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健康报:徐韬:我回来就是想做点事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徐韬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在美国高露洁-棕榄公司一干就是13年。一路走来能有如此收获,徐韬笑笑说,“我其实就是凭良心工作,就想把工作做好”。”对于送研究生出国留学一事,有人也心里不解:这些学生留学回来后要是留不了校,不就白培养了吗。”徐韬希望通过大学科建设,带动医院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向更高的目标冲......

点击显示 收起

行政查房时探望病人

2011年在国际牙科研究学会(IADR)上举办北大口腔之夜招待会

向外宾介绍医院情况

       28年前,作为第一个勇于“吃螃蟹者”,他成为北医口腔历史上第一位自费出国的留学生。28年后,作为从大洋彼岸“空降”而来的中国服务规模最大的一所公立口腔医院的“掌门人”,他的归来备受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从2009年的“成功着陆”到2011年的“成功引进”,3年里,他以自己一贯踏实低调的风格引领着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在医改的大潮中稳健前行。

  与以往历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长都不同的是,2009年新上任的院长徐韬是从大洋彼岸“空降”而来。这在全国医院的一把手当中,也是绝无仅有。正因为如此,徐韬的归来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受到格外的关注。

  对于这次履新,徐韬自己坦陈: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跨越。事实上,在徐韬的人生中,他已经有过两次大的跨越,每一次都是成功的腾跃。

  “所有中国大陆到该牙医学院攻读博士的留学生都得以免学费”

  28年前,徐韬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1984年,徐韬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留校做了两年辅导员后,在亲戚的资助下,申请到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成为在北医口腔历史上第一位自费出国留学的人,也是波士顿大学牙医学院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自费留学生。

  “在那个年代,申请自费留学,好比是‘申请叛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徐韬回忆说,当时这一选择使他“遭受了异样的目光”。

  赴美后,徐韬出于“学些国内所没有的”的想法,决定学习基础类专业——口腔生物学。一年多之后,徐韬有了意外之喜——破例免交学费,这是美国专科学院留学生很难享受到的待遇。原来,院长看到这个从中国大陆来的小伙子,成绩和其他各方面都优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便把他后3年的学费全免了。尤其让徐韬自豪的是,自他之后,“所有中国大陆到该牙医学院攻读博士的留学生都得以免学费。”

  事实上,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徐韬在北医口腔系就读期间,就已是师生们眼中的 “高材生”。成绩优秀的他曾连续3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1982年毕业时,他还获得由时任马旭院长亲自授予的 “优秀毕业生” 荣誉。

  在波士顿大学出色的学习成绩最终为他赢得了留校的资格。在获得波士顿大学口腔生物学博士学位,且做了一年博士后之后,他于1990年被学校聘为助理教授。

  作为中国大陆口腔专业人士中较早获得美国医学院校聘用的教师之一,徐韬在读博期间就被国际牙科研究学会授予唾液研究学科 “终身会员” 荣誉称号,1992年,他又获得美国牙科研究学会的William J. Gies 奖。该奖是为奖励在牙科研究领域发表的年度最佳学术文章而设立。徐韬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首次报告了从非人灵长类的唾液中分离出宿主防御蛋白,并完成了全部的蛋白测序和功能检测。该研究对解释物种进化过程中宿主自主防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使得徐韬成为首位获William J. Gies 奖的中国大陆学者。

  1995年,徐韬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他先后以项目负责人或合作者身份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总计超过400万美元的多项科研经费。有了经费的支持,徐韬在科研上屡有斩获,其中多项申请到专利。

  看到身边有些老师因为申请不到科研项目而面临着走人的窘境,一门心思致力于科研的徐韬不由得萌生了新的念头:“最好还有一门能保证糊口的本事。”于是,他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用两年时间攻下了美国牙医学博士。为了能在美国开业,1995年,他又通过美国东北和中部共30个州牙科执业资格考试。

  十年磨一剑。凭着自己的勤奋与聪慧,徐韬在美国终于闯出了一番天地: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全能型大学老师。

  “我希望来的人都能像韬一样好”

  正当徐韬的各项工作事业都顺风顺水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他开始面临新的人生抉择。

  一天,在美国高露洁-棕榄公司工作的一位熟人找到徐韬,请他帮忙找一位有牙医执照又有科研经验的人来企业工作。徐韬爽快地答应了,可找了一圈都没发现合适的人选。徐韬有点不好交差,就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要不我去吧。不料对方立刻说,那你肯定是“over qualify (超标准的)”。徐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简历发过去了,两天后,正在门诊看病人的他接到了通知面试的电话。徐韬不好打退堂鼓,只好去面试。两天之后,电话通知就来了,说他已经被正式雇佣了。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快。尽管徐韬自认为是一个不怕改变和挑战的人,但面对摆在眼前的现实选择,心里还是有些发毛。他找到学院院长,院长说:“你可以50%的时间在学校工作,50%的时间用于公司嘛。”尽管这是个不错的建议,但徐韬认为,人不能三心二意地工作。思考再三,他最终决定放弃学校这边的工作。院长表示理解:“这是你的事业,你自己定。”徐韬心里释然了。他写了一封很客气的辞职信,并特意提到把剩下的科研经费退回去。

  从大学到企业,这对徐韬来说无疑又是人生一个巨大的跨越。

  徐韬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在美国高露洁-棕榄公司一干就是13年。在这样一个全球有着4万员工的大公司,经过四次晋升,徐韬从零开始一直做到了资深技术总监。离开公司的时候,他是所有从大陆来的华人里职位最高的。而他作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建立了公司在全球的第一个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与传统临床检测方法相结合的临床研究基地,以作用机制解释临床疗效,将口腔临床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他还更新和发明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方法和器械,其中不少获得专利。

  一路走来能有如此收获,徐韬笑笑说,“我其实就是凭良心工作,就想把工作做好”。

  2009年他辞职回国,临行前,公司的大老板说:“我希望来的人都能像韬一样好。”  

  “人才培养不应该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2009年,应北大医学部领导的力邀,徐韬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三次跨越——回国出任北大口腔医院院长一职。走马上任后,他没有像惯常的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有风风火火地“踢三脚”,而是坚持“稳定中求发展,稳定中向前发展,稳定中继续发展”的方针,带领医院踏踏实实向前走了3步。

  “北大口腔有传统有品牌,还有历史的辉煌。”要引领这所国内顶尖的口腔医院始终保持领头羊的地位,徐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为了提升医院的软实力,徐韬把工作的两大重点定位为:一是人才培养,二是学科发展。

  而选拔、培养人才,成为徐韬上任后的第一大抓手。在上任的头一年,徐韬逐个听中层干部的汇报。通过与科主任们的深入沟通,徐韬感到了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就好比我们家门前有一块很大的庄稼地,秋收完了准备扩大再生产,可回头一看,没有种子。于是留口粮,留种子,得3~5年才能把种子备齐。”正是基于此,徐韬着手制定了一个5~10年的人才发展规划。其中,第一个5年是:“理顺机制,完善制度,培养人才,建立团队”。

  “中层干部的选拔非常重要,关系到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正值中层干部换届。当时,私下里有人议论,新来的院长是北医毕业的,重用和提拔的肯定都是北医人。但是两批换届结束,谣言不攻自破。徐韬唯才是举的用人举措在医院引起不小的震动。

  为了给新上任的中层干部“扶上马,送一程”,徐韬对他们进行了两次培训。他这样告诫中层干部:“你不要觉得自己拿的是权力,你担负的实际上是一种责任。” 

  “人才培养不应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徐韬说,“培养造就口腔医学专业人才是医院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他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有品性、勇于奉献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另一方面重视打造科研队伍人才梯队——不仅遴选青年医师进入科研人才梯队培养,还将新入职的博士毕业生纳入院内博士后培养,启动“导师制”培养制度,并设立“种子基金”为青年医师的培养提供起步基金。

  2009年以来,他通过人才培养基金陆续送25人出国研修、学习。这些被送出去的人中,不仅有医生、医学生,还有护士。说到派送护士外出学习,徐韬说:“一个现代化的医院,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医生,还要有现代化的护士。护士的工作很重要,一个好的护士可以配合医生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

  对于送研究生出国留学一事,有人也心里不解:这些学生留学回来后要是留不了校,不就白培养了吗?徐韬答说:“你要记住,我们现在是在为中国培养人才,而不仅仅只是为北大口腔培养人才。”

  学科建设是徐韬的另一着力点。他认为,“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医院保持竞争力、谋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为了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医院总体水平,徐韬在医院力推“大学科建设”——即以总院各专业科室为核心,带动分支机构相关学科的发展,保证各分支机构与总院保持相同的水平。从2011年初明确提出树立“大学科”概念到当年7月出台《大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如今在医院,“大学科”理念已深入人心。

  说起学科发展与医院的关系,徐韬有个动车的比喻在医院广为人知。“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年代了,而是进入到了动车时代。医院就好比一列动车,每个学科都是医院前进的动车组。如果每一个科的动力合加起来,当然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速。”徐韬希望通过大学科建设,带动医院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向更高的目标冲击,“当我们的每一个科都能成为世界第一科,那北大口腔自然就是世界第一了”。

  “美国把一个更成熟、更有经验的徐韬给了我们,所以说我们赚了”

  “我们现在是用空间来解决时间问题。” 徐韬解释说,以前一年里做好两件事就够了,可现在是要做10件事,但就这么点时间,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更大的事。

  凭着“只争朝夕”的精神,徐韬带领全院职工在医院的发展史上描绘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组织完成医院历史上第一份中长期发展规划——《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口腔医学院”的发展目标;获批建设国内口腔界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填补了我国口腔医学领域的空白;至2011年,已成功获评口腔专业所有的四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其中牙周专业和口腔修复专业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积极履行“国家队”的社会责任,徐韬还不遗余力地带领医院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远赴青海开展“西部行”,捐赠设备仪器、义诊咨询;在北京和外地进行口腔健康咨询、开展口腔卫生宣教工作;与昌平、密云等签订赴基层协议,帮扶北京远郊区县发展口腔医学事业……

  在积极发挥医院公益性、社会效益的同时,他还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向管理要效益,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也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医院的收入较之3年前翻了近一番。

  徐韬的上任,给医院带来的另一大新变化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也更具有实质性。仅2011年,就举办各级各类外国专家讲学80余场次,共接待重要外宾来访74批次,与4家院校签署校际交流协议,短期公派出访人员293人次……

  “当初为什么选择回来?”尽管回国已有3年,也干出了一番成绩,但仍有人会这样向徐韬发问。

  回国之前,徐韬在美国已跻身于上流社会:拥有丰厚的待遇,住着花园别墅,连自己的小猫生病了公司都负责给看病……在去年10月举行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北美校友会成立大会上,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校友曾一一列数他回国后的诸多损失:“第一经济上受损失;第二身体健康受影响,毕竟国内应酬多、工作繁重;第三,生活上也受影响,两地分居,缺少家人照顾;此外,还总会被当做外国人看,遭受政治‘歧视’。您又何苦呢?” 

  可徐韬说,自己回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母校情结”,再就是想报效祖国。“您从来就没有觉得您是真正属于美国这块土地。因为你的根不在这里。” 女儿的一句话曾道破他内心深处的隐秘。

  在徐韬看来,人生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知识的积累,第二段是经验的积累,第三段,既可以很平稳地延续以前的人生,也可以在以上的积累上继续做事。显然,年过50的徐韬已完成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在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他最想做的事就是能尽尽自己身为炎黄子孙的责任。

  医院老一辈的专家,看到徐韬回来后一心扑在事业上,不为个人名利而辛勤工作,十分欣慰。当年曾教过他的老师们仿佛又看到了在北医读书期间那个无私无畏的徐韬:学校因扩建校区需砍伐树木,班级年龄较小的徐韬第一个爬上树挂绳子;实验课上,为给同学做示教,徐韬第一个起身上前吞钡餐……

  如今,徐韬给医院带来的改观也使他赢得了医院从上到下众多人的拥护。还在徐韬2009年第一次述职时,医学部的一位领导这样感叹道:“徐院长安全着陆了!” 医院的一位老院长则感慨道:“徐韬在中国培养了25年,在美国又待了25年,美国把一个更成熟、更有经验的徐韬给了我们,所以说我们赚了。”

  2011年,徐韬被纳入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大党委书记朱善路在给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时提到一句:“成功引进人才徐韬。”去年元旦期间,徐韬收到离退休办一位普通职工发来的短信,称颂他对医院发展的贡献,末了来一句“院有韬哥,我们就放心啦!”朴实的评价,带点调侃的心声表露,让徐韬体会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也许这就是他放弃一切回国的意义所在。(本版图片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办提供)

  ■对话

  做事情,我喜欢往前看

  记  者:平时老百姓都说,看病难,看口腔科病更难,对此,您如何看?作为公立医院的院长,您认为该如何坚持医院的公益性?

  徐  韬: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北大口腔的优质服务和技术,我们在以往建成的3个门诊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社区辐射,如今第四门诊部已基本建成。去年11月,第五门诊部也正式成立。多个门诊部的设立,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近就诊。

  现在,国家医疗市场逐渐开放了,有很多人找我们合作,但我都没有同意。虽说,无论是技术投资,还是品牌投资,我们都可以不掏钱,但我认为,我们要以自己的实力去做事,而不是匆匆忙忙地就去跟人合资、赚钱。若是为了挣几个钱,就把我们的品牌出让了,医院同时也就失去了发挥公益性和社会性的作用。

  记  者:您在企业做高管的经历,对您回来担任院长有何帮助?

  徐  韬:在美国的经历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规范,干什么事都要有章法。还有就是要有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不仅要体现在医疗制度、医患关系,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有这样的意识。我在企业做高管的时候,人事部门就让我在自己的团队里选两人进行重点培养,以便他们将来能顶替我。为什么这么做?理由很简单:第一公司很可能把你“开”了;第二,你也可能把公司“开”了;第三,谁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有个三长两短。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风险防范, 持续发展。所以,我在培养中层干部的同时,也要求各科主任对下属也要及早及时注意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记  者:回国后的3年您经历了很多,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吗?

  徐  韬:国内的环境的确比我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其间经历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我觉得我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我告诉自己,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心一定要静,得淡定。

  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回来,不图什么,就是想做点事。我做事情,喜欢往前看。我认为,自己还是很有力量往前走的。

  ■记者手记

  举止温文尔雅,谈吐谦和低调,脸上总挂着爽朗的笑容,徐韬院长给人的印象是一派学者风范。

  采访中,为了核实清楚一个数据,徐院长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一边细细询问,一边“OK,OK”地不住点头。记者在感受到他认真的同时,这才联想起他的海归身份。而在此之前,他旅居美国的经历基本是不着痕迹: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夹杂着国内时下流行的一些大众语汇。

  问到现在的状态,徐院长笑了,“我只要醒着就在工作。” 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他看起来却是精神饱满,浑身透着年轻与活力。若不是头上略见花白的头发,很难相信他已过知天命之年。

  与徐院长通邮件,他往往半天就回复,措辞简洁又不失亲切,可见其明快的行事风格。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医院里的事,大到申请重大项目时一遍遍地修改PPT,带队参加答辩;小到写一封英文的推荐信等,他都亲力亲为。但哪怕工作再繁多,他也会在24小时内回复邮件。

  如果有时间,徐院长说,希望能出去旅旅游,放松心情。自从2008年他带着妻儿去了一趟泰国旅游后,回国工作的他就基本没有节假日,就连这几年的春节,也多是一个人在国内度过的。 

  只有坐在飞机上穿行于蓝天白云的时候,他才暂时不去想工作的事,而是拿一本小说或杂志读读,享受难得的放松。

  ■徐韬小传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1982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先后获美国波士顿大学口腔生物学博士和牙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口腔预防医学研究、口腔唾液蛋白化学和宿主自主防御机制,并重点开展转化型临床研究。拥有国际牙科研究学会唾液研究学科“终生会员”荣誉称号,是第一位获得美国牙科研究学会的William J. Gies 奖的大陆中国人。现承担科技部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211项目、985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口腔预防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世界牙科联盟教育委员会委员、亚洲口腔预防医学会候任主席、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邓辉教授眼中的徐韬

  虽然身居海外,徐韬从没有断了跟母校的联系。从一直担任北医学报海外版的编辑,到专程回国参加母校庆典等,再到为北大、北大医学部、北大口腔捐赠,几乎所有和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母校的拳拳之心。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热情地接待所有北医、北大口腔来美国的访问团。记得有一次,我辗转去美国新泽西开会。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徐韬在机场接到我后关切地问道:“您刚飞回来很累,要么到我家先休息休息,可以吃点酱豆腐、咸鸭蛋。” 我虽说是北医的老师,但并没有教过徐韬,当时和他也不是很熟,他的细心关照让人感到很温暖。北医老一辈的人都说:“徐韬特别优秀。”

  徐韬有一个习惯,每次回国都会买好多国内的书刊、杂志和DVD等。他说:“这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他回国前,我们通了一次电话,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回去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但作为炎黄子孙,我还是想回国奉献一番。” 

  徐韬在国外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很优越,他们夫妇俩的收入相当于美国5%的富裕阶层。在美国,徐韬有两套花园别墅,临回国前,他把其中的一套低价卖出。他本人也舍弃了在国外的高工资、股票和奖金等收入。徐韬的爱人蒋燕玲是波士顿大学牙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全职教授,同时作为牙体牙髓科临床专业医师,部分时间在牙医诊所工作,收入颇丰。但现在常常(差不多两三个月)请假回国帮助徐韬料理家务,还利用回来的时间义务地为我们口腔医院讲学。这样来回跑,经济损失、体力消耗可想而知!徐韬就读波士顿大学的女儿很优秀,大学入学考试得满分,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女儿的成长很需要父亲的陪伴,但徐韬现在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徐韬本人来说,他的生活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现在,他常年待在医院。夫人蒋燕玲说,徐韬都是趁去美国开会的机会才回家看看,好不容易回家了,有时却病一场。他孤身一人在北京,想吃家常菜都难。有一次我去他家,打开冰箱一看,好多速冻饺子,他常常就是以这些打发自己的。但他确安之若素,能这样持之以恒,太不容易了! 

  (邓辉教授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科教授、返聘专家)

(来源:健康报)

编辑:玉洁

作者: 2012-3-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