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四军医大HFRS研究取得系列成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创造了条件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本报陕西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博士生导师白雪帆教授等,在军队医疗卫生科研基金和一项国际合作科研基金的资助下,经过十余年的刻苦攻关,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S基因3‘‘端非编码区对核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陕西讯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博士生导师白雪帆教
授等,在军队医疗卫生科研基金和一项国际合作科研基金的资助下,经过十余年
的刻苦攻关,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
国内外首次发现S基因3''端非编码区对核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应用多项先进技
术,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氨基端的主要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检测汉坦病毒IgM和IgG抗体的重组抗原间接ELISA方法;实现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因分型诊断。这些研究成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早期
诊断和治疗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新型疫苗的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不
久前,他们开展的这一名为“汉坦病毒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肾综合征出血热(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
病。50多年来,我国的该病疫区及发病人数在不断扩展和增加,严重危害了我国
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白雪帆等为解决该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如发病早期
(发病5日内)实验诊断阳性率较低,尚无分型诊断方法,导致大量患者延误诊
断,失去抢救时机;血清诊断用抗原仍需活毒制备,难以保障研制人员的安全;
已有的灭活疫苗免疫防护效力有限,生产制备安全性差,接种后有一定副作用等,
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研究中,白雪帆等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分析了陕西省肾综合
征出血热疫区的汉坦病毒代表毒株(也是我国出血热灭活疫苗Ⅰ型的生产株)84
-FLi的基因组序列和结构、病毒核蛋白抗原位点和核蛋白原核高效表达的影响因
素;建立了多种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的ELISA方法和检测病毒S基因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并且开展了S基因DNA免疫的研究。该研究的目
的是在深入了解汉坦病毒S基因及其编码核蛋白(NP)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
高重组核蛋白的表达水平,建立和改进已有的出血热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以解决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的早期诊断和分型诊断问题;确定病毒核蛋白的B细胞
和T细胞抗原表位,构建含有S基因的重组DNA,并为研发新一代相关疫苗奠定基
础。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
S基因3’端非编码区对核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高效表达了核蛋
白;证实高效表达的完整核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实验动物产生有免
疫保护作用的细胞免疫应答,为多肽类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选择;应用多项先
进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氨基端的主要B细胞线性抗原表
位,确定了羧基端的两个免疫优势T细胞表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程中细胞免疫和细胞毒T细胞(CTL)免疫应答的规律,以及为新疫苗的研制奠
定了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检测汉坦病毒IgM和IgG抗体的重组抗原间接ELISA方
法,并且证明,在该病的血清学诊断上,表达的完整核蛋白和截短的核蛋白可完
全替代活毒制备的抗原;建立了可用于早期临床诊断的检测病毒RNA的RT-PCR方法
及基因分型方法,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早期诊断可以提前到患者发病后1~3天内,
同时实现了基因分型诊断,为提高该病的抢救成功率创造了条件;该研究构建的
汉坦病毒DNA疫苗,能够诱导实验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为进一步开展新型
相关疫苗的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
  目前,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陕西、湖北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的医疗和相
关科研单位推广应用。
   (朱立明)


作者: 2006-3-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