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对冯老一生最好的写照。...

点击显示 收起

——记北京大学第二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      夕阳无限的黄昏时分,一位慈祥的老人踱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区内的甬路上,思索着。夕阳拉长了他的身影,记录着他平凡却又非凡的一生……          他身姿挺拔、步履如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有求必应、谈笑风生。        他从医任教67年,其中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服务整整65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院校两级的领导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不求名利,勤奋负责。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        他于1944年组建了中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骨科,1984年在我国率先成立了骨肿瘤研究室,向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学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40余年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其一生致力于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在光荣的北京市抗美援朝手术队中,到处可见他英姿勃发的身影,此后他受到国务院及卫生部委派,多次执行国外考察和高层领导医疗任务。        他儒雅渊博,积极从事医史研究和写作,今年已94岁高龄,仍勤奋好学,阅读新近书刊,每天伏案笔耕不辍,给同行专家编著的书作序,教青年医生读英文,并出版了《基础英语概要》。         他曾经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首届主任委员,顾问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名誉会员和澳大利亚骨科学会的通讯会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创始人,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冯传汉教授。         为解人民之疾苦而行医         冯老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口江岸。父亲是京汉铁路、汉口及长辛店医院的医生。汉口是重要的铁路机修厂基地,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发生地。冯老的童年时代就受到医学知识熏陶,并且经常接触到各种饱受病痛折磨的贫困工人。同胞的贫瘠和苦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痛苦的烙印,铸就了他倔强的性格及自立自强的决心。         冯老的家教甚严,经常灌输“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坐必正,立必直,食无声,应对进退”等的儒家思想和规矩,三、四岁便开始学背诗文。受左邻右舍外国工程师和儿童的影响,童年时的他就会说英语和法语,良好的外文训练为他日后进一步医学深造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冯传汉的小学时代就读于长辛店交通部立扶轮小学,1925年考入崇德中学(今北京31中)。这是一所英国教会学校,教学严谨,课量不大,但学以致用。初中地理进行英文授课,考试要默绘地图,标出山脉河流、城市、物产等。到高中阶段绝大部分课程用英语讲授,每周的文学会上,年轻的冯传汉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中、英文讲演和辩论。         1932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课程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心理学、英文、中文为必修课,可以选修历史、文学史、社会学、逻辑学、人生哲学。理科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每授课1小时即有3小时实验课,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考试也包括做实验,当年定量化学实验考试是测定小米的钙、磷、氮含量,这是他日后研究人体钙磷代谢的开端。1935年冯传汉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医预科有规定,如医学一年级成绩合格,燕京大学即授予理学士学位。冯传汉于1936年以优益的成绩获得该学位,同时获燕京大学Phi Tau Phi金钥匙奖。         北平协和医学院与燕京大学一脉相承,教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院注重培养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从临床实际中学习。这些特质是冯老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传递给学生燕京和协和的学风。据冯老回忆:当时大部课程都有实例考试,例如:上肢解剖实例考试是教师锯木头,要求学生答出所用动力肌、拮抗肌和它们的起止点及支配神经。内科教学侧重床边教学,每个学生一名导师,对学生书写病史、体检、临床化验等逐一复核并指导读参考书。         协和医院实行实习医、住院医24小时负责制,上一级医生管理并指导下一级医生,逐级负责,随时掌握病人病情及其变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形成一种传统。同时协和医院是医、教、研并重的,冯教授就是在这种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并且把这种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他1940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及外科奖,被留任外科住院医师。         他任第二年住院医师时即开始作临床研究,在吴英恺教授的指导和协作下完成了1000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43年62卷3期,这是当时此病例数最多的临床研究报告。         冯老常说:“搞科学,尤其是医学这门特殊的科学最忌讳模棱两可,一定要正直坦诚,实事求是,务求确切。要从临床、从病人实际病情中学自己亲眼所见的知识。”冯老是这样说的,在他的一生中也是这样做的。        动荡岁月,“仁心”济世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日军占领了协和医院并责令两个月内送出所有病人,解散全体职工。冯传汉跟随协和医院钟惠澜、林巧稚、孟继懋等多位专家来到中央医院工作。         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是中国人自行集资建立并管理的的第一家综合医院,我国卫生防疫先驱,中华医学会奠基人之一伍连德博士任第一任院长。建院之初设置120张病床,门诊量为每天200人次。后经钟惠澜院长主持工作,医院声誉日高,病人接踵而至,当时有“小协和”之称。经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医院更名中和医院、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在医院历任外科副主任、医务主任、外科教研组主任、骨科教授、副院长(先后主管医疗、教学、科研)、医疗系副主任、院长。         美朝战争爆发后,1952年2月冯老参加了北京市抗美援朝手术队第二队,担任该队医务主任和长春十八陆军医院36队队长,主要收治枪伤、炮弹伤、冻伤、少数下肢闭合骨折/脱位,有一部分伤员同时有内科病如斑疹伤寒、回归热。每批伤员约有100人,先作清洁、灭虱、换药。接着是清创,待感染完全控制,再作骨折内固定、植骨手术。全体队员忘我的劳动,没有什么上下班,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先后治疗了400余名伤员,并培养了大量的部队医疗专科医生,因陋就简建立了功能锻炼室,得到十八陆军医院领导和伤员们的一致称赞。         冯传汉教授提及这段历史时,谦逊地说:“通过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最重要的是使我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伤员为患者服务的信念,为我日后致力于医学专业,潜心钻研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医疗技术打下了基础。”        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大力发展骨科学科建设        冯传汉教授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医生肩上所担负的使命。他常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们是做医生的,要踏踏实实地从医做学问,我们搞的学问要对病人有好处,对病人负责,要善于从临床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心系非凡的使命感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仁爱之心,冯传汉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膝关节充气造影诊断半月板损伤、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治疗、改进肩关节固定手术、跟骨距骨桥的诊断与治疗。由冯老主持编著《肩关节外科学》,此书1998年获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切除股骨颈及大粗隆巨大动脉瘤囊肿,用髂骨骨片重建股骨颈及大粗隆,曾在美国Mayo Clinic报告,并收入Chao及Irvin所编书中;手部肌腱(重点是屈指肌腱)损伤修复的临床报告发表于北医学报1960年1卷1期,这是国内首次发表的相关论著。        冯老一生中不仅科研硕果累累,在推动骨科学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积极置身于人才培养,不遗余力地把自己长期临床过程中所观、所想、所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从医从教60余年桃李遍天下,冯老看到他的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倍感欣慰。冯老将他的得意门生王澍寰医师介绍到积水潭医院,他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手外科,现已经成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老帮助中直第一医院成立骨科,由几张床发展到50张床,并培养该院汤正明医师成为主任,1956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为此颁发锦旗对冯老进行表彰。         1944年由冯老开设了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骨科专业,成立伊始才有5-6张床位。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后遗肌肉瘫痪是当时主要的病种,股骨颈骨折因没有三叶钉,多用麦式(McMurray)截骨术治疗。在冯老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涵盖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2004年冯传汉教授主持编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作为档案记录了医、教、研主要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历程。        1986年吕厚山教授自美国深造回国,经冯老倡议,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和同仁们的努力,建立了北京大学骨关节病研究所,由其主持的膝关节人工置换术,终在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诲人不倦,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         1958年北京人民医院划归北京医学院作教学医院,冯传汉任外科教研组主任,1962年任教学副院长及医疗系副主任。成立了教学办公室,补充教材教具,建立周会制度。冯传汉参与授课,主讲骨髓炎、骨肿瘤、手外科等课。当时医院缺少教材、挂图,也设有放演幻灯片设备。冯老每讲一课,要先请四个班代表试听,提出意见后才正式授课。据班干部迟宝兰(现在卫生部工作)反映,冯教授讲手外科时用自己的手示教手的解剖、功能特点和手部神经肌肉检查方法,很受同学们欢迎。学生随着听讲示教就学会手的外科解剖、功能和临床检查。         除了亲自刻授课用讲义蜡板外,冯教授还编辑出版了为医学生和青年医生用的教材:《骨科临床及X线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骨科检查手册》和《现代骨科诊疗手册》。        1965年冬人民医院办了昌平县农医班,分长陵、南口、小汤山、上庄四个班,学员150人。冯传汉、黄大有任班主任,并编辑教材,以呼吸、循环、消化三系统的基本解剖、生理、疾病的防治为重点,还讲授中医、针灸的一些理法方药,1966年5月结业。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这次农医班的举办为在农村普及医疗知识,提高农村医生医疗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冯教授关心医学教育,曾赴Johns Hopkins医院考察骨科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和MD/PhD学位的要求。赴澳大利亚考察青年医生的培养。回国后,冯传汉教授总结了考察经验,在骨科人才的培养上加以应用和创新。结合临床教育的实际情况,冯传汉教授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1991年5期发表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的文章;2001年在《中国医院》杂志发表了“再谈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他强调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精神,物色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        六十余年的行医教学生涯中,冯教授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每年的骨科进修医生第一堂课就是他讲的《中国骨科发展史》。为表彰他在教书育人上做出的突出贡献,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授予他“桃李奖”,该奖项是表彰从事医学教学三十年以上桃李满园的名师的最高荣誉奖。 在荣誉面前,冯老却感慨良深的说:“我仅仅是在继承中央医院、协和医院的优秀传统,我一直怀念手把手教我做乳腺根治术的司徒展主任,教我做肾切除和膀胱镜检的谢元甫教授,教我做骨科手术的孟继懋教授。在那段岁月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奉献、服务病人、振兴医院和培养人才,应是我院代代相传的传统。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勤奋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         与冯传汉教授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对科研一丝不苟,对工作精益求精。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他在学术上的严谨近于苛刻。经过冯老在临床研究和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 合并链霉素异烟肼治疗下骨关节结核病灶的细菌学观察-结核菌培养及耐药试验。结果表明骨关节病灶周围瘢痕阻碍抗痨药物进入。此文于1975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被美国类风湿病委员会收为复习文献。         2.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耐维生素D软骨病。这是国内首例报告。冯老在当时设备简单的临床化验室作了钙磷代谢研究,每日用1000毫克钙和5000 IU维生素D的治疗后达到钙磷正平衡,假骨折愈合。此工作发表于1962年中华内科杂志。         3. 骨巨细胞瘤系列研究。骨巨细胞瘤是潜在恶性肿瘤,以其散在基质细胞中的多核巨细胞得名,刮除手术后复发率高达30%。中国发生率最高,为骨肿瘤的15%,其肿瘤与非肿瘤细胞成分及其细胞生物学一直未得澄清。冯老与同事及研究生作了长期系统研究,发现:         ⑴利用显微缩时电影观察,首次发现多核巨细胞能融合也能分裂,并证实多核巨细胞不是瘤细胞。         ⑵通过实验证实基质细胞中含有的巨噬细胞样细胞,是终末细胞,但能形成多核巨细胞。基质细胞中含有的梭形细胞无巨噬细胞特征,能长期增殖,并能形成合体瘤细胞,细胞的P53(突变型)阳性,证明它们是肿瘤细胞。以上发现更新了当时骨巨细胞瘤的概念。         ⑶通过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骨巨细胞瘤有超二倍体或多倍体核型,说明此瘤有潜在恶性。缺失是其常见异常结构,导致端端异位,形成双着丝粒。         ⑷研制成抗骨巨细胞瘤单克隆抗体,命名GCF-5,此抗体可与90%骨巨细胞瘤标本中肿瘤细胞(特别是增殖期的)结合;而且与复发骨巨细胞瘤的细胞结合率很高,但不与其他类瘤细胞结合。本抗体有供病理诊断及评估预后的价值。        1980年,冯传汉教授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组织培养及缩时定格电影观察”的研究获得北京市年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年会特邀冯老作同题报告,深受赞誉,会上授予他名誉会员证书。1998年他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冯老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骨肿瘤研究室,从这个研究室中,冯老先后培养了5名硕士生和11名博士生。在医学领域中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骨科临床研究33篇,骨肿瘤研究46篇。这些数字记载了这位医学大家为人类医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德高望重,肩负医学交流使者的重任         冯传汉教授的足迹不仅踏遍了中国的广袤大地,更作为仁爱使者把中国医生的济世之行传向了全世界。中外医学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2年夏他受卫生部委派赴非洲索马里考察,冯传汉负责考察医药卫生情况。出发之前,周总理接见了全体团员并作了具体指示,考察项目包括农、医、渔、纺织等多项。1969年10月他受卫生部委派到几内亚执行高层领导医疗任务数月。1970年2月卫生部再次派他带医疗组赴几内亚治疗抗击葡萄牙雇佣军入侵的伤员。1972年春赴阿尔巴尼亚,执行文化协定,在地拉那大学医院工作半年。1973年他被派赴朝鲜执行高干医疗任务。1978年5月他随参加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率领的代表团访问瑞士、英国、德国。并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考察了22家现代化医院,回国后冯传汉教授写了“现代化医院与医院现代化”一文,摘要刊登于《建筑学杂志》上。1984年春,已年逾古稀的冯传汉教授再次随卫生部代表团参加WHO会议,为国际医疗卫生事业奔波忙碌着。        不仅如此,冯传汉教授在学术和医学史的整理发掘和文字编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从1952年起历任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及副总编。1980年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时冯传汉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现为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996年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组织出版了该刊100年纪念专号,并作了纪念报告。为了表彰冯老对中华医学杂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92年冯传汉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奖。         冯传汉教授的学生们曾撰文怀念与老师一起的日子,他们满怀深情地说,在冯老身边只有几年的日子,但这是我们一生最愉快、最难忘的日子,亲聆老师的教诲是短暂的,但受益于老师的教诲是终身的。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导师诲人不倦的心血和汗水,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风格,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典范;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言行一致、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磊落胸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楷模。这一切,都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而终身受益。        现在冯老已是94岁高龄,“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他豁达、爽朗、敦朴,以乐观的精神不断鼓舞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道德高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实事求是,务实创新,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多少,教多少,终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冯老教书育人的雨露不断地滋润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后起之秀,为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默默地发挥着余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对冯老一生最好的写照!   (供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