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来源:搜狐健康
摘要: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Hamilton为仪式祝辞并揭牌。出席仪式的还有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海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美国MERCK公司等中外嘉宾一百余人。新中国......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为仪式祝辞并揭牌。出席仪式的还有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海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美国MERCK公司等中外嘉宾一百余人。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政府的持续投入,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中国人均寿命已从解放初期的不到50岁,增加到目前70岁以上,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达到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异较大,医疗卫生事业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中国成人死亡原因中慢性疾病占80%,其中近40%由各类心血管疾病所致,我们正面临着疾病流行模式的快速转变,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预防和控制危害民众健康的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医疗卫生体系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挑战。

  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主要科研方向是探讨常见、多发慢性病的病因,并对其常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在中国组织实施这类与民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医学科研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1988年,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进行的影响深远的国际心肌梗死生存研究(ISIS-2),探讨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评估静脉内应用链激酶和口服阿司匹林中的两者之一、或联合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这项研究结果明确证实了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此后,英国牛津大学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相继合作开展的“中国急性脑卒中研究”(CAST,1994-1997年),进一步证实了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1999-2005年开展的“第二项中国心脏病研究”(COMMIT/CCS-2,),确定了在发病早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即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平均服用75mg氯吡格雷(波立维)2周,在不出现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前提下,每治疗1000个病人即可避免10个死亡或其他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新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如果都接受上述简单治疗,即可避免约10万例死亡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正是这类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使得阿司匹林这一作为解热镇痛使用了一百多年的药物,变成了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药物之一。

  近年来,英国牛津大学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开展的项目已逐步扩大到管理难度更大的涉及病人长期临床治疗的研究。2005年双方合作开展的“心肾保护研究”(SHARP),探讨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中,长期使用依折麦步/辛伐他汀复方片能否降低这类病人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延缓肾功能恶化,从而改善预后。该项研究将于明年秋天结束,届时,其研究结果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有效提供明确答案,并对这类病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007年开展的“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HPS2-THRIVE),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虽然已经明显改善了心血管患者的预后,但死亡和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的现状,探讨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基础上,使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即使用新型烟酸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能否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该项研究将于2012年结束,届时,其研究结果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心血管临床治疗和用药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前身是“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5日成立。由设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阜外协调中心和设在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中国项目部共同组成。阜外协调中心下设研究项目部、数据部、项目综合支持部和行政办公室等部门,目前共有工作人员47名,主要为具有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士,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研究生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14人。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中国项目部有工作人员近30人,主要分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部、IT部和行政管理3个部门。

  经过双方5年的努力,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有了较大的发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大,为顺应未来合作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推动和扩大双方在常见慢性病病因学、药物治疗学和群体流行学等领域的合作,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决定将原“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并签署新的长达20年的合作协议。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强强联合的共同需求,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研究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协作网络扩大与优化三大任务,并积极探讨和解决同时开展多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所面临的管理体系上的挑战,在保质保量完成现有研究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争取在下一个5年里,在涉及心血管等重大慢性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方面,开展3~4项新的研究课题,为推动中国和国际循证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经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在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于2009年9月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出席仪式的还有来自中国卫生部、中国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海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西城区政府、协作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圣乔治大学、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牛津大学校友会、美国默克公司、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中外嘉宾130余人。

  在成立暨揭牌仪式前,陈竺部长与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一行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亲切会谈。陪同会谈的中方嘉宾有中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李立明,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中方主任蒋立新等,英方嘉宾有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副院长Rodney  Phillips,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Dame  Jessica  Rawson,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项目部副主任Suzanne  Yang,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Sir  Richard  Peto、Rory  Collins,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英方主任陈铮鸣,美国默克公司副总裁Richard  Pasternak以及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总裁Michel  Vounatsos等。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Rory  Collins共同主持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李立明,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副院长Rodney  Phillips,胡盛寿院长,Rory  Collins教授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陈竺部长及Andrew  Hamilton校长为新中心揭牌,并将牌匾授予中心联合主任陈铮鸣教授和蒋立新副教授。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李立明,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等在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陈竺部长在讲话中对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一行在金秋送爽的时节,在中国人民喜迎建国6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英国牛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阜外医院自建立以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各自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陈竺部长指出,中国政府从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仍在今年1月作出了加大医疗卫生体系投入的英明决策,在今后3年,中国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人类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保障人民持续健康的医疗体系日益完善,同时对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陈竺部长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医疗模式也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凝聚力量、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攻克医学难题,共享最新人类医疗技术成果,是促进人类健康,让更多的人民和国家受益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也是各国医学专家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医学领域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已取得丰硕成果。牛津大学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把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慢性病如冠心病中风和肿瘤等的病因、人群预防和临床治疗作为科研方向和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现代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全球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等的策略和治疗模式。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集国家心血管病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建院50多年来,秉承“敬业、仁爱、求实、攀登”的传统和用“心”守护健康的理念,以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创造了我国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无数个第一,引领着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双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借鉴,密切合作,共同组织开展了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评估常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为研究重点领域,实现了互利共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循证医学领域的发展,为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影响了全球相应医学领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模式。

  陈竺部长强调,今天,双方在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是双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在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学、药物治疗学和大样本群体流行病学等领域更高水平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的新起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以死亡等为研究终点的临床试验,对临床常用药物或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不仅会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对政府科学制定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类医学研究具有研究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一个项目从设计到最终完成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参与研究的人员必须保持淡泊名利、平和安静的心态,对事业的纯粹热爱,对理想信念持之以恒的追求,胸怀百姓,志向高远,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才能确保研究数据真实可靠,从而为全球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医学发展的实质就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共同事业;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途径,是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必然选择。陈竺部长殷切希望双方继续精诚合作,求真务实,在双方不懈努力下,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一定会为中国人民乃至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李立明在讲话中向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一行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李立明院长回顾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自1956年建立以来为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开创了循证医学理论之先河,为全球现代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李立明院长强调,该中心是我们合作的老朋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参与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预防医学科学院和美国康耐尔大学的合作研究,对中国城乡100万死亡人口进行的回顾性调查,首次阐明了吸烟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为政府制定控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正在顺利进行的KSCDC研究(Kadoorie  Study  of  Chronic  Disease  in  China)是中英双方在大样本人群研究领域进行的又一成功合作范例。KSCDC研究在中国10个省市入选了51.5万人口,将前瞻性随访15-20年,发现和探讨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分布特点等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将为制定全国及地方的疾病控制策略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立明院长指出,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领域的合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继在我国开展了多项临床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第二项中国心脏病治疗研究”涉及全国1200多家医院,共入选4585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心脏病治疗研究之一。  研究结果于2005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美国FDA根据本项研究结果,首次完全使用中国的研究数据,在美国批准增加研究药物氯吡格雷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适应症,欧美几大主要的心血管病协会(如AHA/ACC及欧洲的ESC)也据此对治疗指南进行了相应修订。李立明院长指出,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英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一定会为推动中国乃至国际循证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一直致力于建设科研型医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胡盛寿院长在致辞中感谢各级领导和部门一直以来对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5日成立,由设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协调中心和设在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中国项目部共同组成。设在阜外医院的协调中心下设研究项目部、数据部、项目综合支持部和行政办公室等部门,目前共有工作人员47名,包括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和管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士,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研究生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14人。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中国项目部有工作人员近30人,主要分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部、信息技术部和行政管理3个部门。经过5年的努力,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在组织架构和基础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发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大,为顺应未来合作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推动和扩大双方在常见慢性病病因学、药物治疗学和群体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合作,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决定将原“阜外-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并签署新的长达20年的合作协议。胡盛寿院长强调,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强强联合的共同需求,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胡盛寿院长希望并且相信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能够继续得到各级领导和医院各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一定会竭尽所能做好各项工作,不断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在讲话中向与会嘉宾展示了一幅英国牛津大学与中国人民合作交流的宏伟历史画卷。1604年牛津大学图书馆收到了第一本中国手抄本,从此开始了双方常规化、多样化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国已成为牛津大学学者、学生的第三大来源,仅次于美国和德国。Andrew  Hamilton校长将于今年10月正式就任牛津大学校长一职,这次参加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是第一次以牛津大学校长的身份出席国际交流活动。正如Andrew  Hamilton校长所说,这一行动本身就表明了牛津大学对加强与中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及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合作的诚意与信心。

  美国默克公司副总裁Richard  Pasternak博士出席了成立暨揭牌仪式,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李立明教授,以及英国牛津大学代表共同为默克公司资助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设施揭牌。Richard  Pasternak博士表示,美国默克公司将对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提供独立于研究项目之外的长期核心经费支持,用于中心的基础设施如实验室、研究药物及研究样本储存库等的建设和支持研究人员培训项目等。美国默克公司为全球多个学术研究机构提供的这类非商业目的的经费资助,是其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也充分说明默克公司对中国医学科研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未来发展的信心。

  自2004年9月阜外-牛津心血管病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英国牛津大学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开展的项目已逐步扩大到管理难度更大的涉及病人长期临床治疗的研究。2005年双方合作开展的“心肾保护研究”(SHARP),探讨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中,长期使用依折麦步/辛伐他汀复方片能否降低这类病人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延缓肾功能恶化,从而改善预后。该项研究将于2010年秋天结束,届时,其研究结果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有效提供明确答案,并对这类病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007年开展的“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HPS2-THRIVE),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虽然已经明显改善了心血管患者的预后,但死亡和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并发症仍然较高的现状,探讨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基础上,使用新型烟酸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能否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该项研究全球将入选25000例动脉粥样阻塞性疾病的高危患者,中国拟入选11000例,英国拟入选8000例,北欧拟入选6000例,预计于2012年结束,届时,其研究结果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SHARP和HPS2-THRIVE两项研究在中国均进展顺利,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研究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协作网络扩大与优化三大任务,并积极探讨和解决同时开展多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所面临的管理体系上的挑战,在保质保量完成现有研究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下一个5年里组织实施3-4项涉及心血管等重大慢性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新的研究课题,为推动中国和国际循证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为感谢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对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并使与会嘉宾更好地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成立暨揭牌仪式后,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酒会及晚宴。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热烈、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圆满闭幕。
作者: 2009-9-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