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英媒:中国对创新者法律保护有待加强

来源:参考消息
摘要:中国建设创新经济的巨大努力使专利激增,公司纷纷寻求保护来之不易的知识产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一项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中国去年受理了526412份专利申请,首次超过美国。据英国《自然》周刊网站12月17日报道,中国最高法院称,专利诉讼也相应明显增加,2011年全国有......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建设创新经济的巨大努力使专利激增,公司纷纷寻求保护来之不易的知识产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一项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中国去年受理了526412份专利申请,首次超过美国。

  据英国《自然》周刊网站12月17日报道,中国最高法院称,专利诉讼也相应明显增加,2011年全国有7819起,大概是美国的两倍:在知识产权法律这片陌生的领域,中国公司和研究人员麻烦不断。罗思(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的专利执行专家埃利奥特·帕帕乔治乌说,人们大概认为,专利的增长必然导致诉讼的增长,但中国公司也开始“学会如何把专利用作对付国内外竞争者的‘利剑’。”

  报道称,11月和解的一起高调案件突出显示公司如何因为没能保护自身技术而陷入麻烦,以及科学家如何会牵扯进来。惩罚措施过轻也让人们担心,中国法院对创新者没有提供足够保护。

  最近发生的案例涉及一种长碳链有机分子十二碳二元酸的生产技术,这种材料用于制造尼龙、润滑剂和药物。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凯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修才开发出一种大规模生产十二碳二元酸的技术,他说:“我们的方法解决了杜邦和其他机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凯赛没有为这种生产方法的某些关键技术申请专利,而是选择把它们当做商业秘密。

  2010年,山东莱阳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将开始每年生产1万吨十二碳二元酸,并且打算把年产量提到6万吨。瀚霖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这迫使凯赛也得这么做,并且瀚霖开始对发酵过程的关键部分申请专利。

  刘修才怀疑瀚霖窃取了他的生产方法,一个原因是凯赛的前雇员王志洲2008年因为个人原因辞职,并在第二年成为瀚霖的副总经理。因此,凯赛提出一系列诉讼,要求收回知识产权。

  第一起案件的判决显然是凯赛获胜。这一诉讼由凯赛的两名雇员雷光和李乃强提起,他们声称瀚霖2010年的一项专利“侵犯了他们依据中国专利法对自己开发的生产方法拥有的专利署名权”。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今年7月作出判决,认定这项专利“剽窃”了凯赛的技术方法,并指出王志洲和另一名跳槽到瀚霖的前凯赛雇员葛明华掌握凯赛生产方法的细节。高级人民法院11月16日维持了这项判决。

  报道援引李乃强的话说,这一判决为保护中国研究人员和公司的知识产权确立了重要的先例。他说:“如果发明创新得不到保护,那将降低行业开展研发的意愿,从而阻碍高技术行业的发展。”

  耶鲁大学的中国经济专家陈志武说,缺乏经济赔偿在中国“非常普遍”。他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法院不希望确定先例,日后导致国有企业受罚。

  陈志武说,只有司法体制变革了,中国才能实现创新潜能。他说,如果创新者要在这个国家感到安全,法院必须开始计算经济损失。他说:“这个案例显示,在中国当个创新者划不来。”(参考消息网)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