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在国内外一片赞誉声中 屠呦呦低调赴美领奖

来源:东南商报
摘要:外媒关注:中国屠呦呦获美国医学大奖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中药研究所对屠呦呦获奖一事高度赞誉: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两年里又获得诺贝尔奖。高龄女科学家已低调赴美领奖但是,记者很难想象,屠呦呦,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点击显示 收起

  年过八旬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拉斯克奖,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这个消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对于宁波人来说,更是感到十分自豪。



  外媒关注:中国屠呦呦获美国医学大奖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美国期刊杂志《细胞》前天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美国《纽约时报》9月14日报道了题为《拉斯克奖授予拯救生命的人》:拉斯克基金会把大奖授予了一名81岁的中国科学家,奖励她将一种草药变成了世界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这位科学家就是屠呦呦,这种抗疟疾药物就是数十年前发现的青蒿素。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3日报道了题为《中国疟疾研究人员获得美国医学奖》的报道。



  国内评价: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如此重量级奖项



  前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网站如此评价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如此重量级的奖项,注定将会载入我国科技史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网站也挂出了——“热烈祝贺我所屠呦呦研究员获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横幅。



  中药研究所对屠呦呦获奖一事高度赞誉: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两年里又获得诺贝尔奖。获奖者以美国人为主,约有25%的获奖者是来自其他国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认为,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问题上,曾引起过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取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非常大,只是现在年龄太大了。”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1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论坛热议:网民积极跟帖表示很“感动”



  81岁的女科学家获大奖的消息,很快在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网站上热闹起来。很多关心科学的网民都很激动。留学生“猫小刘”13日在天涯论坛上说,“国内可能还没真正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影响力。这事在美国非常轰动,Cell主页破天荒地用中文叙述了这个重大新闻。Science也进行了长篇报道。在美国华人群体中更是了不得,我们实验室吃午饭时聊了一个多小时。美国华人的BBS上铺天盖地讨论这件事。”在我市一知名论坛上,很多网友在读了本报的报道后,都在“发表感言”一栏中,表示“感动”。



  屠呦呦获奖的事在家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各县(市)区报纸纷纷转载了本报的新闻,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位女科学的独特名字。



  高龄女科学家已低调赴美领奖



  但是,记者很难想象,屠呦呦,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鲜有关于她的记录。因为屠呦呦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三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是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因此记者在网上也没有搜寻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记者又致电宁波市科协,相关人员表示没有关于她的记录。也许,岁月的风尘真的将青蒿素发明者们埋没得太深太久了。



  而屠呦呦本人,目前已经赴美国领奖。“屠老师很低调,她现在去美国领奖了,关于这个奖项我们现在还不便多说。下个星期她领奖归来后,我们会征询她的意见,届时再决定是否向外界发布。”昨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感谢屠老师家乡人对她的关注,不过我们还是希望等屠老师本人回国后,亲自给家乡人详细讲述这个好消息。”



  老师同学眼中的屠呦呦



  高中同窗:



  她学习好,深得老师喜爱



  “喜报,喜报,喜报!校友屠呦呦获得世界级医学大奖,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目前,她正飞往美国去参加颁奖典礼!”昨日一早,宁波中学北京校友会、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都向母校传来了这一特大喜讯。很快,这条喜讯在宁波中学、效实中学传开了。两个学校的师生们奔走相告,欣喜万分。



  宁波中学北京校友会理事翁鄮康先生说:“我与她是宁波中学的高中同班同学。虽然以前上高中时,我们男女生平时也不太讲话,但她学习是出了名的用功。后来,我们开了几次同学会,她因忙于工作,也很少参加。她在长期的实验中,身体受到了影响,平时,人看上去比较虚弱。”



  张先翘是屠呦呦在效实中学的高中同班同学,是宁波市的一位退休干部。在他的记忆中,屠呦呦在效实读高中时,就非常用功。他说:“那时,正值解放前后,社会非常动荡,我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因此,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受影响,而屠呦呦同学平时话不多,一心一意扑在读书上。班主任应克孝老师为人正直,屠呦呦同学因为学习特别好,深受应老师的喜爱。”2007年,效实中学51届(春)的同学回到母校,举行同学会。屠呦呦因有事没有来参加,但她特地寄来了一份很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一张发黄的纸片,那是在51届(春)毕业前夕,班主任应克孝老师在病床上写的临别赠言,她一直保存至今。张先翘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对班主任老师感情之深,不忘师恩。”



  90岁的班主任:



  不热衷文艺,一心只做学问



  昨天,记者也找到屠呦呦当年宁波中学的班主任,一位已90岁高龄的老教师(因本人要求隐名)。他曾教过屠呦呦语文和政治两门学科。在班主任的印象中,她人长得很清秀,各学科成绩都很好,文章也写得很漂亮。平时不太吭声,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很好。对文娱活动不是很爱好。当时刚刚解放,学校里有很多活动,她一心只想做学问,对于这些活动不是很热衷,当时学生间流行演歌剧《刘胡兰》,她在同学们的动员下也参与了,但只是在旁边看着。



  老教师还提到,当时,这个班(51届重光班)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很多人都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多年好友:



  丈夫管家,家务活不灵光



  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他说:“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



  屠呦呦丈夫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名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了,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陈效中说:“现在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家里的事都老李管,他是个很好的丈夫。”



  “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英国,现在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很活泼,现在北京。”



屠呦呦:80岁高龄赢得“迟到”的大奖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日前,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拉斯克奖”被看做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拉斯克奖第一次花落中国本土科学家,是我们大家应该庆贺的事情,也终于给了屠呦呦应有的肯定。”9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发现青蒿素的重要功臣



  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据了解,屠呦呦已经赴美参加9月下旬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典礼。



  早在此前,饶毅发表博文介绍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和发现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张亭栋。文中指出:“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于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其实,屠呦呦其人其事沉寂多年后才逐渐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



  为什么屠呦呦得到的认可远低于她本人的实际贡献?“其实,屠呦呦在中医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获得的荣誉也很多。”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屠呦呦的朋友明廷华说,“那是一个‘突出集体,不要突出个人’的时代,青蒿素当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的是6个合作单位,屠呦呦就是第一个单位的课题组长。”



  失败190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年~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但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她是一个执著的人”



  几十年后,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再次点燃了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因为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确实是国际大奖,有些人认为它是诺贝尔奖前奏,有些人更认为它比诺贝尔奖更准确。目前,拉斯克奖委员会的学术水平,肯定高于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饶毅表示,“我希望张亭栋和屠呦呦能够合得诺贝尔医学奖。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研人员对发现青蒿素这一段过往历史的关注。



  在当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一群非顶尖的科研人员为何取得重大性的原创成果?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协作攻关;任务导向,没有论文考评指标;利用中药优势,承古融今……答案不一。在明廷华看来,屠呦呦个人能力不能否认。“她是一个执著的人,业务基础好,获奖是名至实归。当时做青蒿素的时候她自己也没有把握,但非要攻下来不可,亲自到海南岛疟区恶劣的环境里搞实验,经历了多次失败。无论外界环境重视不重视中医,她自己都坚持做下去。”



  明廷华说,屠呦呦也经常感慨,说现在很多人做科研不踏实,不愿坐冷板凳。她不仅批评科技界追求功利的浮躁之风,对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更是深恶痛绝。



  明廷华说,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还指导几个研究生,虽然已是80岁高龄,仍思维清晰,也经常参加学术活动。他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米勒和苏新专推荐屠呦呦参评时,屠呦呦已经很坦然:“得不得的上没关系,我用平常心对待。”



  近日,米勒和苏新专撰文称:“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颇耐人寻味的是,获此殊荣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两院院士头衔。



  外媒关注中国屠呦呦获美国医学大奖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日前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3日以《中国疟疾研究人员获得美国医学奖》为题报道:一名80岁的中国研究人员在传统药物中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并且从那以后拯救了世界上千百万条生命。



  她遍查中国古典文献,希望从青蒿中发现和分离青蒿素。上世纪70年代初,她的工作促使抗疟新药诞生。现在这种药物已经是非洲和亚洲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屠呦呦喜欢的事情会努力去做  生活上是个粗线条

  屠呦呦家的老房子还在,不过早就没有住了,老邻居也都已经搬走了。前几年,陈老先生还拍过几张老家的照片给屠呦呦寄去过。



  根据陈老先生的指点,记者来到了这一地块。这里现在是一片工地,机器声隆隆作响,不久,将矗立起一排排崭新的建筑。但尚有几排老房子依然遗世独立着,像屠呦呦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平静世界中。



  昨天,宁波女科学家屠呦呦的论文,在最新一期的生物医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滚烫出炉,目前尚无译文。《自然》杂志是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而屠呦呦在同样属于国际顶尖生物杂志《细胞》上发表的文章,则已经有了译文,还有关于她的情况介绍。



  屠呦呦同窗人才辈出



  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的屠呦呦是宁波人,高一时就读效实中学,高二高三就读宁波中学,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昨天,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的网站上,都挂出了校友获奖的喜报。



  记者昨天来到宁波中学,翻开宁波中学的简史《百十春秋》,在1951年高中毕业生的名单上,找到了屠呦呦的名字。记者同时发现,屠呦呦的同一届同学人才辈出,有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少将童中杰、著名出版家傅璇琮,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等人。



  10多年来,宁波中学2个月一期的校报,一直都在寄给屠呦呦,从未间断。



  老同学互通电话传递喜讯



  记者在美丽的东钱湖畔,找到了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陈效中。



  陈老先生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曾担任过清华大学招生组组长,近年叶落归根,隐居在东钱湖畔。他与屠呦呦同龄,都是81岁,初中时与屠呦呦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陈效中来到宁波后,屠呦呦还给他来过一封信。



  大前天,宁波另一位同学看到《宁波晚报》的报道后,打电话给陈老先生,宁波中学北京校友会获知屠呦呦获奖喜讯后,也给他来了电话。



  屠呦呦终于得大奖了!陈效中十分激动、十分高兴。他马上给屠呦呦去电,此时屠呦呦已和丈夫李廷钊一起去美国领奖了。



  这两天,平常不太联系的老同学们都纷纷互通电话,传递着这个好消息。陈老先生还特意把报纸上的新闻剪下来收藏。



  “她喜欢的事情,会努力去做”



  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关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宝贝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



  女科学家生活上是个粗线条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说到这里,陈老先生忍不住大笑起来。



  青蒿素研究耗费她无数精力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



  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丈夫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



  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太多太多。后来关于青蒿素究竟是谁发明的,引起过一番争议。对此,屠呦呦曾向陈效中表示,她有过不开心的日子。
作者: 2011-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