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哈尔滨医科大学

“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防治基础研究”中期总结会在我校召开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项目首席科学家杨宝峰教授作总结报告来自全国12名专家进行子课题进展发言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防治基础研究有新进展在哈尔滨召开的国家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会上获悉,我国科学家结合心血管病发病特点,成功探讨了国人罹患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筛查了易......

点击显示 收起

项目首席科学家杨宝峰教授作总结报告 来自全国12名专家进行子课题进展发言

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防治基础研究有新进展

 

 

    在哈尔滨召开的国家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会上获悉,我国科学家结合心血管病发病特点,成功探讨了国人罹患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筛查了易感基因、致病基因及其生物标记物;应用动物模型揭示了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导致猝死的奥秘,发现了新的防治靶点。两年来,8个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已在《细胞》、《循环》、《生物化学》、《心血管研究》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等权威杂志上累计发表并收录于SCI论文71篇,总影响因子271,平均影响因子接近4。

    这项获科技部3000万元经费资助的国家973项目,于两年前正式实施。本项目计划通过5年时间的联合攻关,旨在实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关键理论上的突破;阐明国人右心衰竭的机理,建立和推出右心衰竭的诊断和防治标准;完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早期预警体系,提出新的有效干预策略;探索恶性心律失常电活动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发现新的关键靶点;捕捉心力衰竭致猝死的危险因子,并结合临床病例对照情况,对相关危险性进行评估。

    本项目结合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病特征及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从病因学、发病机制及其防治3方面,列出了8个分课题。首席科学家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学者、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领衔,在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阜外医院、协和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在内的上百人的科研团队中,包括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

   在联合攻关中,王擎教授首次发现一个新的诱发房颤和猝死的致病突变基因;李培峰教授率先找到了心肌肥大、凋亡的新信号转道途径;杨宝峰教授首次揭示了微小核苷酸调控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机制,证实了微小核苷酸-1和微小核苷酸-133与心肌损伤的关系。这些成果均已发表在《细胞》、《循环》、《生物化学》等权威期刊上。与此同时,课题组还成功建立了心力衰竭猝死样本库,筛查了猝死生物标记物;并成功建立了多个心力衰竭转基因动物模型,初步了解了某些遗传性因素所致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据悉,本项目下一步将着重心衰、恶性心律失常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的筛查验证,并将加强压力负荷致心肌肥大代谢机制、心力衰竭免疫机制及恶性心律失常分子机制的研究。

 

 

 

 

 

(撰稿:董德利 摄影:房伟男)

作者: 2008-1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