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学术活动

在第四届中国腹泻病高峰会上,专家呼吁:腹泻发病新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中国医药报湖北讯记者马艳红报道“腹泻发病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经典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以及细菌性胃肠炎等发病率下降,而特殊感染性腹泻,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增多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在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研究,以及诊断、治疗和公共卫生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医药报湖北讯 记者马艳红报道 “腹泻发病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经典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以及细菌性胃肠炎等发病率下降,而特殊感染性腹泻,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增多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在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研究,以及诊断、治疗和公共卫生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政府、医院以及专科医生都应引起高度重视,绝不可轻视腹泻的危害。”6月9日由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在武汉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腹泻病高峰会”上,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副院长缪晓辉教授等传染病专家一再强调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肠道传染病办公室冉陆研究员指出,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所有传染病中一直位居前列,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爆发和流行,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感染性腹泻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致死的前三位因素之一,在某些特别贫困的国家或地区,它甚至是第一位的死因。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肠道细菌性感染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从而给控制疾病的传播带来挑战。
  缪晓辉教授谈到,腹泻发病情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经典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以及细菌性胃肠炎等发病率下降,但是特殊感染性腹泻,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呈增多趋势。这与大量、长期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以艰难梭菌感染最为常见。其常在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发病,是重要的“二重感染”。二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的腹泻增多,包括艾滋病患者、风湿病使用激素者、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有严重慢性病者。这些人群常常感染一些少见的病原体,还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性腹泻,感染后症状往往更为严重,而且预后不佳。三是医院感染性腹泻增加,特点是细菌感染比例高,而且感染菌多为耐药细菌,难治性大。四是肠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然而专科医务人员对此重视不够。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翁心华教授解释说,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与一些抗生素有关的腹泻屡有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被定义为“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能解释的腹泻”。其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所应用的抗生素种类,通常发生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或停药后1~2周,表现为结肠炎、频繁的不成形大便或水样便等,而没有其他并发症。患者会出现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多,大便常规检测到白细胞,CT检查可发现结肠增厚,肠镜检察或活检可看到特异性改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其主要危险因子包括高龄、住院、使用抗生素。住院成人发生率高达20%~30%,远远高于非住院患者的3%。挪威的一项调查表明,大于60岁的人群中,艰难梭菌毒素阳性几率是10~20岁的人群的20~100倍。
  据了解,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均可引发腹泻,尤其是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受到抑制而非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腹泻。在接受氨苄西林治疗的患者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为5%~10%;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者为10%~25%;使用头孢克肟者为15%~20%;使用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药物的患者发生率仅2%~5%。非口服抗生素,特别是那些参与肠肝循环的抗生素,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概率与口服药相近。
  专家们一致强调,目前临床界对抗菌治疗应该持慎重态度。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还应重视维持肠道微生态、纠正菌群失调和易位,以及保护肠黏膜。
  我国10余位传染病权威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传染病科、消化科、儿科等相关领域的两百余名医务人员,在本届腹泻病高峰会上就感染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肠道病原菌药敏监测,微生态制剂在儿科腹泻中的应用,天然蒙脱石(思密达)对肠损伤的治疗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 2007-6-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