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贝时璋先生的远见和主见

来源:文汇报
摘要:今天上午,北京八宝山,我们与以107岁高寿于上周仙逝的贝时璋院士作最后告别。创建两个重要的生物研究所、奠基并开拓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科、创设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国际上第一个生物物理专业……贝时璋先生的贡献,记载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远见:50年前率先提出学科交叉思想并付诸实现1950年,新中......

点击显示 收起

  今天上午,北京八宝山,我们与以107岁高寿于上周仙逝的贝时璋院士作最后告别。



  创建两个重要的生物研究所、奠基并开拓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科、创设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国际上第一个生物物理专业……贝时璋先生的贡献,记载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



  远见:50年前率先提出学科交叉思想并付诸实现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贝时璋就在上海组建了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1955年,贝时璋受命北上,在北京创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958年被任命为所长。



  生物物理,这个新奇的“名词组合”,被当时学术界的权威视为“旁门左道”。但贝时璋坚定地认为,生物学要发展,与数理化等学科的交叉是必然趋势。在生物物理所招收的头几批大学毕业生中,出自物理、化学、电子、光学等系科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云九,就是当时进所的第一个数学系毕业生。那是1959年,他刚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贝时璋让他读的第一本书,是美国数学天才诺贝特・维纳写的经典著作《控制论》。



  “我一点也不明白,一个学数学的人在生物领域能干什么。”汪云九说,等读完《控制论》,贝老向他解释:生物中的反馈机制,在本质上,与工程技术中信息的传递、控制过程非常类似。贝时璋先生多次谈到,生物学应当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角度进行研究,当时还极少有人注意到这些“标新立异”的角度。



  贝时璋让汪云九参加只有三个人的理论研究组,当未来学术拓展方向的“侦察兵”。汪云九发现,神经系统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视觉信息的加工就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好课题。在贝老的领导和支持下,视觉信息加工被确定为第五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经过不懈努力,上世纪80年代这个研究室升格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进入21世纪后,它又联合其他两个实验室,在生物物理所成立了“脑和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国家队”。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在《自然》、《科学》等一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十几篇论文,挺进到了国际前沿。



  汪云九感慨地说,贝老早在50年前就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支持的学科研究方向,时至今日越发显示出发展活力,他的远见实在令人敬佩。评价一位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衡量,“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从这些方面说,贝老在我国学界是一位佼佼者。”



  主见:不拘于主流学说提出“细胞重建”且毕生追根究底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贝时璋写自己的学术成就,几乎把所有笔墨都放在了“细胞重建”上。这个与主流学说“细胞靠分裂增殖”相左的学说,让人们看到了贝老的又一可贵品格:不随大流,独立思考。



  细胞重建,是指不同细胞的各种组分融合在一起,逐渐“组装”出一个或多个新的细胞,这些细胞可能与母体不完全相同。1932年,贝时璋在丰年虫中偶然观察到这一现象,当时他十分犹豫。“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现在却有这样奇异的事例……如果公开发表,势将被看作对生物学的亵渎,是可笑的愚昧和狂妄;若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则应以原则为重,必须追根究底,揭露其真相。”



  从1932年到1943年,他孜孜于细胞重建的研究。尽管工作在1943年到1970年整整停顿了将近30年,可贝时璋不曾放弃对这个可能改变整个细胞学说的现象的研究与思考。1976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立细胞重建研究组,对此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他在自述中写道,“细胞可以拆散又可以聚合,这对无序和有序化、不可逆和可逆过程、开放和闭合系统等基本问题的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他更触及到对生命的本质、熵和负熵等复杂问题的思考。



  直至贝老辞世,他的学说仍未被国际主流学派认同。但汪云九说,即使是遵从奉行百年的主流学说,也会有终于被修正的时候。有主流也有支流,有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只要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发现,无论在科学家的身前或身后,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同。让我们接过贝老独立思考的旗帜,勇敢地探索科学之谜。
作者: 2009-1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