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三院院士”石元春被举报学术腐败

来源:新京报
摘要:日前,“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在微博爆料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并张贴了6人亲笔签名信。近万字举报信列举学术腐败昨日,记者登录“新语丝网”看到了这封实名举报信,名称为《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在微博爆料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并张贴了6人亲笔签名信。



  近万字举报信列举学术腐败



  昨日,记者登录“新语丝网”看到了这封实名举报信,名称为《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



  整篇举报信长达9000余字,写于8月15日,全文以“论文”的形式逐一摆出石元春“学术腐败”的论点和论据,附录中还列出了25篇可供参考的资料及具体时间。



  举报信称,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自1987年5月———1995年9月,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群众,作为知情人和受害者,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



  农大称举报信内容属个人事情



  举报信从五大方面列出了石元春的“学术腐败”,特别提到石元春的“院士推荐书”中有4处与事实不符。



  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专家;另外两名举报人分别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昨日,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



  ■  对话  1



  举报人李季伦



  作为科学家,他还在“忽悠”



  带头写实名举报信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今年86岁。昨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在举报信中,提到的都是1995年前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举报?



  李季伦:过去也都举报过,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署名权,我曾起诉他到法院,别人也给中科院写过举报信。为什么现在才发这封信?是因为他还在忽悠人,前不久,有两个月了吧,他在电视台上出现,在忽悠“生物质”做能源,说什么利用太阳能养活7500亿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太忽悠了。



  新京报:你们六个人实名举报是商量好的吗?



  李季伦:平常大家很少见面,有时候通个电话,不是现在搞的,老早的材料就有了,都是我提供的。综合了一下,好多都是过去的事情,我做了修改。



  新京报:现在揭发的目的是什么?



  李季伦:上网有这个(揭发)条件了。他不是搞生物质的人,还在忽悠人。这样下去,我们国家的科学很难发展。我们的出发点是不能让他再忽悠了,不懂的人容易上当受骗;要揭露他,不要再上当受骗。作为一个科学家,你过去“忽悠”就算了,现在还在“忽悠”。



  新京报:你们一直是一个单位的,他是你的领导,你们之间有过节?



  李季伦:一个学校的,他是搞土壤的,我是生物学院微生物系。以前,他大肆表扬我,没有什么冲突。但他是有目的的,我也不愿再说了。



  ■  对话  2



  被举报人石元春



  纯粹是恶意诽谤和捏造事实



  昨日,本报记者联系上今年80岁的石元春院士。他认为举报信内容是恶意诽谤、捏造事实,在简单地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后,匆匆挂断电话。



  新京报:网上有一封举报信说你“学术腐败”,并且列出了五点陈述。你自己知道吗?



  石元春:我知道,所有的信息也都看到了。



  新京报:信中称,你的院士推荐书与事实不符;剽窃别人的成果;你作为校长以权谋私;能做一个解释吗?



  石元春:我就说两句话,第一句,这纯粹是诽谤和捏造,恶意诽谤和捏造事实。第二句,有人会做出正式回应。就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我不会再多说一句话的。



  新京报:谁来回应这件事情?



  石元春:今后具体的事情,会有代表(替我说)。



  新京报:你看了这举报信,就没有压力吗?



  石元春:毫无压力,我自己感到信心十足,恶意的诽谤啊,是社会上的毒瘤。



  新京报:除了找代表,你没有想要采取什么措施?



  石元春:我一定采取对应措施。这是违反法律的,攻击我是犯法的事情,我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尊严。



  新京报:你是得罪了以前学校的人?以前有人也举报过你?



  石元春:这是利用网络、传媒的诽谤,要负法律责任。我不怕,真金不怕火烧。



  【举报信摘录】



  院士推荐书与事实不符



  提出的新理论  10年前有人论述



  石元春在部委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上所填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与事实不符。



  《推荐书》说,石元春教授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10多年前,前人都已经论述过。



  石元春在《黄淮海平原的水盐移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一书中所表述的“新理论”,就与1962年粟宗嵩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综合防治盐碱化的一些问题”一文是非常相似的。



  利用职务害人  剽窃他人成果



  《推荐书》说,石元春教授主持研究了区域水盐运动的监测预报技术,提出的“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石元春为窃为己有,把雷浣群调离曲周工作。



  提出的重要成果都是他人提出



  《推荐书》说,石元春教授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主持编制和提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等重要研究成果。还说,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伟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不是由石元春编制和提出的。南京土壤所王遵亲研究员可以证实,《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是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董绵昆完成的。



  以权谋私  涉嫌造假药



  李季伦教授研制的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是开发前景看好的成果,将其用于兽药或农药,用途广,效果好,成本低,无公害,一时被誉为农大的“金饭碗”,成了多家企业的“抢手货”。



  身为校长的石元春,将李季伦的技术成果的署名权进行了修改,强行将成果划归到自己任法人的公司,5年多时间里,涉嫌制造假药上亿元,偷税600多万元,私设小金库并挥霍400多万元等等。石元春还拿着李季伦的科研成果阿维菌素等在深圳开办公司,成了暴发户。



  实名举报人: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陶益寿(中国农业大学土壤改良专业教授)



  林  培(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教授)



  祖康祺(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



  杨智泉(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



  田向荣(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原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校长石元春被指涉嫌学术腐败”,方舟子的一则微博将这位头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三院院士”光环的学者推到了聚光灯之下。



  在新语丝网站和科学网上,一份长达近9000字的举报信举报石元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骗取科学奖”等学术腐败行为。在举报信的结尾,六名举报人都签署了自己的姓名,其中4名是农大的老教授。举报人李季伦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他和陶益寿、林培等人都已年过八旬。



  院士举报院士学术腐败,在中国还是首次。李季伦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石元春有学术腐败行为?



  记者:为什么您在86岁的时候还要实名举报石元春呢?  

  



  李季伦:我原来我不想动,但是他现在还在电视上面忽悠人。



  记者:那您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石元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季伦:就是一个利用职权霸占人家成果出名。他很聪明的,很有才,但是心狠毒。



  被举报人石元春出生于1931年,今年也已经80岁。1987-1995年8年里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长达9000字的举报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出现在石元春担任农大校长之后。



  举报信中列举的石元春四宗罪都是窃取他人学术成果。例如:“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前人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为;石元春“打破咸水禁区”的成果也是剽窃得来;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石元春对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没有做任何具体实际研究工作等等。



  记者仔细阅读后发现,其中只有一项直接关联着李季伦和石元春。举报人也不只实名的6人。其中缘由李季伦教授做了解释:对于石元春的举报,不是从现在开始的,1995年还没有网络的时候,从中科院上海、南京等中科院研究所的举报信就寄到了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医学部。



  记者:李院士,整个的举报信最早的是哪一年?



  李季伦:当时没有实名举报,那时候还没有网络。南京的、上海的搞航海的首席专家就告到院里去了,我那时候负责整理他们寄来的举报信。



  记者:那是什么时候?



  李季伦:1995年吧。



  记者:您本人和石元春共事过吗?



  李季伦:共事过,很早就共事过。这个人很有才,上了清华之后,这不是合并了么,他就成了农业大学了。那个时候他就过来,我也在农业大学那个时候。



  记者:那是哪一年的事情?



  李季伦:那是1949年的事情,我是1950年来农大的。



  李季伦和石元春共事的时间长达61年。采访中能听得出,李季伦对于这份署名举报很谨慎。



  李季伦:第一段是我亲自改的,全部整理了之后我也看了。我可以负责。



  记者一直试图联系石元春本人但始终没有结果,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就此事拒绝接受采访。然而李季伦院士透露从1995年开始,中科院就已经派专人张树正院士调查此事,但16年过去,事件仍没有调查结果。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情,您希望这个事情的走向是什么样的?



  李季伦:我作为科学家,我也是院士,(公众)不能说把院士说的一塌糊涂,都是那样的人吗?不是啊。有一些人可能是有这个问题(学术腐败),他(石元春)就是其中之一,但院士不都像网上说的那样!另外,我提醒大家不要受他忽悠,给国家造成损失。我只能说,我的目的就是这个,我没有其他目的。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我管不了,我不想把他怎么样,我没那个能力。



  记者:他的学术腐败是没有调查结果,还是说没有惩罚?



  李季伦:不就是不了了之嘛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季伦:农大都是他的势力啊,他是三院院士谁敢动他?



  近年来,学术腐败案屡见不鲜,但院士举报院士却十分罕见。方舟子昨夜在接受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栾红的采访时表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举报。他表示,只有石元春站出来说明情况,真相才能早日浮出水面。(记者李谦)



  【财新网】(见习记者  林韵诗)9月13日,方舟子在其微博上爆料,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季伦等六人实名举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利用职权窃取他人科研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且骗取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截至目前,被举报者石元春对此尚未回应。



  9月11日,在方舟子创办的新语丝网站上,曾发布一封名为《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的实名举报信。



  六名举报人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土壤改良专业教授陶益寿,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教授林培,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祖康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举报信揭露,石元春任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期间(1987年5月—1995年9月),“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并获得众多高级奖项”。当时,石元春就曾遭到众多质疑,但反映的大多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举报信称,石元春离任农大校长一职后,又“以生物技术专家自居”,“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



  举报信提出,石元春当选中科院院士时,有伪造学术成就的问题。石元春候选院士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推荐书》(下称《推荐书》)关于其“学术成就与贡献”中,有四项学术成被指属伪造。



  举报信分别列举称:



  第一,《推荐书》称,石元春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但该理论在前人著书及诸多报刊文章中,已有论述。



  第二,《推荐书》称,石元春主持和建立的“曲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区”,大胆提出“打破咸水禁区,以浅井和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取得重要成果。



  但举报者称,实际上,“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研究成果,“打破咸水禁区”一项也是石元春剽窃所得,“深沟浅井”综合治理体系更缺乏科学根据。



  第三,《推荐书》称,石元春提出了“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举报信指出,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



  第四,《推荐书》称,石元春提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主持编制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



  举报信称,“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并非由石元春提出,《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则是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董绵昆完成的,石元春对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没有做任何具体实际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石元春现年80岁,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土壤学家。自1973年始,石元春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历时20年之久。■
作者: 2011-9-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