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罗凌飞:重庆首批“两江学者”

来源:重庆时报
摘要:昨天,首期“两江学者”拟聘人选名单公示,23个岗位空缺7个,16人入选,他是其中之一。现在,32岁的他可能是重庆最年轻的“两江学者”。此前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如今又将担当“两江学者”,对他来说,却“不是很诧异”。他告诉我们,“两江学者”除了荣誉外,更是一个更宽广的发展平台,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借助这个平台......

点击显示 收起

        “正常。”电话中,罗凌飞语气平缓。  



        昨天,首期“两江学者”拟聘人选名单公示,23个岗位空缺7个,16人入选,他是其中之一。  



        2008年,罗凌飞是国家“973计划”中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现在,32岁的他可能是重庆最年轻的“两江学者”。  



  “说实话,意料之中”  



        “为什么说‘正常’?”我们问他。  



        “要对自己有信心,哈哈。”他说,“说实话,意料之中。”  



        也许是获得的成功太多,面对这个荣誉时,他只是用了“意料之中”、“高兴”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国外攻读博士、成为博士后,国内任大学教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凌飞的履历看起来都很耀眼。  



        此前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如今又将担当“两江学者”,对他来说,却“不是很诧异”。  



        他说,从小到大,自己的发展异常顺利,如果这次选聘不上,也丝毫不觉得遗憾。  



        他告诉我们,“两江学者”除了荣誉外,更是一个更宽广的发展平台,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借助这个平台更上一层台阶。  



        现在,他已是一个20人团队实验室的核心,没有“两江学者”这个头衔,他的工作同样很有意义。  



        答辩时就像个学生  



        这样一个人,在7月31日的现场答辩时,我们却认为是个学生。  



        那天,在答辩室外的走道上,一个很壮实、戴着眼镜、穿着凉鞋、白色圆领T恤和灰色短裤的男子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  



        当其他教授着正装,手提公文包,甚至还有助手相伴时,他却只身一人,手里就几张A4纸,那是为答辩准备的所有资料。  



        他第二个走进理医农学组答辩,“大家好,我是罗凌飞”,像学生一样的教授。  



        “最近三年,你只发了一篇论文?”周宏灏院士看着面前这个年轻人,问。  



        “我一般只发大的,就是把许多研究成果集在一起,发一篇有影响力的。”罗凌飞的回答很锐气,周院士听了没说话。  



        答辩完后在休息室,我们与他闲聊。  



        “没什么感觉,这岗位就我一个人竞聘,呵呵。”他回答中透露出自信。  



        让脏器可以自我恢复  



        在西南大学发育生物实验室,主任罗凌飞已不亲自做实验。  



        “我怕热,平时就这样,觉得没必要刻意打扮,实力决定一切。”他说,现在手下一个助手、一个实验员、17个博士生,团队很优秀。  



        聘上“两江学者”,意味着他将引领发育生物学这个学科前进,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顶级。          



        “通俗地说,就是让受损脏器可以再生以恢复功能。”罗凌飞的研究内容,普通人并不容易弄懂。  



        他告诉我们,恶性肝脏、胰腺疾病手术后或I型糖尿病发生后,相应脏器功能严重减弱,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促使受损脏器的再生以恢复其功能。  



        而他的研究,就是要力争发现调控肝脏、胰腺、血管发育和再生的关键因子或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为防治肝脏、胰腺、血管的重大疾病服务。  



        原来,高深的科学研究也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习习相关,重庆有了这样的“两江学者”,你是否会觉得生活更幸福呢?
作者: 2010-8-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