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尽我所能,力求最好:“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曾柱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个人简介曾柱,男,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转为博士研究生,主攻生物物理和微观流变学。曾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社会实践部副部长等职务。曾获奖励和荣誉2005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Chein-Fung奖......

点击显示 收起

个人简介

    曾柱,男,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转为博士研究生,主攻生物物理和微观流变学。入北大学习以来已先后发表多篇为SCI收录的论文。曾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社会实践部副部长等职务。

曾获奖励和荣誉

    2005年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五四” 奖学金,“Chein-Fung奖”(该奖项是为了表彰在生物物理和生物流变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而设立,曾柱同学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获奖者)

2004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
 
争分夺秒,笃志求学

    出生在贵州高原的曾柱,是名副其实的大山的儿子。秀美却又异常贫瘠的故乡给了他天生的灵性与智慧,更使他强烈地感悟到科学文化对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1992年,曾柱从贵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贵阳医学院物理教研室,成为一名让不少人羡慕的高校教师。完成了从县城到省城的跨越、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本该心满意足地享受生活的他每一次走上三尺讲台,面对几十双充满渴求的目光,就强烈地感受到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已过而立之年的曾柱决定考研。2001年,曾柱荣幸地考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又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文宗曜教授,主攻生物物理和微观流变学。

    一旦选择了求知立学的人生道路,不断地长学问、出成果就成为他毕生的追求。进入北大以后,良好的学风,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他攻关夺隘的强大动力。在众多同学中,曾柱算是名符其实的“老大哥”了,他深知年龄偏大的学生有体力趋于下降、精力容易分散、思想封闭和反应迟钝的通病。对他而言,时间比生命更珍贵。他从事的是交叉学科——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研究。进入北大以前,他的本科专业是理论物理,因此在物理学方面占有一点先手之利;而生物学和医学,对他来说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领域。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是抱着拼命的决心跨进北大校门的,要想赶上和超过比我年青得多的同学,除了充分发挥我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的长处之外,更多的就靠我的拼搏精神了。”他以刻苦、认真、敏锐、敢拼为治学方针,凭着起早贪黑、不屈不挠的拼劲,他很快就基本具备了研究生物物理和流变学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和工作中,他还认真地阅读了大量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随时跟踪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力求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际接轨并有所创新。在科研实验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做到充分准备,严格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全面总结,决不遗漏每一个细微环节,决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四年多的辛勤耕耘,到现在为止,他已先后有多篇论文收录于SCI。

    在导师文宗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生物物理和流变学特性在国内外极少有文献报道。DCs是一种目前所知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启动天然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而由于它在抗肿瘤、感染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而倍受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在国外基于DCs的治疗性肿瘤疫苗已经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所以,DCs的生物学特性还需要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DCs在机体内的迁移过程、与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幼稚T细胞相互作用和免疫应答的启动过程的研究又是当前国际上的一个热点。经过多年来的刻苦研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他和同学们发现树突状细胞生物物理和流变学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免疫应答的结果,而且DCs的某些微观流变学特性与一些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这为提高基于DCs肿瘤疫苗的临床治疗效果开辟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意义。他研究的部分结果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在2005年6月举行的第12届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暨第5届国际临床流变学大会上,他因此荣获专门为奖励在生物物理和生物流变学领域内做出杰出贡献和创新性研究的青年学者而设立的“Chien-Fung 奖”,成为国内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学者。该奖项以美国著名的华裔科学家、北大校友、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院士钱煦教授和冯元桢教授的名字命名。在大会上,他向参加此次学术盛会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并回答了有关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北京大学新闻网、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学术会议在线、中国侨网、新浪、搜狐、凤凰卫视网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等国内外多家媒体相继对此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仅在北大主页上,目前此消息的点击次数就近2300次。

    在贵州老家,他上有80多岁高龄、重病缠身的老父老母,下有2岁不到的可爱女儿,以他这样的年龄,理应担当起家庭的重任,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他深知“忠孝不能两全”,怀着对学术的无限热爱,对科学的绝对忠诚,只能时时在心里遥祝老父老母平平安安,夜夜在梦里和女儿一起嘻耍,天天在电话里听妻子教女儿喊“爸爸”。

    他的大学时期的同学中,不少人早已步入商界或政界,如今或富甲一方,或地位显赫,而他依然是清贫如洗的一介书生,整日里面壁听雨、苦守寒窗。但他心里十分明白,他为科学研究而作出的付出是值得的。他深信科学的发展能为国家的振兴,人类的进步贡献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他人生的最高价值所在,再苦再累,他永不言悔。

身体力行,坚持党性

    入北大学习五年来,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持自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每天坚持通过读报、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在学校,他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党组织所布置的任务,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注意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期间,他主动报名参加了一线“抗非”工作,在同学中间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组织上充分的肯定。200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通过参加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和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工作也加倍积极认真。面对多项荣誉,他只是谦虚地说:“这是组织上对我的褒奖,更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

投身工作,率先垂范

    尽管自己肩上的学习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但他从不拒绝参与相关的社会工作,总是尽职尽责地把每一项工作努力做好。2002-2004年期间,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社会实践部副部长和博士生部副部长,参与组织了“北京大学考博经验交流会”等多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2005年下半年起,他还担任了系研究生班的班长,协助班主任为同学们服务,并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研究生学术研讨交流会”,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十分注意和周围的同学搞好团结,积极主动地协调同学间的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他注重团队精神在科研中的作用,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间取长补短,通力协作,在工作中和衷共济,共同进步。作为一名党员,一个“老大哥”,他总是以身作则,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师弟师妹们修改文章、收集数据、做实验准备和后期杂务等,自己多年的实验经验他也乐意和同学们共享。无论哪个同学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麻烦,他都会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同学们遇到什么烦心的事,也很乐意找他谈心交心,在同学中间发挥了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使得研究生班集体一直保持团结向上、充满活力昂扬风貌。另外,他还承担了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经常要做一些诸如报帐之类的勤杂事务,有时还要帮助导师搜集和整理各种基金课题的申报材料。无论做什么事,他都认真细致,精益求精。通过努力,他们已经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不忘使命,再攀高峰

    他怀着对母校的深深感激,把所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培育他的母校。从跨入北大校门之时起,“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从云贵高原到北大校园,犹如一株自高山绝壁移入肥田沃土的树苗,取之不尽的知识营养令他几近贪婪。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求知学风,良好的科研环境,导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栽培,同学的精诚合作与热心帮助,使得他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获益匪浅。他深知,在生物物理学和微观流变学的学科道路上,他只不过刚刚迈出很小的一步,还有无数更高、更陡的山峰等待着他一步一步地去攀越。他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为推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矢志不移地努力拼搏下去。

(北京大学学工部)


作者: 2006-5-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