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哈尔滨医科大学

于维汉院士事迹媒体报道转载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前言:我校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因病于2010年11月17日逝世。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前去于维汉院士家中探望,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慰问。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黑龙江电视台、生活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新华网、人民网......

点击显示 收起

 

    前言:我校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因病于2010年11月17日逝世。消息传遍大疆南北,举国上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宪魁等领导发来唁电、敬送花圈。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前去于维汉院士家中探望,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慰问。

    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黑龙江电视台、生活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北网等30余家媒体报道了于维汉院士全心全意医治患者、勇于攻坚克难的创新奉献精神,本网现将部分媒体报道进行转载以飨读者,并对相关媒体表示感谢。

 

 

 

于维汉:克山病“克星”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陈英云 乔蕤琳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0日   12 版)

在于维汉等人的努力下,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瘟神”——克山病基本被控制了。

 

 

于维汉:克山病“克星”

 

    曾经让千万人闻之色变的“瘟神”——克山病,被他治得服服帖帖。

    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他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作出了杰出贡献:提出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以此学说开展克山病防治,使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了控制。

    他就是我国著名地方病学专家、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

    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于维汉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

    北风卷着白雪肆意地侵扫着东北农村,在黑龙江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一位14岁男孩用微弱的声音对医生说道:“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挽留的愧疚让医生无言以对。

    这是195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正是北方农民歇冬过小年的时候,一股不祥的气氛却笼罩着黑龙江省一些村屯。从1935年11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70口人不明原因死亡后,20年来,每到冬季,都会有不少人因这种疾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

    冬天又到了,许多村民都难逃这种厄运,几十个村民相继死去。刚刚送走爸妈、姐姐、大爷的娃子不久也躺在了病床上,等待生命的终结。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没能使这个小生命停留多久,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男孩走了,身上还盖着医生脱下来的黑色大衣。

    “孩子,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

    说话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青年医生,这一次生命的陨落彻底触动和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医生!从此,他与这个“瘟神”展开30余年的生死对决,终于用他的勇敢、睿智、善良和才华赶走了“瘟神”,挽救了千万生命。

    他就是拯救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防治专家于维汉教授。

在浓浓读书氛围中长大的年轻内科主任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父母都出身书香名门。父亲深受考取清朝同治四年二甲进士的外公影响,非常看重子女教育,在家中建了男女读书房,于维汉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慢慢长大。上学后,功课优秀,中学仅读四年就考取了伪满洲国满洲医科大学。

    1945年,23岁的于维汉从伪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当时特定的东北社会环境,阻断了他留学国外的梦想,于是他进入大连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是于维汉一生中难忘而浪漫的时光。白天在临床做住院医生,下班做实验、写论文。华灯初放时,坐上电车,听着如音乐般咣当咣当的声音,于维汉惬意的一边总结一天的实验结果,一边计划第二天要完成的工作。回到家中,在温馨的灯光下,在父母深情目光的抚慰下,快乐地享受他们准备好的饭菜。两年规律的研究生生活很快过去了。

    1948年,于维汉奉命来到哈尔滨市原东北军区卫戍医院。1949年,年仅28岁的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担起了内科主任的重担。

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

    于维汉从大学时代开始接触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今光荣村)在1935年冬死亡70口人。当时,由于原因不明,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克山病。

    1943年10月,于维汉在满州医科大学讲堂听到了日本原亨教授有关克山病的临床讲座。当时病人是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董姓中年妇女,诊断为痨型克山病。原亨教授讲述了他们有关克山病的研究和现场治疗及病理解剖情况,介绍了关于克山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学说、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现场预防等,这是于维汉最初对克山病的浅显认识。

    1949年春,于维汉诊断了一位从尚志县农村来的山东移民,当时诊断为慢型克山病,经治不愈,病死于心力衰竭。病理解剖证实,确诊为慢型克山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治的第一例克山病。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省委指示,派于维汉副教授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当他亲身踏入黑龙江省北部克山病发病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等县抢救克山病时,在德都小六组村看到一个小女孩,有些浮肿,检查有蛋白尿、轻度血尿,他毫不犹豫地诊断为急性肾炎。当地抢救员却说:这就是克山病。当时不知该怎样去治疗这个小孩,2个小时后孩子死了,他惊呆了。后经尸检解剖,发觉诊断错了。以后又接连不断地诊治多例这样的病人,但几乎都在诊断后2个多小时死去,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眼看病人在痛苦中死去,病人陷入绝望之中,于维汉内心感到震撼。

    他在想,他们能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甚至死于地方病,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几年吗?他决心在病区继续工作下去,走出实验室,去现场积累资料,开展克山病预防研究和抢救工作。

    于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怀着挑战克山病的炽热情怀,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到乡下、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制服瘟神!

数十载艰辛,换回亿万生命

    虽然叫“克山病”,但这种病不仅限于克山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老百姓称它是“快当病”、“羊毛疔”、“攻心翻”。1941年,此病在克山县北部各村蔓延,死亡近300人。1953年,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项新课题。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最初,效果不理想,有的病人抢救过来了,但多数病人在抢救中死亡。他更加勤奋地调查病情,研究防治措施。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诊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农村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他也能充饥。每到冬天发病的季节,于维汉和他的助手就在克山、北安、克东、德都等地的克山病病区没日没夜地奔波。

    头场雪,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十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需要急救,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的母亲,他却没能送一程。那是在“文革”期间,于维汉被当成反动权威接受审查,当他从隔离所被放出来时才看到母亲去世的电报,他泣不成声,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痛。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克山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于维汉在一些病区应用过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性克山病,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竟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而疗效甚微。其间,他还用过升压药物和冬眠药物,效果也不理想,死亡率仍很高。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探索,1957年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病人病情迅速好转。后来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病人身上,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心慌的农民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从此,于维汉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着,在60年代,由陕西提出在黑龙江广为试用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型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1964年,于维汉教授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教授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病例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教授提出了“营养缺乏”学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以根治。

    一个威胁人类生存、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瘟神”——克山病,基本被控制了。

    50年来,于维汉一直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他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克山病防治专家,被同行称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克山病防治工作。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

    于维汉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研奖励,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所主持的楚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其中,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给的补贴他分文不取

    他公私分明,淡泊名利。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院士一定的补贴,他坚持不取。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一次,他对照顾他工作生活的同志说,“我心里不得劲”,因为一位受他资助的贫困生买了一件毛衣,引起周围人的议论。于维汉院士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买件毛衣美一美有什么不可以的?”

    从1978年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到1983年当校长,再到1984年至今当名誉校长期间,经于维汉牵线搭桥,哈医大共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60多人次,为哈医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他们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回到克山病病区,乡亲们抢着请他到家吃饭

    2004年,82岁高龄的于维汉院士因病突然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来。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哈医大领导和医护人员始终牵挂着他,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救治,期待于院士再次苏醒。

    然而,于院士始终没有醒来。   

    在子女眼中,父亲没有一丝古板,而是一位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对子女教育严格的慈父。

    想到父亲和病区人民在一起的情景,于院士的儿子于秉柯说:“上世纪80年代初,每逢过春节,父亲就会带着我们下乡到克山病病区——富裕县繁荣乡过年,车子刚一进村,全村的人呼啦一下子就围过来,抢着让父亲到家里吃年饭。早上5点钟,就有人拉着父亲过去吃饭。10点钟,又来一拨人将父亲抢去喝酒。中午,几家人合着一起请我们一家吃饭,父亲从不推辞,谁请都去,到谁家都喝酒,跟大伙有说有笑地聊天,就像一家人”。

    如今,看着父亲当年喜欢用的咖啡壶,于秉柯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说,回到家中的父亲喜欢伴着贝多芬的交响乐,饮酒、喝咖啡。还喜欢游泳、打猎、收集烟斗、看书。他指着父亲生前最喜爱的书柜说,这个书柜下面是酒柜,工作时,父亲喜欢立着一个“难得糊涂”的小标牌,休息时,小标牌就变成了带箭头的“酒吧”,意思是,休息了,可以喝酒了。他还动情地回忆起父亲在80岁高龄时仍喜欢在大江大海里游泳,而他还游不过父亲。(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追记哈尔滨医大原校长于维汉:心系苍生战瘟神

 

2010年11月28日 13:08:4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于维汉生前工作场景。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郭萍 通讯员 陈英云 乔蕤琳

     鲜花欲泪,百叶低垂。11月25日上午,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哀乐阵阵。一位老人安眠于群芳素裹中,鲜红的党旗轻盖身躯,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拱卫着老人的遗像。人们痛惜哀悼的是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于维汉教授。

    主动扎根病区挑战瘟神

   195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东北农村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14岁的娃子用微弱的声音对一名年轻的医生说:“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刚刚送走了爸爸、妈妈、姐姐和大爷的娃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回天的愧疚让他万分痛苦。

    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于维汉,当时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的他,刚刚接到省委的指派,来到黑龙江省北部的克山、北安等县参加克山病的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在1935年冬因不明原因的恶疾死亡70口人,人们将这种病命名为克山病。20年来,每到冬季,当地都会有大批村民因克山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新中国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眼看这么多病人在痛苦中死去,年轻的于维汉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决心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克山病的多发区,直面瘟神、挑战克山病。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抢救、掌握病情、积累资料。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路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治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困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就用农民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充饥。

    然而,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药物和抢救方法,即使到处奔波、抢救,效果却很不理想,克山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让于维汉很苦恼。

    终于在1957年,经过反复推敲、探索,于维汉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尝试着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他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病情迅速好转,心慌的病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性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紧接着,由陕西提出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著疗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性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解决了因急性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数十载春秋攻克克山病

    尽管病死率下降了,但于维汉仍执著地寻找克山病的防治办法。1964年,于维汉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

    每年的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从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10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母亲离世,于维汉却没能送一程。

    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解除隔离后第二天,于维汉就奔赴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这次在农村生活工作又是整整两个年头。他说:“我一生和农民有深厚感情,和党有深厚感情。”

    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提出了“营养缺乏”学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性、亚急性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以根治。

    原来每年有千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经10多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

  没有架子的院士博导

  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于维汉已经八十高龄,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与瘟神的斗争。他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临床诊断防治工作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同时,于维汉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

    由于防治研究克山病功勋卓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于维汉获特殊贡献奖;他负责的科研课题,有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院士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日本专家对于维汉的评价是:“像神一样,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

    面对巨大的荣誉,于维汉一笑了之。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一定的补贴,他坚持不取分文。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于维汉对待同事平易近人,从不摆院士架子。从家里到单位不过10分钟的路,可他常常要走半小时,因为一路上跟他打招呼的人太多,大伙儿有什么难处也都愿意向他倾诉。

    于维汉的博士生、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波说,老师平时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和蔼,学生们常到老师家“蹭饭”。但在教学上,于维汉却又十分严肃,他不是手把手、填鸭式地教,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买白鼠、筹备试验器材、反复做试验。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于波仍然传习导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他永远不会忘记,于维汉曾反复强调:“读书,重要的不是博士学位这个结果,而是做学问的过程。”

    于维汉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如今,于维汉培养的学生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于维汉:“我们的教授”
本报记者 聂松义 通讯员 王晓磊 王晓云《健康报》2010年12月10日第五版 “人文背影  ”

  于维汉(1922年~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研究专家。

    2010年11月25日,哈尔滨东华苑遗体告别厅内拥满了送别的人群,还有百余人流连在告别厅外。他们以鲜花和热泪,向一位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克山病研究的老人致以敬意。他就是于维汉,一名让万千危在旦夕的生命重归健康的战士,一张攻克了世界难题令国人骄傲的显赫名片。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38年考取原满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大连医院、大连医学院、哈尔滨卫戍医院工作。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在中国医大二分校当军医,28岁即晋升为副教授。

  上世纪初,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了原因不明的疾病,患者症状为吐黄水、心里难受,常因急性发作而死亡。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省委指示,派于维汉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1954年10月,于维汉随同哈尔滨医科大学组队进驻北安县、德都县,开始了制伏瘟神的战斗。这时,急性重症克山病的死亡率仍高达92%以上,工作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没有医学资料可查,没有相关人士指导。于维汉接诊的第一名小患者,就在他的束手无策中痛苦死亡。

  为了找出病因,拿出治疗及预防的办法,于维汉带队转战在病区农村。医疗队每次开车取病人遗体回来的时候,于维汉一定会坐在旁边陪伴。遇到病人出殡,于维汉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给那些死去的病人擦脸、穿衣。后来,他看到抢救员为患者打樟脑有一定的疗效,就突破传统的治疗方法,开始为病人注射葡萄糖和一个剂量亚冬眠灵来抢救病人,使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史上的一大突破。

  1964年,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研究所。他走遍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与同事们一起调查60余万人,抢救医治6000多名病人,主持参加克山病尸检500余例,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也有重大建树,指出克山病发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并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间,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于维汉的身影。为了病区百姓的健康,他有20多个春节是在病区度过的,人们称他为“我们的教授”。 

  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解除隔离的第二天,他就奔赴黑龙江省富裕县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由他倡导和主持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把克山病防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考察组由7个省、市的16个防治研究单位近300名专家参加,地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作,阐明了楚雄克山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了克山病的发病机理。

  1978年~1984年,于维汉先后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40年。国外医学界对他的学术工作十分关注,日本心脏财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多次提出与其合作并邀请讲学。他还推动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日本多所大学建立校际友好关系,日本专家对他的评价是“像神一样,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

  “在他身边,他怎么做,我就怎么学。”年过七旬的关振中提起老师于维汉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敬佩之情。关振中至今都记得那场车祸。那时,他们成年累月在农村研究克山病。一场大雪后,他们要从病区赶到齐齐哈尔开会,却在途中遭遇车祸。于维汉脊椎伤得很重。在去医院途中,他没讨论自己的病情,而是和关振中研究起下一步要到哪里普查、具体工作如何开展。于维汉在医院躺了两个月,即便在病床上,他仍坚持工作,克山病的研究进程一点儿都没耽误。

  于维汉的学生、哈医大一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尹新华回忆,在2005年1月于维汉病重前的生日那天,看到学生们都来了,老人非常高兴,仍不忘叮嘱学生:“做人要努力,要努力一辈子。做学问不要只关注一点,目光要远,见识要广。”

 

 

 

   

 

追忆克山病的“克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院士

http://health.dbw.cn   2010-11-19 10:15:51

 

东北网11月19日讯 题:追忆克山病的“克星” ——记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院士

于维汉院士

  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国著名地方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于维汉院士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以此学说开展克山病防治,使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了控制。他的逝世使我国医学界失去了一盏耀眼的明灯,也使举国上下被他救治过的患者们追惜思痛。然而,一代名家的陨逝不会停止人们前进的脚步,他带给人类无尚的精神将永远照耀后辈们前行的方向。

    责任在心年轻医生担起重任

  北风卷着白雪肆意地侵扫着东北农村,在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一位14岁男孩用微弱的声音对医生说道:“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挽留的愧疚让年轻的医生无言以对。

  这是195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应该是北方农民歇冬过小年的时候,但一股不祥的气氛却正慢慢笼罩黑龙江省一些村屯。因为从1935年11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70口人不明原因死亡后,20年来,每到冬季,都会有大批村民因这种疾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

  冬天又到了,许多村民都难逃这种厄运,几十个村民相继死去。刚刚送走爸妈、姐姐、大爷的娃子不久也躺在了病床上,等待生命的终结。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没能使这个小生命停留多久,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男孩走了,身上还盖着医生脱下来的黑色大衣。

  “孩子,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

  说话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青年医生,这一次生命的瞬逝彻底触动和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医生!从此,他与这个“瘟神”展开30余年的生死对决,终于用他的勇敢、睿智、善良和才华赶走了“瘟神”,挽救了千万生命。

  他就是拯救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防治专家于维汉教授!

热爱学习投身医学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父母都出身书香名门。父亲深受考取清朝同治四年二甲进士外公影响,非常看重子女教育,在家中建了男女读书房,于维汉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慢慢长大。上学后,功课优秀,中学仅读四年就考取了伪满洲国满洲医科大学。

于维汉 于1978年在内蒙莫力达瓦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945年,23岁的于维汉从伪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当时特定的东北社会环境,阻断了他留学国外的梦想,于是他走进了大连医学院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是于维汉一生中难忘而浪漫的时光。白天在临床做住院医生,下班分秒必争地做实验、写论文。华灯初放时,坐上电车,听着电缆滑走时发出有如乐音般咣当咣当的声音,于维汉惬意的一边回忆、总结一天实验结果,一边计划第二天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回到家中,在温馨的灯光下,在母亲凝注等待的欣喜中,在父亲深情目光的抚慰下,快乐地享受父母为他准备好的饭菜,沐浴在父母的关爱中,两年规律的研究生生活很快过去了。

  1948年,于维汉奉命来到哈尔滨市原东北军区卫戍医院。1949年,年仅28岁的医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起了内科主任的重担。 

    选择“克山病”选择另一种生活

  于维汉从大学时代开始接触克山病。1943年10月在满州医科大学讲堂听到了日本原亨教授有关克山病的临床讲座。当时病人是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董姓中年妇女,诊断为痨型克山病。原亨教授讲述了他们有关克山病的研究和现场治疗及病理解剖情况,介绍了克山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学说、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现场预防,这是于维汉最初对克山病的浅显认识。

于维汉在四川克山病病区

  1949年春,于维汉主任诊断了一位从尚志县农村来的山东移民(50多岁孙姓民妇),当时诊断为慢型克山病,经治不愈,病死于心力衰竭,病理解剖证实,确诊为克山病慢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治的第一例克山病。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省委指示,派于维汉副教授参加克山病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当他亲身踏入黑龙江省北部克山病发病重病区克山、北安、德都等县抢救克山病时。在德都小六组村看到一个农民小女孩,有些浮肿,检查有蛋白尿,轻度血尿,他毫不犹豫地诊断为急性肾炎。当地抢救员却说这就是克山病,当时不知该怎样去治疗这个小孩,2个小时后孩子死了,他惊呆了。后经尸检解剖,当他看到病人扩大的心脏和没有明显肉眼改变的肾脏时,发觉诊断错了。以后又接连不断地诊治多例这样的病人,但几乎都在诊断后2个多小时死去,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眼看病人在痛苦中死去,病人陷入绝望之中,于维汉内心感到震撼。

  他在想,他们能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甚至死于地方病,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几年吗?他决心在病区继续工作下去,走出实验室,去现场积累资料,开展克山病预防研究和抢救工作。

  于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医生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怀着挑战克山病的炽热情怀,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到乡下、到克山病的多发区去,制服瘟神!

32载艰辛换回1.24个亿生命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今光荣村)在1935年冬死亡70口人。当时,由于原因不明,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克山病。其实这种病不仅限于克山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老百姓称它是“快当病”、“羊毛疔”、“攻心翻”。1941年,此病在克山县北部各村蔓延,死亡近300人。1953年,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项新课题。

维汉教授在全国克山病业务培训班上为病人查体会诊

  亲手掩埋了孩子,刚刚来到克山县参加救治的于维汉医生竭力控制伤感的情绪。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最初,效果不理想,有的病人抢救过来了,但多数病人在抢救中死亡。他更加勤奋地调查病情,研究防治措施。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诊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农村人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他也能充饥。每到冬天发病的季节,于维汉和他的助手就在克山、北安、克东、德都等地的克山病病区没日没夜地奔波,诊断、治疗、观察这种疾病,积累资料。

  头场雪,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十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需要急救,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的母亲,他却没能送一程。那是在“文革”期间,于维汉被当成反动权威接受审查,当他从隔离所被放出来时才看到母亲去世的电报,他哭得泣不成声,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痛。

于维汉在查看克山病的分布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克山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于维汉在一些病区应用过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竟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而疗效甚微。其间,他还用过升压药物和冬眠药物,效果也不理想,死亡率仍很高。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探索,1957年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病人病情迅速好转。后来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病人身上,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心慌的农民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从此,于维汉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着,在60年代,由陕西提出在黑龙江广为试用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型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于维汉 康保安 于1978年在黑龙江省富裕县进行膳食调查

  1964年,于维汉教授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教授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教授提出了“营养缺乏”学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以根治。

  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给病区居民带来重大苦难的“瘟神”——克山病,基本控制了。

    攻克难题研究不懈

  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于维汉已八十高龄。他青春的脚步,曾走遍黑龙江省各个重病村屯及全国许多病区,抢救无数兄弟姐妹,为研究防治克山病奉献了一生,他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克山病防治专家,被同行称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

  50年来,于维汉院士一直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克山病防治工作。原来每年有千百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克山病得到有效遏制,为克山病诊治作出卓越贡献。

  于维汉院士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

  于维汉教授防治研究克山病可谓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研奖励。1978年,他负责的科研课题,有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所主持楚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获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其中,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淡泊名利心存大爱

  他公私分明,淡泊名利。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院士一定的补贴,他坚持不取。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一次,他对照顾他工作生活的同志说,“我心里不得劲”,因为一位受他资助的贫困生买了一件毛衣,引起周围人的议论。于维汉院士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买件毛衣美一美有什么不可以的?”

2004年于维汉教授与王铜研究员出席第74届日本卫生学年会

  于维汉院士对待同事平易近人,从不摆院士架子。从家里到单位不过10分钟的路,可他常常要走半小时,一路上跟他打招呼的人太多,大伙儿有什么难处也愿意向他倾诉。单位门前种了许多玫瑰,夏季一来玫瑰花盛开,芳香四溢。一旦花儿长得不好看了,于维汉院士早早到单位,就用自备的一把剪子修剪枝杈。

  从1978年当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到1983年当校长,再到1984年至今当名誉校长期间,经于维汉牵线搭桥,哈医大共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60多人次,为哈医大师资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目前,于维汉院士培养的学生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亲人不舍国人痛心

  2004年,82岁高龄的于维汉院士因病突然昏迷,从此就再也没有醒来。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哈医大领导和医护人员始终牵挂着他,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救治,期待于院士再次苏醒。

  然而,于院士终没有醒来,想起昏迷时他最后的一句话,家人眼含泪水,因为于院士仍然想的是工作,想的是研究。 在子女眼中,父亲没有一丝古板,而是一位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对子女教育严格的慈父。

  想到父亲和病区人民在一起的情景,于院士的儿子于秉柯说,“上世纪80年代初,每逢过春节,父亲就会带着妈妈和我们几个孩子下乡到克山病病区———富裕县繁荣乡过年,车子刚一进村,全村的人呼啦一下子就围过来,抢着让父亲到家里吃年饭。早上5点钟,就有人拉着父亲过去吃饭。10点钟,又来一拨人将父亲抢去喝酒。中午,几家人合着一起请我们一家吃饭,父亲从不推辞,谁请都去,到谁家都喝酒,跟大伙有说有笑地聊天,就像一家人”。

  如今,看着父亲当年喜欢用的咖啡壶,于秉柯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说,回到家中的父亲喜欢伴着贝多芬的交响乐,饮酒、喝咖啡。还喜欢游泳、打猎、收集烟斗、看书。他指着父亲生前最喜爱的书柜说,这个书柜下面是酒柜,工作时,父亲喜欢立着一个“难得糊涂”的小标牌,休息时,小标牌就变成了带箭头的“酒吧”,意思是,休息了,可以喝酒了。他还动情地回忆起父亲在80岁高龄时仍喜欢在大江大海里游泳,而他自己还游不过父亲。

  于院士走了,沉甸甸的悲痛重压在心头。

  于院士走了,留恋的脚步无法将他挽留。

  心系生命、执著刻苦、热爱生活、心存大爱,这巨大的精神财富时刻指引着他的后继者!

 

五十春秋战瘟神 记克山病防治专家于维汉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7:35 黑龙江日报 于维汉近照 1978年,深入病区进行调查。 (照片由于维汉单位提供)     他是我省医学界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我省医疗界元老级人物称为“医界泰斗”,他的名字享誉全国业界,尤其是克山病防治等地方病防治领域。如今已83岁高龄、身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的于维汉,一系列桂冠和荣誉曾戴在他的头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现任日本医科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沈阳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

提及于老,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克山病———这个曾经在我国部分农村肆虐一时的“瘟神”。

    1935年,我省克山县一些村屯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老百姓称它为“攻心翻”、“羊毛疔”。其实,这种病不独在克山,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的三百多个县的部分农村均有发生,共涉及人口近两亿。因当时在克山一带突发,而被称为克山病。为攻克防治克山病这一关,全国医疗卫生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但都“无功而返”。

    1953年,年仅3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于维汉受组织重托,带队投身到克山病病区;这一去,致使他摸爬滚打同克山病病魔缠斗了五十多个春秋。由于克山病在北方多发于数九隆冬、新年、春节,每逢这时都是病区最紧张、最缺防治人员的时刻,在到1972年的20年间,于维汉有十几个春节在病区度过。谈起那段历史,知情人讲“那简直就是一场战役”,最多时,于维汉率领的医大医疗队就达700多人。

    医疗队被当地群众称为“毛主席派来的大夫”,于维汉则被当地群众称为“我们的教授”。1965年9月13日,《黑龙江日报》在二版曾用整版篇幅,以《“我们的教授”———记于维汉深入农村防治克山病十二年》为题报道了那段历史。

    50多年来,于老同助手们跑遍了我省的各病区,主持了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为了探索克山病与膳食的关系,1964年他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点,对1.6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性研究。为了探究克山病的奥秘,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现已建成为具有70个编制的研究所。研究所成果丰硕,于老的营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更引起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广泛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并被定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

    于老注重解惑更重育人。多年来,他自带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多达47名,辗转于吉林、辽宁、陕西、山西和甘肃等16个省市的150多个克山病区县市讲学。2003年,他又主持编著了长达100多万字的《中国克山病》。

    去年11月,于维汉教授因脑出血住院,不能再正常工作。所里的同志讲,虽卧病在床,但这期间,于老仍时常关心克山病的科研情况。克山病,耗费了他大半生的精力,也是他毕生的事业。

    于维汉:192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中心名誉主任;我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克山病专家。50多年来,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和广大科研人员一道控制了猖獗于中国部分农村的克山病。中共十大代表,第五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营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被国内外科学界所接受。本报1965年曾整版报道过他的事迹。

 

中国共产党新闻讣告 :于维汉院士追悼会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哀悼
吉炳轩王宪魁等省领导看望家属或敬送花圈

2010年11月26日08:23   来源:《黑龙江日报》焦明忠  赵宇清

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逝世,享年88岁。于维汉院士的追悼会于25日上午在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源潮、周铁农,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岚清,以及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卫生部副部长刘谦等以不同形式对于维汉同志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省委书记吉炳轩专程到于维汉院士家中看望了院士的家属。吉炳轩首先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悼念,并代表省委对家属表示慰问。吉炳轩高度赞扬于维汉院士为克山病防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全省医务界都要学习于维汉院士的精神,学习他20多个春节在病区度过、全身心医治患者的高尚医德,学习他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攻坚克难的科学作风。他希望哈尔滨医科大学认真总结于维汉的学术成果,将其发扬光大,并在全校范围开展向于维汉院士学习的活动。于维汉的夫人也代表家属表达了感激之情,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省委省政府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多年来对于维汉工作及健康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

  省领导王宪魁、杜宇新、杜家毫、刘国中、徐泽洲、张效廉、孙尧、赵雨森等敬送花圈。副省长程幼东、省政协副主席王涛志出席追悼会。

  于维汉院士1922年1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病学专家。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于维汉院士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克山病病因、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以此学说使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控制,使1.24亿病区人口彻底摆脱了克山病病魔的侵扰。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