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回国创业成功佳话频传美华人学者纷纷踏海归路

来源:中新网
摘要:海归不海归,这也成为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学者经常扪心自问的话题。当一个个成功的创业故事从大洋彼岸传来,回国大展身手的心愿正在更多学者的心中驿动。12年前,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做了两年博士后的娄竞,放弃定居美国的机会,踏上回国的路。今天,当他顶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裁的光环,回到美国与当年一道创立“美国华人......

点击显示 收起

     据美国《侨报》报道,“海归派”曾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刮起过强烈的旋风,创造出很多中国神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近几年来海归人数也大增。海归不海归,这也成为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学者经常扪心自问的话题。当一个个成功的创业故事从大洋彼岸传来,回国大展身手的心愿正在更多学者的心中驿动。

  12年前,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做了两年博士后的娄竞,放弃定居美国的机会,踏上回国的路。今天,当他顶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裁的光环,回到美国与当年一道创立“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的老友相聚时,大家都羡慕他是个成功的海归。

  娄竞说,当年回国纯粹是出于一份责任感,觉得学成之后应该回去帮自己的父亲一把。他父亲倾其所有,创立了沈阳三生公司。今天这家公司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之一,今年2月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在CBA,娄竞这样的故事并非凤毛麟角。著名海归还有好几位。第五任会长倪健,5年前带着多项专利回上海创立生物公司,在沪上声名鹊起;曾发明抗过敏药的会员陈以旺,6年前回福建担任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并创办医药生物工程中心,事业蒸蒸日上;会员彭朝晖回国创业,其发明新药成为中国也是世界首个被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  

  当一个个成功的创业故事从大洋彼岸传来,回国大展身手的心愿正在更多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学者的心中驿动。CBA的两千名会员,至少已经有上百人彻底当了海归,回国发展去了。前任会长杨大俊曾有形象的比喻,如果你有抢手的技术和专利,可以做“海龟”,归国大展宏图;有志在中美间穿针引线,可以做“海鸥”,往返大洋两岸,寻求合作机会;前景未明,你可以做“海带”,等待观望,伺机而动。

  该报指出,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之大,发展之快,令全球垂涎。到2010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容量将近1千亿人民币,而且以每年两成以上的速度递增。与“生物医药王国”美国相比,中国生物医药还处于起步阶段。熟悉美中文化和市场运作模式的华人生物医药学者,对于开垦这块处女地,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作为全美最大的华人生物医药专业团体,近几年CBA开年会时一直将回国创业作为主题;去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号角刚吹响,CBA便搭上首班车,组织华人学者前去考察接洽。正是在这种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中,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海归之路,当然,更多的人还在举棋不定,瞻前顾后。

  旅美作家安普若说,海归的理由其实只有一条——追寻机会。不海归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孩子的教育怎么办?绿卡、公民还要不要?国内能否适应?最主要的是机会成本问题:你是不是已经输不起了?说到底一句话:你需要一个机会把你带回中国,但谁为你回国买单?

  对此,娄竞的看法是:做事情要沉下去,把方向定好了就去做。看好的事情有机会了,就要抓住,不可能等万事俱备了才去,那机会也就不存在了。某些时候需要放弃眼前的利益,不可能等到十全十美的机会。

  娄竞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最主要的成功经验是要“focus”,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就全力以赴,并且坚持到底。他的公司是在成立10年后才开始赢利的,其中走过好多弯路,但认准的事情就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娄竞认为,子女教育是海归要考虑的问题,但子女小学阶段在中国接受教育,了解中国文化,其实是一件好事,将来回美国上中学也不迟。(余东晖)  
作者: 2007-6-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