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浙医一院与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强强联姻

来源:浙江大学
摘要:9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合作双方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将在前瞻性医学研究方向上开展一系列合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研究人员、联合举办学术性会议、联合申请国内外医学科研项目等。......

点击显示 收起



9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合作双方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将在前瞻性医学研究方向上开展一系列合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研究人员、联合举办学术性会议、联合申请国内外医学科研项目等。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田波院士与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并为实验室揭牌。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主持会议。会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李兰娟院士和田波院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共同成立“‘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双方的科研和临床优势,创造更大的成果。  

两家实验室将在有关医学科研课题上开展合作,加强研究设想的交流与共享;开创前瞻性科研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研究人员;联合举办学术性会议;联合申请国内外医学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传染病诊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我国人工肝开拓者李兰娟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她还是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她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到,“这次联合已经计划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有很好的临床和专家资源,而中科院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双方不仅互派人员、互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还能共同申办项目,创造更大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病患服务”。她还透露接下来还将跟美国ULCA实验室合作。

  此外李院士特别介绍了她在人工肝研究方面的新情况,现在已经治疗了1300多人,4000多例次,极大地提高了治愈好转率,而且她将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现已在31个省市应用。  



        2009年9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仪式,在我实验室六号楼A区19楼图书信息中心会议室举行。合作双方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会议由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田波院士、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浙江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夏文莉、省科技厅条财处副处长郑寅、省卫生厅科教处副处长高榕、我院副院长王慧明、副院长裘云庆,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副主任刘文军、副主任高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赵心刚,双方实验室研究员和工作人员一同参加。

        会上,李兰娟院士致欢迎词并做了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情况汇报。李院士表示,目前我实验室与临床紧密合作,研究通过人工肝技术,把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高达88.1%的病死率,降低到了21.1%,共有4000余例次患者从中获益。相信两家实验室将在有关医学科研课题上开展合作,加强研究设想的交流与共享;开创前瞻性科研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研究人员;联合举办学术性会议;联合申请国内外医学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前瞻性医学研究中更跃一层。

        田波院士表示,此次双方合作可谓是“情投意合”,一方实验室擅长基础领域的研究,另一方实验室注重临床和科研的结合,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必将充分发挥双方的科研和临床优势,创造更大的科研成果。浙江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夏文莉、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省科技厅条财处副处长郑寅、省卫生厅科教处副处长高榕、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赵心刚也做了发言。

        随后,李兰娟院士和田波院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并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揭牌。会后,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高福、刘文军、高斌、北村易浩、孟颂东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为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始建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拥有厚实的基础,为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李兰娟教授是我国传染病学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实验室以浙江大学和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为依托,融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定位于传染病学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针对我国传染病现状,依据国家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战略规划,围绕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解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关键问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为特色。实验室所属的临床基地—感染病科现为国内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的感染病临床科室。病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开放床位数260张,建有人工肝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艾滋病等8个诊疗病区。承担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和疑难危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收治病种齐全,病人来源广泛,医疗服务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年住院量2千余人次。医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在感染病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以重型肝炎肝衰竭诊治为本学科优势医疗项目,创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统等多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诊治技术,在治疗重型肝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300余家单位。同时,较早开展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和抗病毒治疗,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参加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的药物临床验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国内领先水平;另外,积极主导和参与新发、再现传染病的临床诊治研究,如SARS、手足口病、H1N1型流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重点实验室拥有功能齐全的研究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7千余平方米,拥有总价值6千余万元、60余台(套)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11个研究平台,设置了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内的20余个相关的研究室和大型生物标本库。以重大传染病诊治为研究重点,开展了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治技术研究、艾滋病等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感染微生态学和感染免疫学研究、传染病诊断新技术研究和传染病治疗的新技术与药物研究,为临床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十五”、  “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经费近2亿元,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项和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

  重点实验室现已拥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紧密的、不同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的科技人才队伍。拥有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按照“开放、竞争、流动、联合”的原则,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加强与美国NIH、美国ULCA、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的大学、研究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多次主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包括连续主办5届国际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创刊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CN  11-5673/R,ISSN  1674-2397),重点报道感染病领域的前沿动态、科研成果及临床诊治经验,主要面向感染病专业临床、预防、科研和教学工作者。
作者: 2009-9-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