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曹聪:“抄底”海外人才是折腾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向中国提供了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海归的契机。但是,读到频繁见诸媒体的“抄底”海外人才的文字,笔者觉得非常不是滋味。这是有关中国数家最大型的金融机构在海外举办人才招聘会的报道:特地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赶到纽约与会的43岁的余小姐紧张地看着经理,逐一数出所工作过的银行名称,用尽全......

点击显示 收起

世界金融危机,向中国提供了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海归的契机。但是,读到频繁见诸媒体的“抄底”海外人才的文字,笔者觉得非常不是滋味。

  

这是有关中国数家最大型的金融机构在海外举办人才招聘会的报道:

  

特地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赶到纽约与会的43岁的余小姐紧张地看着经理,逐一数出所工作过的银行名称,用尽全力推销自己,“我还在危机管理上满有经验”。经理在她的履历表上草草写下几笔。当经理将她的履历表放到评核栏上时,余小姐才松一口气,她有机会进入下一轮面试。

  

像余小姐那样的求职者达上千人,不少人或专门乘飞机、或开车十多小时赶来面试。排队一个多小时后,等待他们的是三分钟的面试机会。

  

招聘会上,一些在海外金融业“驰骋”十多年的应聘者告诉招聘方,其原来已达年薪50万至100万美元。而本次招聘的部分岗位年薪最高可达150万元人民币(约合21.9万美元)。

  

上海市赴伦敦、芝加哥和纽约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工作团满载而归,收回数千份简历。

  

这不是折腾又是什么?

  

专程赶来参加招聘会;排队一个多小时,面试三分钟;履历表的草草几笔;降薪求职……这哪里是人才招聘?求职者简直就是插着“草标”贱卖自己,而招聘者仿佛是在沃尔玛挑选Made-in-China的便宜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招聘?原因在于应聘者和招聘者信息不对称。前者可能已经下岗或有下岗之虞,求职心切。他们听说国内需要人才,但并不知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哪些岗位在招聘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学历和经历的人才,待遇如何。一句话,他们前来参加招聘会并不知道是否会有收获。事实上,大多数求职者兼程十多个小时、排队一个多小时,等待他们的是无结果。参加过一两次这样的招聘会后,即使是那些真正有意海归者,也无疑会重新考虑。

  

即使求职者侥幸发现有合适的工作并最终获得工作,笔者也决不相信那些已在海外金融业“驰骋”多年的高薪一族会心甘情愿地降薪以求。降低薪酬的不一定是人才;而真正的人才,一旦高薪工作重新向他们招手,“跳槽”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全球化的时代,“一分价钱一分货”是硬道理。

  

同时,笔者也怀疑招聘者是否知道想招或能招到怎样的人才。那些前往国外招聘的往往不是专业人员;即使是的话,考虑到中国金融业与国外的差距至少20年,他们也不见得能把握求职者的专业水平,仍然要等待高层对求职者的进一步面试再作决定。而如果应聘者中真有符合所要招聘岗位的人才,招聘者也绝对不会当场拍板。

  

这样的招聘会,无论是对求职者还是招聘者,都是劳民伤财;用2009年一个流行的名词,是一种“折腾”。

  

尊重人才必须实实在在

  

既然如此招聘很难招到真正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而出国招聘的结果无非就是带回几十上百公斤的简历,为什么国内有关部门还要热衷于此并前赴后继呢?

  

招聘者的理由,无非是唯其如此,方显尊重人才。其实,事实与招聘者的良好愿望(如果他们真有这样的愿望的话)截然相反。“三顾茅庐”是尊重人才,“三分钟面试”不是;“千金买骨”能起到尊重人才的示范效应,草草了事不能。

  

其实,招聘人才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与其兴师动众派遣招聘团到海外,不如实实在在地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首先,通过媒体或网站公开招聘信息,包括岗位、职责、条件、薪酬、招聘人数等,规定截止期,接受简历。如果其中确有可选之才,通过电话交谈。有合适的,邀请他们回国面谈。最后,提出聘任,与应聘者协商并签订工作合同。如此,不仅求职、招聘双方都可以避免盲目性,而且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据笔者所知,国内招聘海归,很少有提供旅费请应聘者回国面试的。另外,人才海归,除薪酬外,还要考虑子女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因素。此次“抄底”海外人才,应着力在这些方面施展“大手笔”!

  

(作者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莱文国际关系和商务研究生院高级研究员)
作者: 2009-1-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