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黎晓新:眼睛里的事业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人物小档案黎晓新女1950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长期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是我国现代玻璃体手术的开拓者之一。主攻的医疗与科研方向包括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的手术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人物小档案

    黎晓新  女  1950年出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专长

   长期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是我国现代玻璃体手术的开拓者之一。主攻的医疗与科研方向包括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的手术治疗、眼部肿瘤的手术治疗和视觉电生理。在这些领域中,其手术质量和诊断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主编、参编9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获奖经历

  《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眼底病会议优秀论文第二名、《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获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作者)、《糖尿病眼病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眼科“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市高等教育“先进共产党员”称号。

 

    与黎晓新在一起,无论是共事还是相处都是愉快的。她为人处世的方式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始终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一个春日下午的会面,让我们有了一次愉快的交谈,那热情真挚的一笑,依旧是她当年的风采。她的大气、乐观、率真、热情、智慧、洒脱、干练、一表人才和业务上所取得的成就,让人钦佩不已。

 

    她曾经是我的邻居,在那些闷热的夏日里,我习惯打开房门通风,我的家门正冲着楼梯,透过竹帘的缝隙,常能看到黎大夫来去匆匆的身影,在楼梯上相遇,通过简短而热情的彼此问侯让我们相识。在以后相处的日子里,她的自然而然与真诚以待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她很忙,她明确地行使着她在这个世界上所承担的使命。通过工作上的接触,通过她多次为自己的下属争得那份应得的利益,通过她严谨、秩序的管理方式,通过她不同凡响的工作业绩,让我看到了她坦荡的处世方式,干练的工作作风,超凡的风度和高雅的人文素质,这一切都折射出她超凡的人格魅力。

 

    那时候,黎晓新教授刚刚由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创业。当时的人民医院眼科只有六张病床,六名大夫,一名技术员兼验光师,一名门诊护士。主要承担着院内会诊和部分手术任务。而自从黎晓新回国担任科主任后,经过她和全科同仁的奋斗,人民眼科目前在学术上已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医护人员加上研究生也已增至八十多人。

 

    黎晓新教授进入人民医院眼科后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将它发展成一个教学医院,(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这其中包含两项硬指标:一是在学术上领先;二是要能够治疗疑难病例,能够承担二级或三级医院所不能治疗的病人。 黎晓新教授认为大学级的教学医院应该能够培训Trainer ,能够承接全国疑难重症。

 

    作为大学级的医院眼科,在学术上要有创新意识,要不断地取得科研成果,要在国际学术界站得住脚。明确了这个努力方向后,八十年代初,她完成了《使用傅立叶分析将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从视网膜电图a—和b—波中分离》的研究,论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得到了国内外电生理界的认可。从视网膜电图所分离出的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小波的科学价值从六十年代就被提出,认为它对评估视网膜病变具有重要意义。黎大夫回国后,看到国内外电生理界对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小波有多种研究方法,但都没有定论,这引起了她对这个难题探索研究的兴趣,在国外没有做过任何相关研究的黎晓新教授,经过不懈的钻研,于回国两年后解决了这一难题。她的研究方法是用数学的计算原理过滤主波,使小波能够被测量评估,由此解决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方法学问题。从此,黎晓新的名字便与“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这一医学术语有了直接的联系。

 

    黎晓新教授对不确定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这就促使她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也不断地取得成绩。她说,如果北医不去对有一定难度的疾病进行挑战的话,那么,对其他一些医院来讲就更困难了。所以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她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难病症。他们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症的治疗,得到了国内同行的瞩目。对用一般性手术方法无法治愈的视网膜脱离的病人他们也采取了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疗,并在国内进行了推广。之后,她又针对老年黄斑变性这一不敢轻易碰的棘手疾病进行了研究,最终获得了成功。其中新闻界已多次报道过的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曹荣飞武官受到爆炸力的冲击,造成左眼视网膜视觉敏锐区黄斑部裂孔事件,则是一项最好的证明。在那次轰炸中曹荣飞左眼黄斑受伤,中心视力受到直接威胁,勉强达到0.3,且伴有严重的视物变性和近视力受累。他的主治医生在学术会议上听了黎晓新的报告后,问她这个病例果真能治吗?随后曹荣飞被转到人民医院,经过治疗后视力恢复到了0.8。而在此之前,人民医院眼科已经成功完成了一百多例与之类似的手术,救治这样的病人对于他们完全在能力范围之内。

 

    手术台上的黎晓新是冷静而果断的。她认为很少失败的原因在于要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的支撑,这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她每天晚上都会和书在一起,把有关的书读好多遍;另外,她认为必须具有挑战精神。手术台上遇到难题要冷静,这样才能解决别人没有克服的难题。

然而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医学难题,解决一个个复杂问题,是黎晓新大夫的科研与行医理念,也是她一生的事业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标志。而临床上出现的某些问题不是单凭临床技术的改进就能够解决的,要借助于动物模型实验来对它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获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老年黄斑变性一病,虽然是老年发病,但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黎晓新发现BJF在发病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么抗BJF药物便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疾病。很多眼科病人都患有以BJF主导的血管性疾病,抗BJF药物的诞生对于攻克这一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黎晓新领导的眼科在理解、解决发病机制和使用新技术之前做了许多临床预实验工作,包括动物实验、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对于别人失败的手术,黎晓新依旧没有放弃。199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几位国际知名的美国、日本教授在听完了黎晓新教授的报告后问她:“你们为什么尽做些条件很差的手术?”黎晓新告诉他们:“因为我们中国的培训工作做得还不够,我们有补救失败手术的需要”。

 

    黎晓新认为,单纯治病是被动的。所以她引进了目前国际最新的治疗模式——对疾病进行筛查,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三年前她申请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项基金,开展了儿童眼病防治性筛查工作。两年前她又申请到了首发基金,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工作。这样就能够使有视力障碍的孩子们在发病初期被发现,尽早接受治疗。最近,黎晓新教授与内分泌科合作,实施对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筛查。目前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于视力下降之后才来眼科就医,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机会。针对这一状况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治,就能使这种疾病在早期得到有效的控制。黎大夫认为,这样的先进模式将会逐渐渗透到临床医学各个学科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很多疾病控制在早期,防患于未然。

 

    “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是人民医院眼科为病人服务的中心目标,并贯穿于工作的始终。通过黎晓新教授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使得人民医院眼科在国内眼科领域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一个人通过努力是可以成为著名专家的,即使于条件较差的环境里起步。

 

    黎晓新认为,要对疑难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就要突破一些常规。而北医这个大环境恰为科学家们创造了分析、探索、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样的良好环境和科学氛围培养了一批有志之人求索创新的能力,这让她感到作为北医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成为她不舍得离开北医的重要理由。

 

    由于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仅近年来,人民医院眼科发表在SCI收录杂志上的论文达二十余篇,这些论文记载着他们在科学之路上辛勤耕耘足迹。在黎晓新教授看来,发表论文有时比获得奖励更能够说明问题。她将在国外发表论文的方法和心得制作成幻灯片公开面世,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她的所做所为代表着一个科学家良好的人文素质,她不掩饰,不做作,不垄断新技术,不惟我独尊。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科研能力和工作业绩,更是她的优秀人格。

 

    访问结束时为了表示友好和谢意,我拥抱了我这位昔日的邻居,她也热情地给予回应。从她坦诚、缜密的谈吐方式中,会觉得,对那些原本并不熟悉的眼科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人更加理解和敬重眼前这位女性科学家。

   

    本文脱稿时,获悉黎晓新教授担任了人民医院医疗副院长职务,为她高兴的同时也预祝她取得更大的成就。

 

 

(梁宾宾)


作者: 2006-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