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哈尔滨医科大学

我校专家发现心房颤动发生新机制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重大心脏疾病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杨宝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继2006年发现微小核苷酸-1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键调控分子后,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发生的微小核苷酸-328调控心房颤动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1月的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上。据介......

点击显示 收起

 

    重大心脏疾病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杨宝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继2006年发现微小核苷酸-1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键调控分子后,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发生的微小核苷酸-328调控心房颤动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1月的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上。
    据介绍,心房颤动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脱落,心力衰竭,中风,猝死等,该项研究被誉为心律失常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皇冠”,因此破解其发病机制,对于此疾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在“973”项目支持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率先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微小核苷酸-328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
    为了确定微小核苷酸-328在房颤中的作用,杨宝峰、王志国、吕延杰、高旭、张凤民等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心脏特定微小核苷酸 (1,26,328亚型)过表达转基因鼠和微小核苷酸功能敲减小鼠(328亚型),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表达可以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而微小核苷酸-328功能敲减小鼠或给予腺病毒转染的微小核苷酸-328反义寡核苷酸则可减轻房颤的发生。为进一步解释微小核苷酸-328升高诱发心房颤动的靶点,课题组运用多种实验手段证明微小核苷酸-328使编码钙通道的两个基因(CACNA1C and CACNB1)蛋白表达且L型钙电流大小也发生显著降低。相反,抑制微小核苷酸-328可减少房颤的发生。
    该研究通过大量离体、在体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最终确定微小核苷酸-328为心房颤动发生的关键调控分子,这是第一次从微小核苷酸领域这一分子水平上解读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发现了一个可以治疗房颤的新靶点,并为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撰稿:乔蕤琳 陈英云)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