获奖项目37项,
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1项,这里面中药成果2项、基础及应用基
础成果6项、临床研究成果29项。陈可冀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
大优势之一,是我国医学科学创新的重要方面。此次科技进步奖的一等奖和二等
奖的项目,也突出表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如心血管病领域中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PCI)再狭窄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病理研究、冠心病治疗
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
的研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急性肠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临床治疗及药
理研究等多个项目,都较充分地表现出我国在这些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水准。
  ■体现传承精神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会常务理事、此次科技进步奖评奖委员会委员王硕仁教授指出,不少获奖项目体
现出了继承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如对古方生脉散的文献、药材学和合方提取研究
均本源于传统中医药学,但是将生脉散合煎药液提取分离为若干有效部位而创制
新药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并最终获得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开发出我国第一个由
复方有效部位群组成的,获临床研究批文的新药表现出来的又是“不泥古”。再
有,肾本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基于中医肾传统理论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
证论治理论,而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肾的功能定位并解释其物质基础,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
观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诊断思想方法以及研制新药都有明显的提升。
  ■建立行业标准
  标准、专利、指南等通常被视为某一领域、行业的标志性成果。王硕仁介绍
说,在这些获奖项目中,还有一批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中医对外交流
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教材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如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肠
衰竭在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系统草案、血管
性痴呆的中医证类诊断、溃疡性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以及对珍
稀濒危中药保护等级的量化评价标准。有的获奖项目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部分采用,
有的被作为起草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的基础,有的已被我国西医院校采用,
成为我国第一套中西医结合本科临床教学内容。
  ■产生创新成果
  王硕仁还介绍说,一批新药物、新医疗器材也在这些获奖项目中应运而生。
如视网膜电图新技术用于中西医结合诊断视网膜黄斑的定位、定量评价,磁性纳
米微球磁感应自动控温加热治疗宫颈癌。还有一批项目中研制的新药获得了新药
证书,如由生脉散有效部位群组成的心得康,大豆异黄酮、葛根黄酮、红花黄素、
羟基红花素A等中药化学组分或单体新中药,一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一代
雷公藤制剂、治疗急性肠衰竭的通腑颗粒等。
  尽管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陈可冀院士依然用“责任重大,任
重道远”这句话与所有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共勉,以此激励全国中西医结合科技的
繁荣与发展。
  图为部分一等奖获得者领奖。
  文/图本报记者 崔昕



作者: 2006-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