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北大生物医学系列报道

来源:北京大学
摘要:生物医学是当前世界科学的一个尖端前沿领域。近年来,我校顺应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重大需求,依托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优质丰富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在生物医学学科领域进行了统筹布局。在“985”工程建设基金的支持下,2003年在深圳研究生院成立了以化学基......

点击显示 收起

生物医学是当前世界科学的一个尖端前沿领域。近年来,我校顺应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重大需求,依托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优质丰富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在生物医学学科领域进行了统筹布局。在“985”工程建设基金的支持下,2003年在深圳研究生院成立了以化学基因组学为主攻方向的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05年组建成立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在体制和机制上有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以生命科学、化学基因组分子医学及临床医学为基本模块,建立了生物医学学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开展项目研究的协作模式,其宗旨是将生命医学学科领域的发现和进展尽快转化为新药研发和临床诊治方法。



北大新闻网特别推出生物医学系列专题文章,以科研为主线,以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代表,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团队合作、学术经历等方面展示北大在生物医学学科领域取得的可喜成绩,并以此激励更多的北大学子投身科研。



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用“Pre  design”的理念推动发展



尽管我国的自主创新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科技约束”对于自主创新的不适应性。近年来,针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取得成果与医学发展程度和社会受惠程度不尽相当的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界多有争论。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雄厚科研实力的高校,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医学发展相结合。



追赶潮流  应运而生



为了将生命科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成临床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美国于2004年启动了实施“路线图(Roadmap)”计划,以优化其后十年整个生物医学研究的布局。基于世界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已在国内兼任客座教授3年之久的肖瑞平教授和程和平教授十分敏锐地意识到,有必要将分子医学的概念引入中国,以适应国家对人类与健康的重大需求,并与世界科学发展接轨。他们提出了在北京大学筹建分子医学研究所的设想,计划从世界范围内挑选、组建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口资源和临床医学资源,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通过确定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分子机制来发展遗传诊断和以特定信号通路为靶标的新药物。



北京大学领导顺应学科发展的趋势,在侧重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分子医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培育。林建华常务副校长表示,学校按照“以人才和队伍建设为核心,发挥基础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组建科学研究平台”的发展思路,通过组建专项支持理论生物学、以生物医学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化学基因组学、纳米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进一步推动前沿交叉学科的建设,通过学科群融合,使学科渗透与交叉得到发展,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提高多学科领域综合研究解决重大科技、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各方努力下,  2004年3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IMM)获批成立,肖瑞平教授挂帅所长。为了使新生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确定分子医学研究所为独立的科研、教学单位。作为北京大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和重点单位之一,分子医学研究所实行新体制——所长负责制,避免了与旧体制、旧队伍、旧学科的“合理碰撞”,得以按照新的理念和建所方案进行建设。



既借鉴美国分子医学发展蓝图的框架,又要结合我国国情从某一类疾病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逐步创造条件实现定向转化和应用,这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建所初衷,也是“Pre  design”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分子医学研究所从建所之初,就以心血管疾病研究为中心布局,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前研究为一体,实施“从分子到人”一条龙的研究战略。同时,研究所围绕转化医学学科间优势互补的队伍建设需要,以团队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不同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人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围绕心血管分子医学开展研究,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融入国际分子医学研究的主流,为分子医学的发展培养下一代多学科研究团队和高水平人才。



正如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网站上的那句话:“从分子到细胞,探索人体奥秘,提高全民健康。”分子医学研究所从诞生之日起,就按照“Pre  design”——实现转化医学的理念,把研究工作定位于围绕心血管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在分子、细胞以及整体动物等不同层次上,开展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的研究,并将所得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有效手段,实现转化医学的目的。



延揽人才  引进精英



分子医学属多学科的交叉的大学科,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及生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还需要生物信息学和药物设计与合成等学科的密切合作与支持,因而要求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平台为支撑。因而分子医学研究所的主要人才队伍是一个经过全局部署、精心挑选、在学术上互补的团队,他们在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其中大部分工作是开拓型的,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IMM的发起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终生聘任教授肖瑞平博士长期从事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的信号转导研究,在分子医学研究所建立了“信号转导研究室”;另一位发起人NIH终生聘任教授程和平博士是心肌细胞钙火花的发现者,建立了“细胞钙信号转导研究室”。第三位发起人周专教授在神经细胞分泌方面进行了长期引人注目的研究,于2004年12月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调入,建立了“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室”。分子医学研究所的成立为优秀人才更好地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同时,精英的汇聚也使分子医学研究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



2005年12月IMM从瑞典卡珞琳斯卡医学院研究所引进梁子才教授,他在小核酸(siRNA)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有很好的积累,在分子医学研究所建立了“核酸技术研究室”;2006年7月IMM又从美国克利福兰临床中心引进田小利教授,他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遗传研究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建立,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室”;2008年10月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引进的熊敬维教授,长期从事斑马鱼的血管发育生物学研究,掌握了多个和心血管发育及心衰有关的基因,正在建设“心血管发育学研究室”……



众多科研佼佼者的加入为研究所凝聚起了力量。IMM采用PI(Principal  Investigator)负责制,即由学术带头人(PI)每人领导一个研究组,每位PI有相应的配套人员,包括Co-PI、技术员、博士后。PI都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在该研究领域有较高的著名度,他们是研究所的中坚力量;Co-PI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绝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研究组采用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或生物物理学方法,将微观与宏观手段结合起来,研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变化及信号转导通路及疾病的分子机制,并研究整体或群体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应对策略。同时,各组间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合作。目前,分子医学研究所已初步形成了从分子、细胞、组织到整体的研究能力,并具备了开展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前研究的条件。



融入主流  成绩骄人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绝大多数都是海归学者,这个年轻而具有活力的团队以何种方式进入国内学术界的视野并得到认可一直是分子医学研究所的工作目标之一。



由于我国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攀升,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和第二大病。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意识到这既是国家需求,同时也为融入国内研究主流提供了机会。在校领导的亲自关怀和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下,分子医学所牵头并联合同济大学、阜外医院、第四军医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单位的多位科研、临床专家联合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973队伍,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程和平教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两个致死疾病,同时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在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973研究项目覆盖了IMM中6个研究室,对于提升分子医学研究所的整体学术水平、融入心血管医学研究的主流以及对IMM  各研究室之间的凝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分子医学研究所还瞄准未来新药研究的必由之路,成立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利用灵长类疾病模型进行前临床转化医学研究。该中心于2007年建成为有阳光活动场的猴饲养区,还建成了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心脏外科手术室,配备了呼吸机、麻醉机、GE  Vivid  Dimesion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十六导及八导生理记录仪、Transonic血流仪、Triton生理记录仪等专业的心血管研究设备。



这些卓有成效的软硬件配套使分子医学研究所的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为实现转化医学的构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广泛的关注。。尽管IMM成立的时间不算长,但取得的成绩却也骄人。据统计,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发表有IMM署名的文章共62篇,影响因子总数为552.259,平均因子数为8.9。其中影响因子在20以上(含)的文章有7篇,期刊包括Nature、Cell、Physiological  Reviews、Nature  Cell  Biology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共计26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或责任作者为IMM。  



以分子医学所为代表,北京大学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注重转变观念,系统规划,扩大视野,有效沟通,致力于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在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模式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分子医学研究所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学术科研自主创新,统筹学科战略布局的一流大学建设思路,是北京大学重视和支持生物医学研究的缩影,也是我校“985工程”建设成就经验的重要亮点之一。循着的“Pre  design”的理念,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用丰硕的成果推动转化医学的实现。(新闻网记者:白捷 沈叶)






作者: 2010-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