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哈尔滨医科大学

伍连德博士业绩媒体报道转载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前言:在纪念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之际,为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伟大精神,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本网现将多家媒体报道的伍连德博士纪念活动和其业绩进行选择性转载,以飨读者,并对相关媒体表示感谢。目次1、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2、伍连德纪念馆......

点击显示 收起

 

 

 

    前言:在纪念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之际,为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伟大精神,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本网现将多家媒体报道的伍连德博士纪念活动和其业绩进行选择性转载,以飨读者,并对相关媒体表示感谢。

   

    目  次

     1、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伍连德纪念馆被正式评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伍连德扑灭东北鼠疫:从土拨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
     4、 哈医大校长杨宝峰院士做客东北网谈伍连德精神
     5、伍连德纪念馆: 通向悲惨岁月的“时间隧道”

 

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哈医大举行伍连德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

省政协主席王巨禄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

  东北网12月24日讯(乔蕤琳 陈英云 施旸 见习记者 王蕊 吴萌)24日,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行。省政协主席王巨禄、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祁国明出席大会并讲话。

  10时,纪念大会在哈医大一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在讲话中指出,哈医大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通过建立伍连德纪念馆、宣传伍连德业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伍连德业绩、学习伍连德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哈医大把弘扬伍连德博士业绩与精神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动力和源泉。今后,哈医大要继续传承伍连德精神,不断创新发展,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医科大学不懈奋斗,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为龙江的振兴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巨禄指出,伍连德博士作为著名的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我国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哈医大在伍连德精神鼓舞下,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以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为己任,在科研、教学、医疗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龙江百姓和全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纪念、宣传伍连德博士,不仅是哈医大的历史责任,也是在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件大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宣传伍连德博士的伟大业绩,弘扬伍连德博士的崇高精神,对于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龙江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伍连德博士,使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建设龙江,发展龙江的精神动力。

 

伍连德纪念馆被评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哈尔滨新闻网讯(乔蕤琳 陈英云 施旸 记者 杨茉)为弘扬伍连德精神,为广大市民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平台,黑龙江省伍连德纪念馆被正式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于昨天9时举行。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为伍连德纪念馆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出席揭牌仪式。

    据介绍,2007年9月8日,由哈医大筹建的黑龙江省伍连德纪念馆在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原东北防疫管理处、鼠疫研究所旧址)正式建成开馆。伍连德纪念馆共展出了200余幅照片,以及伍连德的相关资料、工作试验用品等,记录了伍连德献身医学的点滴,展现了他功勋卓著的一生。其中大多数老照片,都是伍连德亲自拍摄的。在1910年那场震惊中外的鼠疫爆发时,伍连德自己用相机拍下了现场照片,成为珍贵的史料。此外,展馆中还展出了伍连德博士一生获得的几十枚勋章和奖章中的五枚,都是伍连德博士的女儿伍玉玲捐赠给纪念馆的,这些奖章、勋章概括地反映了伍连德在各个阶段的突出业绩。

    据悉,自伍连德纪念馆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市民及外地游客便络绎不绝,参观者达近万人。伍连德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百姓最喜爱的文博馆之一,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连德扑灭东北鼠疫:从土拨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1)

2010年12月17日 09:26 来源:光明日报 

    在国际、国内一些重要场合,伍连德博士均着剑桥大学博士服。他向世人展示:中国人很聪明,有智慧,一样能够站在知识和科学前沿。

 

  鼠疫爆发

  伍连德医生与哈尔滨的联系,在于十九世纪中国东北曾经爆发的那场震惊世界的瘟疫。该瘟疫的第一例病例,出现在1910年10月12日,由俄国的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境内的满洲里。同年的10月26日,满洲里车站首先发现了鼠疫患者。于是,这段全长530英里的东清铁路,成了满洲里至哈尔滨鼠疫传播的大通道。1910年10月27日,瘟疫传至哈尔滨;10月30日到达长春;11月2日抵达沈阳。尤以哈尔滨为众。据当时的统计,吉、黑两省(当时哈尔滨属吉林管辖)已经死亡近4万人,相当于两省总人口的1.7%,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让官方触目惊心,让生者不寒而栗。

  当奉天(今沈阳)发现了该病的患者与死者之后,东三省总督锡良立即派遣两名北洋医学堂毕业的学生姚医生和孙医生速往哈尔滨探查病源,采取措施,以图阻断瘟疫近一步向奉天方面侵漫。沿途各地的巡抚也纷纷向朝廷奏报这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瘟疫。与此同时,世界几乎所有的报刊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场爆发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可怕的瘟疫。许多准备到哈尔滨的旅行者也立刻中断了自己的行程。在十四世纪中叶,欧洲大陆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鼠疫,鼠疫蔓延到整个欧洲和俄国的部分地区,死亡约二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大陆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侨居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外国人闻风色变,纷纷举家离开中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疫情最严重属哈尔滨之傅家甸(今哈尔滨道外区部分地带),那里每天都有十数人死亡。1910年11月15日,滨江厅组成防疫局,始对中国人聚居的傅家甸施行“严绝交通,厉行隔离”。

  哈尔滨,一时被外界传为死亡之城。

  只有伍连德来了

  清朝廷立刻旨派伍连德医生前往哈尔滨,考察这场瘟疫爆发的原因。

  伍连德,广东台山人,生于英属海外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1896年,以女皇奖金选拔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后就读于圣玛利亚医学院,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研究,1903年获医学博士。1904年回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开私人诊所,并致力于反对吸毒、赌博。他主张华人男子剪掉辫子,提倡女子教育,鼓励青少年开始体育运动和创办文学会。1907年,应清政府之聘,举家归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即副校长一职。时年31岁。伍医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很勇敢,接受了清廷的这一旨派,带着他的学生兼助手林家瑞先生,携带相应的医学器具、试验用品,如英制中型显微镜、酒精、试管、剪刀和钳子等,乘火车奔赴疫情最严重之哈尔滨。

  推荐伍连德医生的施肇基先生1910年33岁,任清政府的外务部右丞,位在清政府外务部的核心领导层。与伍连德医生一样,是那个复杂年代的青年才俊。他是康奈尔大学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求学的动力是因为“中国积弱,受人欺凌,愿以所学,为国家收回权利,雪耻图强。”1908年,清政府委任施肇基为吉林西北路兵备道兼滨江关监督。清朝灭亡之后,施肇基先生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并先后任驻伦敦和华盛顿大使。曾出席巴黎合会,为中国五位全权代表之一。1935年6月,中美使馆升格为大使级,施肇基先生为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

  1905年,施肇基先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与伍连德相识。他们志趣相同,同样抱负远大,忧国忧民。施肇基认为伍连德医生是一个可堪大用之材。当时,袁世凯正在考虑拟用专家改造陆军军医学堂。施肇基先生推荐了伍连德医生,并敦促他回国任职。身为南洋华侨的伍连德医生,在与施肇基、梁启超、辜鸿铭、严复、胡适等人的交往中,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除了对他日后的中国医史的研究产生了有益与深刻的影响之外,更加深了他的拳拳赤子之情。

  施肇基先生亦曾任职过哈尔滨关道的道员(哈尔滨关道即滨江关道辖四府、一厅、两县,为清政府最北方的一个权力中心)。因此,施肇基对哈尔滨状况之复杂颇为了解。哈尔滨瘟疫暴发,此关乎民之安危,亦关乎国威与主权。施肇基担心这场死人无数的特大瘟疫进一步蔓延,如若朝廷不能及时扑灭这场疫疠,那么,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的日、俄两国,势必会施加政治压力,出兵干预,后果不堪设想。施肇基立即建议外务部筹办“万国治疫会议”,他本人出任“防疫大臣”,并力荐南洋华侨伍连德医生任会长。之前,或为生死攸关虑,已有医学专家婉拒前往东北扑疫之荐。唯伍连德医生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命。由施肇基直接负责伍连德医生在哈尔滨的扑疫工作。

  一个细节引起医生的注意

  1910年12月24日晚,伍连德医生和他的助手抵达哈尔滨。当年之傅家甸总人口为24000人,这场瘟疫夺走生命最多的地方就在傅家甸,这里每天都有一、二十人吐血而死。侨居在哈尔滨其他区域里的外国人,特别是俄国人,死于这场瘟疫的人数也在与日俱增。

  一路上,伍连德医生看到雪街冰道上,送葬之旅牵连不断,悲痛哭嚎,不绝于耳。此时正值西历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前夕,伍连德医生想到那个俄国旅馆的白俄女人说的话:到了中国人的春节,这里就会成为一座空城,闯关东的人都准备回山东老家过年啦。伍连德医生还了解到,已有山东人准备将因瘟疫而死的亲属尸体运回老家安葬……

  大批闯关东的人到哈尔滨谋生,始于咸丰十年,清廷对东北地区开禁垦荒后。有统计表明,当年到关东谋生的1400万人当中,有七、八百万人是从山东过来的。伍连德医生想,设若这些人当中的染病者回山东,那就意味着整个中国将爆发一场范围更大的瘟疫……

  伍连德医生马上开始着手调查傅家甸的瘟疫情况。在踏察过程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医生的注意。他了解到,发生在这一区域瘟疫之疫源,来自满洲里的一个俄国人和当地人捉土拨鼠的窝棚。土拨鼠亦称旱獭,属啮齿类,主要生存在蒙古、俄国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地区,是一种穴居于干燥寒冷地带的小动物。伍连德医生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在哈尔滨这座新开埠的移民城市里居住着大量的外国侨民,据统计,最初随东清铁路到哈尔滨的外国人(包括铁路员工、冒险家、逃难的犹太人和俄国白党之残部),占全城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还要多。这些大多来自寒冷地区的俄国人,喜穿裘皮衣装,尤喜紫貂围脖、帽子和抄手,以此御寒,以资装扮,显示高贵。东、西欧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紫貂皮货亦情有独钟。由于紫貂数量有限,于是一些俄国人(其中亦有鼠疫感染者)开始向中国满洲里地区进发,与当地的中国人一道捕捉土拨鼠。在窝棚内将土拨鼠剖杀之后,加工其毛皮,冒充紫貂出卖获利。据当年的统计,1910年之前的三年,在毛皮市场上,共成交假冒紫貂70万张,到了1910年,则上升为250万张假冒紫貂皮。伍连德医生认真研究后,立即请哈尔滨关道派人前往这一地区,寻捕土拨鼠的活体样品,再进行解剖化验,以求病源。

  伍连德医生到傅家甸之后,立即乘车去已被改为临时防疫医院的商会,拜见姚医生和孙医生。这两位中国医生均毕业于北洋医学堂。交谈中,伍连德医生发现,姚医生所谓的消毒办法,是用从日本进口的硫磺和石炭酸等化学药品进行消毒。通过交谈,伍连德医生还了解到,这两位医生和五名助手在哈尔滨的任务并不是防疫和治病,而是将染病者遣送到固定地区封锁起来,对于死者,则由当地政府购买棺材进行埋葬。伍连德医生注意到,这些防疫人员没有任何自我防护措施,包括那些负责收尸的警察均不带口罩。

  之后,伍连德医生立刻向施肇基报告。在这份用英文书写的电报里,伍连德医生介绍了他的六大困难:(1)医无素养之困难;(2)药品无储备之困难;(3)财政应付不及之困难;(4)病院隔离筹备不及之困难;(5)断绝交通之困难;(6)焚毁尸体、物品隔离之困难。

  随后,伍连德医生开始协调道台府的官员,将滨江官立女子二等小学堂作为防疫办公室和消毒站,着手建立了滨江疑似病院。同时,找到了一幢相对安静的泥草房,作为疫病试验室。这幢茅草房即为中国第一个瘟疫病菌试验室。

  1910年12月27日,孙医生的助手跑到道台府向伍连德医生报告,傅家甸的一家日式旅馆的女老板刚刚染瘟疫死亡,现已经派警察封锁并保护了现场。

  伍连德医生立即带上他的助手,携带相关器械来到这家日式旅馆。房间的地板上到处是死者咳的血迹,气味刺鼻。躺在榻榻米(日式地铺)上的死者身躯佝偻,表情痛苦。经询问是否有皮货商入住时,该旅馆的杂役告知,从满洲里过来的那个日俄混血儿就是专卖旱獭的毛皮商人,该人已于一个星期前离开。伍连德医生对助手命令道,马上进行解剖。姚医生听后颇感惊诧,说,大人,对人体进行解剖,在朝廷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孙医生提醒道,大人,解剖疫尸最易感染病毒,恐有生命危险。伍连德医生说,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请你们出去吧。

  在瘟疫病菌试验室,伍连德医生对这些脏器的切片进行了观察。在显微镜下,他很快发现了鼠疫杆菌。可以肯定是鼠疫。但重要的是必须探清它的传播渠道。三天后,营养液培养的样品便出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团。伍连德医生又对疫尸的各个器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死者血液中存有鼠疫杆菌。同时,伍连德医生得到了土拨鼠的活体样本,进行解剖后,医生在土拨鼠的体内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团。伍连德医生立刻致电施肇基,报告哈尔滨流行的是鼠疫,而这种鼠疫病菌是通过呼吸和唾液进行传播的。这一发现是在伍连德医生到达哈尔滨瘟疫区的第六天。

伍连德扑灭东北鼠疫:从土拨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2)

2010年12月17日 09:26 来源:光明日报 

    1911年5月,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接见伍连德博士,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授二等双龙肩章。医务人员获此殊荣,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朝廷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

  伍连德医生给施肇基发了一封长篇电报,向朝廷做出了九点汇报及相关建议:鼠疫已经在傅家甸流行;鼠疫主要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鼠对人的传播可以排除,因此,应集中控制人群中的相互传播;与俄国政府合作,对俄方管辖的西伯利亚到哈尔滨的铁路加以严格控制;在路口和冰河通道处增加巡逻予以监控;在傅家甸建立更多的医院以便留置病人,并建立隔离区隔离病人家属;派遣大批医护人员来哈尔滨;道台衙门提供足够的资金;严密观察中方管辖的北京到奉天铁路,一旦出现鼠疫,马上严格控制,包括建立鼠疫医院和隔离区;和日本合作,监控日方管辖的大连到奉天的南满铁路。朝廷很快批准了伍连德医生的所有建议,并派人增援。

  在伍连德医生布控下,开始对哈尔滨,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设施,旅馆、饭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对病人和家属实行严格的隔离,对有可能接触病人者,必须呆在家里自行隔离。但各方进展缓慢,令行迟疑,常不如人意。

  外国人不相信这个中国医生

  该瘟疫性质既被证明,理应由朝廷的外交人员通告盘踞在哈尔滨的各国使团及俄国的东清铁路管理局。但是,由于关道没有外交人员,亦不懂英语,于是,伍连德医生亲自去拜访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白毛将军的霍尔瓦特,霍氏是当时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局长。当时,针对哈尔滨爆发的这场瘟疫,俄国已经从彼德堡派来了医学专家依沙恩斯基。在拜见过程中,白毛将军和依沙恩斯基医生并不相信这个中国医生,认为中国人不会对神秘的瘟疫提出任何有价值的见解,只是礼节性地接见了这位清朝政府派来的大员。伍连德用英语告知对方,他本人已经通过尸体解剖、样品观察以及细菌培养,得出了此地流行鼠疫的结论,并阐述了该病菌是通过呼吸和唾液传播方式,建议俄方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俄籍医院和病人采取隔离的方式,以避免瘟疫进一步扩大传播。俄方随即认同了伍连德医生观点及建议。伍连德医生还希望霍将军能拨一些火车车皮,便于对傅家甸的染病者进行隔离。霍将军和依沙恩斯基医生考虑到自身及俄侨的安危,答应了伍连德医生的请求。

  接下来,伍连德医生又连续拜访了驻哈尔滨的各国领事馆。早在哈尔滨瘟疫刚刚爆发之时,日本的南满铁路部门曾派了一名日本医生专程到哈尔滨,进行该地区鼠疫流行的调查。伍连德医生也拜访了他,希望情报共享、联手防疫。这名日本医生有“东方巴斯德”之称,是发现鼠疫杆茵的日本著名学者北里柴三郎教授的学生。他并不屑于伍连德医生作为清廷官员的身份,在见面时亦表现出了对中国医生的蔑视。伍连德医生的助手林先生遂向对方介绍,伍连德医生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博士时,对方即放下架子。但是,他坚持说,他已经在哈尔滨解剖了几百只老鼠。并请伍连德医生观看他解剖老鼠的样本,果断地说,我没有从一只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因此,我可以证明,此地流行的不是鼠疫。面对这个固执的日本医生,伍连德医生深感难以说服对方。

  告辞后,伍连德医生赶到霍将军允许他探查的俄国医院。俄国医院的院长是一位犹太人,只有28岁,姓哈夫肯,年轻有为,毕业于俄国的基辅大学。伍连德医生了解哈氏的叔叔老哈夫肯,他是印度孟买大鼠疫中参加预防控制的俄人医生。不同的是,孟买的鼠疫是老鼠通过跳蚤叮咬人而传染到人,只要采取大量灭鼠行动则可控制瘟疫的流行。眼前的这位年轻的俄国医生是一位敬业者,他已收留了六名中国病人和两名俄国病人。

  很快,霍将军将1300节火车车皮(内置取暖火炉)批给了伍连德医生,使医生有了一个较宽裕的临时疫病隔离所。伍连德说服那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并陆续将他们安置到这里。病人则送到防疫医院。相关家属和一般接触则在家里自行监测。

伍连德扑灭东北鼠疫:从土拨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3)

2010年12月17日 09:26 来源:光明日报 

    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有中、美、奥、法、德、英、意、日、墨、荷、俄11国专家学者参加,伍连德荣任会议主席。各国代表对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控制鼠疫大流行留下深刻印象。

 

  他被任命为全权总医官

  1911年1月2日,首批增援人员赶到哈尔滨,但是只有1个人,这个人就是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法国人麦斯尼。麦斯尼到了哈尔滨之后,经过考查,他认为应当在该地区大力灭鼠。而某些当地官府也在采取灭鼠的方式企望阻止病源。麦斯尼对伍连德医生说,毫无疑问,这场瘟疫是由老鼠引发的,我是鼠疫专家,你必须听我的。伍连德医生依据自己的试验,向麦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哈尔滨的冬天异常寒冷,不可能有大量老鼠出来活动,按说,疫情应当越来越少,但事实正相反,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越来越严重。现在,每天死亡的人数已经高达数十人,这说明,这场瘟疫一定是另有传播渠道。我认为必须把病人与健康人进行隔离,这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方式。但是,伍连德医生的说法与提供的试验数据,并没有说服麦斯尼医生。

  1911年1月6日,为加强防疫和隔离的工作,由协和医院的吉布医生和方擎率领的十多名陆军军医学堂的学生赶来增援。此时,哈尔滨的鼠疫仍在蔓延,每天仍有大量的人被鼠疫夺去生命。尽管正在采取某些隔离的办法,但是,由于伍连德医生没有哈市防疫之全权,故无法有效协调各方面及专家的意志,让全城防疫工作一时得不到彻底执行,死人的事仍在不断地攀生,街巷里躬身吐血的中外平民仍不鲜见。人人自危,户户惊恐的态势有增无减。据哈尔滨疫情之实际,及医界人士争论之弊,施肇基建议朝廷委任伍连德医生为哈尔滨防疫之全权者。清朝政府尤为欣赏伍连德医生的隔离政策,亦恐病菌流入京城,危及朝廷,当即批复施肇基的奏折,任伍连德医生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

  伍连德医生立即召开各方面的联系会议,制定以下措施:(1)将鼠疫流行中心傅家甸全面隔离。整个地区划成四个相互严格隔离的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位高级医生作为主管,配备足够的助理员和警察,逐日挨户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和疑似病人,马上送入防疫医院。其亲属送入从俄方租借的车厢改建的隔离站,对其住处进行彻底的消毒,情况每日上报。(2)鼠疫杆菌团鼠疫杆菌团由于先前负责检查病人的警察不具备医学知识,由医护人员取代,负责挨户检查和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3)为了保证傅家甸隔离的成功,从长春调160名官兵维持秩序。严格控制傅家甸地区人员的出入。带队军官列席鼠疫联席会议。(4)为了弥补医疗人员的不足,培训600名警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鼠疫防疫。

  同时还规定了当地居民的行动规则:每区人民必须在左臂佩戴政府之证章,该证章分为白、红、黄、蓝,以分别一、二、三、四区居民。佩戴证章之人,可以在本区内行动。如欲前往他区,必须申请特别准证。军人亦施行同一规律。凡城外士兵,非有许可证不得进入或离去城市。城外一千二百兵士,城内六百警察,均为推行此项规则而工作。并严禁假紫貂皮及皮货贩卖者进入哈尔滨地区。这期间,吉林西北路道于驷兴因“防疫不力”被革职,滨江厅分防同知章绍洙也因“防疫不力”被撤职。

  伍连德医生在会议上强调每一个老百姓都必须带口罩。伍连德医生亲自发明了一种防护口罩,令每一个参与防疫救护者必须带。这种老百姓称之为“呼吸囊”的口罩被后人称之为“伍式口罩”。在东北的铁岭,政府下令每个人都得带,如有不遵守者,即以违警论处。这一措施不仅在哈尔滨得到了执行,全国也一律强势推行此种防控办法。如果说,在中世纪黑死病盛行的欧洲,由于肥皂的发明,使其感染几率下降,直至灭绝,那么“伍式口罩”也同样有效地降低了鼠疫感染的途径,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时至在今日,在公共卫生防疫领域,带口罩防止病菌侵入,依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最佳防护方法。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焚烧疫尸

  此时,伍连德医生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由于棺木紧缺,大量的疫尸因无棺木而无法下葬。停放在露天的疫尸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传染源,一旦春天来临,尸体融化,大量的细菌就会散发出来,由此必将引起更大的瘟疫。

  情况紧急,伍连德医生再次上报朝廷,请求火葬这些无法深埋的疫尸。这是一个大胆的建议。在中国传统殡葬习俗当中,死者入土为安,是民众恪守的传统之道德。伍连德医生提议烧掉这些疫尸,风险巨大。在施肇基的极力游说之下,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在国土的安全与完整的考量之下,朝廷破例批准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焚烧疫尸的奏报。

  正式开始焚烧疫尸是在1911年1月31日。是日为中国春节的大年初一。据统计,到这一天止,傅家甸地区的中国人口为24000人,已被瘟疫夺去生命者达四分之一,亦曝有两千多具疫尸无法下葬。

  疫尸在傅家甸坟场实施火葬。防疫人员将疫尸分为22堆,每堆100人,分别倒上煤油后,开始焚烧。伍连德医生令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必须前来观看。前来观看的老百姓亦不计其数。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集体火化之殓,为死者,亦为生者。疫尸共焚烧了三天。在此除旧布新之际,伍连德医生令防疫人员印制传单,借用春节之传统习俗,鼓励市民、商家燃放鞭炮,迎接好运的到来。亦鼓励百姓在自己的家里、屋内烧放鞭炮,消灾避邪,庆祝新春。伍连德医生深谙此种作法的多层意义,利用鞭炮散发出的硫磺味道灭菌,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尤是在全城燃放鞭炮,对弥漫在空中的病菌是一次极好的驱赶和灭杀。

  1911年2月6日,俄医务总监马里诺夫斯基医生扺哈,经过认真考察,他立即在哈尔滨之俄侨聚居地效仿伍连德医生的做法,开始焚烧病尸。俄国人共焚烧了1416具疫尸,其中1002具是从坟墓中挖掘出来后,再进行焚烧。

  令人振奋的效果出现了

  自全面焚烧疫尸之后,全城死亡人数急速下降,感染者亦越来越少。1911年3月1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深夜,所有的防疫人员均集中在防疫总部内,仰头观看墙上的时钟。当时指针指向零点,城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敲响的时候,防疫总部的人们沸腾了,这一天,哈尔滨达到了鼠疫零死亡和零感染。

  之后,连续几日,哈尔滨的瘟疫感染和死亡者均为零。于是,伍连德医生宣布,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警察和士兵开始拆除路障。伍连德医生亲自率领各级官员和防疫人员,走进居民区,看望被隔离了两个多月的老百姓。所有的老百姓都来到了街上,燃放鞭炮,呼朋唤友,舞蹈欢庆。

  据统计,此次东北的鼠疫流行,共吞噬6万余条生命,其中傅家甸为7200余人。在此次防疫行动中,参与的工作人员为2943名,有297人殉职,其中包括麦斯尼医生和年轻的小哈肯尼医生。这些外国医生在人类的瘟疫情面前,没有退缩,展示了医生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世界级鼠疫斗士”

  在全权总医官伍连德的指挥下,不仅仅赢得了哈尔滨击退瘟疫的大胜利,同时也挽救了我国东北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挽救了那些侨居在这一地区的外国人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压力。此外,因施肇基与伍连德医生上下配合,及时控制疫情,在四个月内力挽狂澜,成功消灭鼠疫,创造了世界防疫史上的奇迹。1911年8月,清政府破格晋升施肇基为左丞。

  之后,施肇基根据伍连德医生的提议,向朝廷建议,利用抗击鼠疫大胜利的机会,在沈阳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朝廷立刻准奏,并迅速拨十万两白银专款。各国对“万国鼠疫研究会”亦反应热烈。这毕竟是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奇迹,是人类防疫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伍连德医生作为大会会长,与各国专家共同完成了长达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会议报告书》。这个《报告书》成为后世国际流行病学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于伍连德医生仅用四个月的时间,扑灭了让世人瞩目与惊骇的鼠疫流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被誉之为“世界级鼠疫斗士”,同时当选为“万国鼠疫研究会”主席和“全球鼠疫首席专家”。我国清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教育家梁启超说“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唯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伍氏之为,是中国公共防疫史上,乃至人类医学史上,最富科学精神与开拓勇气的光辉一页。

  百年来,哈尔滨市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伍连德医生在抗击鼠疫的危难时刻,为这座城市之中外民众的命运作出的重要贡献。哈尔滨是一座有情义、有担当、有继承精神的城市和人民。在纪念伍连德医生1910年抗鼠疫的一百周年之际,在老傅家甸之故地,即当今风光迷人的新道外区,将有一条街道,一座学校和一家医院,以伍连德医生的名字命名之。以这样永恒的纪念,彰显一位医生的高尚医德和无畏的,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哈医大校长杨宝峰院士做客东北网谈伍连德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左)做客东北网(东北网记者 段冶摄影)

  东北网10月13日讯(李炳明 迟沫涵 记者杜筱)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在1901-1951年度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Lien-Teh Wu)。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1910年,为防止被列为传染病首凶的肺鼠疫在东北蔓延,伍连德以哈尔滨为基地,不畏艰险深入疫区,成功阻止了疫情扩散,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

  那么,伍连德究竟在医学上做出了多大贡献?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伍连德精神?伍连德博士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弘扬伍连德业绩与精神方面,哈医大做出了哪些工作?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请他为我们详细介绍。

  【访谈文字】

  主持人:首先,我代表广大网友欢迎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做客东北网。杨校长,您好!最近,中新网发布消息,伍连德博士曾当选诺贝尔奖候选人,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但很多网友对他并不是特别了解,今天把您请来就是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他。

  杨校长:中新网发布的消息是,伍连德博士曾当选诺贝尔奖1901年——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候选人,是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仅有的一位中国人。

  1926年,伍连德博士利用滨江医院的临床设备和技术力量,创建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哈医大人为有伍连德这样的奠基者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为对他取得的不朽业绩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为多年来哈医大人坚持弘扬伍连德精神所作出的努力感到欣慰。

  主持人:哈医大为什么注重伍连德业绩的发掘和他的精神的传承。

  杨校长:伍连德博士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医学的先驱,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学奠基人,著名的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0年12月,肺鼠疫在我国东北大流行,伍连德博士受命于危难,力挽狂澜,仅用4个月时间,组织扑灭了一场令国内外惊心动魄的肺鼠疫大流行,使人类免遭了一次浩劫。在中国医学发展中,伍连德博士主持召开了中国首次国际性会议“万国鼠疫大会”、推动收回了中国海港检疫权、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创建了一系列医疗机构,这些重大建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环境、病毒变异、健康面临威胁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伍连德业绩和精神,对于引起环境威胁的警惕构建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公共卫生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端正服务宗旨、端正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医学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人文和素质教育,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作为在伍连德创建的医学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医大更要在传承伍连德精神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肩负起责任,一方面用伍连德精神指导办学,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使之发扬光大,更好的为现实社会服务。

  所以,几十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追求目标,牢记为社会、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宗旨。积极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使哈医大成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

  主持人:在弘扬伍连德业绩与精神方面,哈医大做出了哪些工作。

  杨校长:近些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宣传伍连德业绩和精神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坚持开展有重大影响的纪念活动。1999年3月10日,举行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2001年9月,校庆75周年之际筹建了伍连德纪念室,举行伍连德塑像落成仪式,举办伍连德生平业绩图片展。先后举办了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伍连德研究成为各届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08年9月,学校将“伍连德生平业绩研讨会”扩展为“伍连德暨思想业绩研讨会”,使这项研究进入了更深、更广泛层面。专家学者、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对伍连德业绩及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8月,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校长在《哈尔滨日报》发表了《传承伍连德精神》的纪念文章,明确提出了要弘扬伍连德博士的四种精神,即“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的献身精神,推进了伍连德业绩与精神的研究。

  2、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伍连德。近些年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反映伍连业绩和纪念活动的报道不时见诸于各类媒体。为探索伍连德博士的丰富人生,学校安排人员前往新加坡采访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寻访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故地,撰写发表了《听伍玉玲女士讲述伍连德的故事》的通讯文章,向社会展示出伍连德胸怀博大的生动形象。学校还与哈尔滨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反映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专题片,引起社会为哈尔滨有这样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学校协助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摄制了大型专题片《伍连德博士传》,在新加坡一经播放就引起轰动。在中国举行的首映式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人士了解伍连德、关注伍连德。

  3、积极筹建伍连德纪念馆。2004年3月,哈医大研究决定在原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原东北防疫管理处、鼠疫研究所旧址建立伍连德纪念馆。对学校决定建立伍连德纪念馆,96岁高龄的原卫生部长钱信忠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对伍连德博士永久纪念的最好形式,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界的一件大好事,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国际意义。我完全赞成,完全支持。”他还欣然题写了《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馆名。建成后的伍连德纪念馆,由于运用了大量史料和多种表现形式,使人们从伍连德战胜鼠疫和一系列建树中,看到了一位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为更直接感受伍连德那大医精诚、报效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学校还将纪念馆院内另一幢小楼建成伍连德纪念医院,作为弘扬伍连德精神的窗口。伍连德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百姓最喜爱的文博馆之一,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哈尔滨市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持人:伍连德博士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用伍连德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方面,学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杨校长:伍连德博士能够在人类面临灾难面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取决于他“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门类教育,它是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紧密相联的,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学校和学生关注就业、又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学校突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以伍连德为榜样,牢固树立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理想,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对人民健康与对社会负责的合格人才。

  充分利用入学教育时机,深打做伍连德式医学生的思想烙印,坚持引导学生以伍连德为榜样的人生追求目标坚持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为了引导学生立志做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学校在入学教育中举办伍连德业绩报告会,组织参观伍连德纪念馆,了解伍连德的业绩与精神,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充分利用伍连德的业绩和各种先进典型的事迹,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树立爱国思想与社会责任感。

  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举办学术讲座和“杏林讲坛”、“博士论坛”等知名讲座,开展医学生成才之路系列讲座,由校内知名医学专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医学学习理念、医学学习方法和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做成才讲座,为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开展向国家教学名师李璞、全国医师奖获得者郝克强学习的活动。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同情心与使命感。注重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事业的本质,深刻体会国家对体会社会对医学的需求,特别是通过深入边远地区和病患群体,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增强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0多个,与社区共同建立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0余家。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有5000余名青年团员正式注册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们活跃在医疗社会公益事业之中。“青春红丝带”防治艾滋病志愿服务队连年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全球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宁养院义工服务队为晚期癌症患者送去临终关怀,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赞誉。

  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引导学生经受历炼。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牢记社会责任,救死扶伤,经受锻炼与考验。在抗洪抢险、非典爆发、流感流行、抗震救灾、飞机失事、交通肇事等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学校都组织学生师生挺身而出、接受考验。在汶川发生地震后,学校紧急动员,掀起了支援抗震救灾的热潮。派出18批次医疗队和2支心理干预救援队,做出了贡献,经受了锻练。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和表扬。我校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主持人:伍连德在他所创造的业绩中,充分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哈医大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有哪些探索和成功经验?

  杨校长:伍连德人生取得的辉煌成就,取决于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高超的医学知识和驾驭能力。医学教育既要继承利用前人探索的医学成果,又要攻克医学领域许多未知的堡垒;疑难杂症的有效治愈,面对病毒变异、环境变化等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新威胁,没有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难于应对。学校以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追求的目标,通过创办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是以高层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质量。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取得国际认可。学校确定了创办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在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2006年我校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参加了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认证试点评估,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本要求,其中25项指标达到高质量标准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专家肯定。

  二是以高标准招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面对高等教育普通扩招,面对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学校本着为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降低入学的门槛、不降低培养人的标准。坚定“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抓住提高办学质量不动摇,坚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宗旨,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先后培育了十多万名医学人才,有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为院士,有的晋升为将军、有的尊为医学泰斗。各省市都有从哈医大走出来的精兵良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为省内和国内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平均一次就业率达91%以上。

  三是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承载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突出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建设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以临床教学基地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家、省和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精品课程。探索教育新途径,不断进行实验课教学和专业设置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药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内科学、药理学、社会医学等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四是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省特聘教授岗位,以及省政府每年举办的海外优秀人才洽谈会提供的机会和给予的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十五”以来,吸引和引进国外优秀人才43人;从“海外兵团”中聘任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兼职教授34人。学校形成了10000余人教职工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近百余人次。

  五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引导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8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0余项,获得老工业基地项目1项。我校发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得到世界权威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的肯定。我校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师范研究重大项目。

杨宝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药理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科带头人。

  杨宝峰教授先后赴日本、加拿大留学,现为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日本医科大学、日本滋贺医科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大学等多家国际著名院校客座教授和荣誉博士。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

  杨宝峰教授首次发现微小核苷酸是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对新药研发及疾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发现微小核苷酸可作为心肌梗死/猝死的生物标志物,对开发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并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现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新机制;先后主持研究、评价了50余种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发现药物作用的特性并提出离子通道作用靶点假说,以此理论研制大明胶囊、心律齐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好评,创较大的经济效益。作为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多次参加国家新药评审工作。  
 
  杨宝峰教授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其研究成果2007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和Cardiovascular Research(心血管研究)、Hypertension(高血压)等国际著名杂志,获得Nature, Cell, 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的赞扬,该研究被Nature Medicine评为“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为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第七版)主编,出版英文论著一部。

  杨宝峰教授为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1035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攻关课题16项。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伍连德纪念馆: 通向悲惨岁月的“时间隧道”

                       来源: 黑龙江日报  2008-10-25     北国风

  今年9月8日,伍连德纪念馆在哈尔滨举行了开馆仪式。纪念馆为两栋受保护的老建筑(原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旧址),位于道外区保障街130号,也是一条老街。每周二周六纪念馆开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领略一代防疫泰斗伍连德的人生旅程。另一方面,也从这里进入“时间隧道”,返回到1910-1911年鼠疫流行时脚下这片土地的惨景。纪念馆除展出大量历史照片外,还珍藏有一部德国人罗杰-巴伦-布登培格(ROGER BARON BUDBERG)(以下简称巴伦)著的德文原版书《满洲肺鼠疫大流行纪实》。笔者查阅过大量有关当年鼠疫的史料,如巴伦这样从人文视角,对当时普通百姓状况及哈尔滨街景描写这么具体生动的未见其匹。

  巴伦于上世纪初来到中国,受聘于沙俄中东铁路医官。伍连德到任前,他被指令负责傅家甸中国居民区的防疫工作。因此,巴伦和伍连德为1910-1911年哈尔滨鼠疫惨剧的主要见证者和防疫指挥者。巴伦1910年娶一名叫李淑珍的戏剧演员为妻,生一女儿,取名“德中之花”。妻子李淑珍死于1921年哈尔滨第二次鼠疫流行。巴伦信奉上帝,妻子信佛。当时中国处于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而巴伦非常同情中国人。1923年,巴伦回国,出版《满洲肺鼠疫大流行纪实》(德文,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出版),书中记录了他目睹鼠疫流行整个过程。

  这本书大约300页,刊出巴伦现场拍摄的照片160余张。目前只有贾树华和陈德芳的节译打印稿。节译本文字多为书中图片的说明部分。本文下面关于巴伦的文字经重新结构编辑,均根据贾树华和陈德芳的节译打印稿整理。

  焚屋 冰天雪地,人们无家可归

  可怕的鼠疫蔓延到哈尔滨。10月30日,日本领事馆接收了一个姓王的死者的房子,当局委派细菌专家Dr.P前去处置。当时采取的措施是把居民赶走,房子贴上封条。几天以后,从王家赶出来的一个人也病了,无家可归,是在妓院里发病的。鼠疫就这样开始扩散。

  当时的医生在病房与病人一起生活,没有隔离措施,造成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所有欧洲治疗鼠疫的方法及药物皆无效果,只用樟脑强心剂、吸氧等方法来延长一段生命,根本没有一例治好的报告。一些病人乱投医,如用胎盘粉、龟板、熊掌等,徒然,只是使药商获得了大利。由于乱用药,病人出现可怕的癫狂病例,表情十分痛苦,很快死亡。

  沙俄在哈尔滨的卫生队每天在观察疫情,并提出灭鼠办法,但没找到死鼠。(当时以为与欧洲出现的鼠疫一样,会出现大量死鼠。)飞行队(当时称防疫人员为飞行队)主张把鼠疫病人或可疑病人从家里接出来统一管理,但被队长拒绝。

  由于当时所有鼠疫病人都来自于自己的家,所以有人认为是住宅出了毛病,纷纷离家出走,多在树林或荒野草地上死去。疫区的居民,都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如何,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财产。大多数人都悄悄离开隔离区自己的住房,因为大家都害怕疫情扩大。一条蒙古街上发现了鼠疫患者的居民,官方要求烧掉病人的房屋和物品,左邻右舍的房屋也受到牵连。每个人只能带上随身携带的衣服,多余的东西被发现后立即没收。当时气温大约在零下25度至30度。许多居民都心痛得哭天叫地。当然,也免不了许多东西被人拿走归为己有。一位日本医生,他按规定身穿防疫服:厚厚的口罩,皮靴,胶皮手套,他带警卫将鼠疫病人从屋子里赶到街上。他们的鼻子都冻掉了。

  因为在家中发现鼠疫,不是将住宅查封,就是焚毁房屋,人们怕没房子住,不敢在光天化日下处理,就在半夜将尸体扔掉。

  在傅家甸(中国人居住区,现道外一带)的一条街上,有许多的小商店。因为在一家商店门前发现一具尸体,怕受到牵连都关闭着。这具尸体是在夜里被偷偷抛在街中心的,谁也不知道是谁家扔掉的,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营业。

  有一栋建筑,周围砌了围墙,因为发现鼠疫患者,居住在里面的人都跑了。消防队把这栋建筑放火烧掉,又派人监视燃烧的范围,避免火势扩大。在潜伏期或刚刚发病的人,一旦离开常常是无人知道的,还可以偷偷溜回家。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他们一般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能回到自己的住地。

  在火车道东面住着一些中国人和俄国人,与其它地区的人一样没有居住证明。最初没人发病,大家认为那里有较好的住房,那里的中国人也有较好的素质,并未离开住处。但是,也出现了二名鼠疫患者。于是很多人开始搬家,房子和财产也被焚烧了。

  鼠疫流行期间,凡是发生过鼠疫的房屋一律不准保留,因此,大部分中国式的原始建筑都被烧掉了,但有些中国官员的房子却保存下来了,在当时造成极坏的影响。俄国这方面处理的很严厉。俄国审判了一个案件,涉及城市救火队的一个头目,认为他在焚烧房子上有问题。在被焚烧的房子中间,有一栋房子保留了下来,怀疑他受贿。按照俄国法律,他被劳改10年。

  

  鼠疫肆虐下,

  还有许多死于吸毒和抢劫的人

  许多中国人和白俄罗斯人都有毒瘾。酒馆、烟馆、妓院越来越多,这些场所增加了鼠疫的传染机会。有一些人,一旦感觉不舒服就去烟馆,烟馆就成了传染鼠疫的重要场所。当时有人建议将烟馆、浴池、妓院取缔,但被当局拒绝了。

  吸毒过量死于街头的人,很难同死于鼠疫的人区别开来。毒瘾发作者狂躁,意识模糊,甚至出现休克状态。由于没房子住,寒冷的街头经常陈着他们的冻尸。有一具吸毒者被染上鼠疫的尸体,姿态十分特殊。他先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衣服脱到下身,侧身躺了下来,四肢有许多针眼,他死得很快。

  还有死于抢劫的。一具尸体的面部有凝血块,头部有一处被击伤的痕迹,鲜血浸透了衣服,看来是失血过多致死,不是死于鼠疫。死者身边有一辆大车,马不见了,可能被人抢走了。旁边站着的人是死者的父亲,看上去很穷,他们住在何家沟小村。他的儿子是运木材的。听说这条路上,到晚间强盗很多,死者的身边还有一支匕首。

  在一条街上,每十步远就有三具尸体趴卧在雪地上。路旁躺着的一个人,是从城里来到和平村的。这个村是疫区,他未能幸免,被传染上鼠疫,死后被人抛了出来。有两个饮了酒的俄国防疫人员在处理他的尸体。

  当时的防疫组织很不健全,对无固定职业的人无法登记,俄国医生很多是逃亡到中国来的,不懂中国语言和生活习惯。对尸体身份的判定,主要看着装、清洁程度、指甲长短、发式、体形等。这具尸体是装在一个袋子里,同时里面还放有一些物品,袋子扎口。尸体肌肉发达,四肢的末端不太清洁,判断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如果他着装整洁,就判定是一个商人或是一位有职业的人。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尸体,在袋子里裸体被绳子捆着,袋子里同时还装有一只死猫。他是松花江上的一名搬运工人,看上去死亡不久。

  

  村庄荒芜,只有尸体和饿死的家畜

  在一个中国人居住的小村庄,村里都是一些茅草房。一所房子附近的草地上埋着一个刚刚死于鼠疫的人。这里的人将死去的亲属埋在自己的家旁,意味着死者还没离开自己的家。当地的中国人还有一种习俗,幼儿死了一般是不进行埋葬。放在野地成为野兽的食物。欧洲人说中国人没有感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当地人认为,小孩子死了不埋,其灵魂就可以在三天回到家中,所以也没有人把孩子的尸体放到很远的地方,如果孩子的尸体被野兽吃掉,是一种吉利的象征。这个村子取暖用的是稻草和高粱梗,房屋外都冒着黑烟。一片杂草地上,有一所破旧茅屋,里面住的一个醉汉患上了鼠疫。他附近的居民都相继死去,许多尸体,有的已被老鼠咬过。其旁边的一所破房子里,尸体都冻硬了,也被野兽啃过,他们都是种莱的农民。鼠疫过后,这个村落里的人无一幸免。在这广阔的田野上,会看到很多荒芜的村庄,只有尸体和饿死的家畜,饥饿的野狗在吃着尸体上的肉。

  

  鼠疫由中东铁路传来

  自日俄战争(1904——1905)以后,日本占据了自大连至长春的一段南满路。俄国铺设的中东铁路将内地和外蒙相通,外国人可在中蒙境内自由出入停留。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也是沙俄与日本相争的战略要地。

  鼠疫又名黑死病,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数次毁灭性的鼠疫大流行。公元14世纪,鼠疫持续近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此次鼠疫病源来自北蒙的土拨鼠,俗称旱獭子。它的皮毛光亮,价格很贵。另一种说法是,将旱獭子的皮毛染色,冒充黑貂,售与西方妇女。因此吸引了很多人来此渔利,中国人和蒙古人居多,中国人多是从山东过来的,以后又有高加索逃亡过来的人。旱獭子为啮齿类动物,打洞很深,猎者常常要在草原上隐伏多日,静待鼠子出现,饿时以干粮果腹。一俟有了二三十条鼠皮,即往客栈交易。猎者被传染时大多数是腺鼠疫(腺肿),后转为肺鼠疫。肺鼠疫潜伏期一般不超过四天,发病2~3天内死亡最多。肺鼠疫通过病人咳嗽的传染力最强,飞沫传染,微尘传染,皮肤伤口接触也可传染。这种病症,先发热、咳嗽、吐血,不久即死亡,死后,皮肤呈紫色。

  9月间满洲里即发现此病症,居民开始向东南方向逃避。很多乘中东路火车向哈尔滨进发。这条自满洲里至哈尔滨的铁路共有530英里长,乘客纷纷向各站下车,其中已有患病者,鼠疫由此散播开来。

  

  伍连德的杰出贡献

  1910年12月24日下午,伍连德与助手林家瑞带着实验室用品乘火车抵达哈尔滨。之前三年,伍连德担任天津帝国陆军医科大学副监督,家瑞是该大学的高材生。他受命清政府为全权总医官,领导东北的防疫工作。

  当时疫情已经很严重,清政府尚无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任命伍连德来为总医官。伍连德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病源的确认以及主要传染途径;二是怎样赢得清政府信任和支持;三是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

  关于鼠疫的传染方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提出钱是否能传染,鼠疫应当如何消毒。有医生说:“钱所携带的病菌,在数钱时,会散在空气中被吸入导致传染。”另一个医生说:“在干燥的空气中,鼠疫菌不传染。”还有位医生说:“鼠疫杆菌无芽胞。”所以这位医生使用的消毒方法是用石碳酸肥皂消毒纸巾。还有人提出了一个笨的方法,把钱用锅煮一下。(注:当时还没意识到通过呼吸传染。)也有人考虑过眼结膜是否能够传染。

  伍连德接任后,鼠疫传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接触才最后被确认下来。在潜伏期不传染,大多数患者是在72小时后鼠疫菌增殖,由呼吸道喷出,经咳嗽传染了空气,最大的危险是病人临死前激动和不安,从呼出的气体或喷沫中把细菌传染给附近的接触者。在寒冷的天气,患者的呼吸如喷雾一样,空气中会带有大量鼠疫菌。后来,他又进一步搞清楚了鼠疫病人的物品和住房并不传染。

  12月17日,傅家甸一开客栈的日本女子突然死去,死前也有咳嗽吐血的症候。伍连德决定把她的尸体解剖检查。当时清政府有律法不允许做尸体解剖。他和助手携了工具袋,到了停尸处。只见那女子穿了廉价的和服,躺在黑暗里。他们先把她的胸部软骨部分移去,在心脏、肺和脾上取出部分组织和血样进行检验。工作很快,因为怕人知道。一个手续完毕,他们即将尸体缝好,放入政府购备的棺木中。

  患肺炎疫者之死后检验,在傅家甸还是第一次,或许在整个东北也是第一次。当时还没有适当的实验室。他们用显微镜检验组织和血样,从而断定心、肺、肝、脾的状况。他们已发现椭圆形的疫菌及其特殊组织。他们一面将发现经过报告北京当局,一面还请道台,县长及警察长都来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使他们深信不疑。

  当时在哈的外国医生注意力多在历史上腺鼠疫的认同上,没有意识到病人呼吸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许多医生因此染病殉职,其中包括著名的梅思耐医生。他曾想取代伍连德的总医官位置,这是一个悲剧。后来防疫人员都戴口罩,称伍连德口罩。

  伍连德很快就建立了被外国人称的“伍连德防疫区”,区别于当时沙俄的防疫区。他连续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和计划,包括设立防疫医院及拘留营、火车、各种交通管制等。他还说服俄方,提供1300多节车皮作为临时隔离所,为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伍连德焚尸做法也为中国历史上的首创。当局素来主张正式埋葬的。自12月至3月间,地下积雪常至5英尺或7英尺之高,掘地埋尸非常困难,因此尸首在雪地上排成长蛇阵达一英里之遥。中国人崇奉祖先之习惯,几乎同宗教一样。他承受多方压力,陈述厉害,敦请清政府下令集体焚尸。后来外国人也效仿此法,并把已埋葬者掘出焚掉,杜绝鼠类啮尸形成新的传染源。

  由于各种防疫措施处理得当,在当时疫情严重的局势下,不到4个月就成功扑灭了这场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伍连德也在1911年4月在沈阳召开的有11个国家的学者参加的国际鼠疫防治学术会议上,被选为会议主席。清政府授予他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并委任他为外交部医官。

  1910年岁末,肺鼠疫在东三省肆虐,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3万余人,并迅速向关内蔓延。面对死神,地方当局束手无策,人们纷纷出逃。

  1921年,伍连德博士和伯力士医生在哈尔滨鼠疫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