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南京中医药大学

我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获佳绩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10月13日—18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隆重举行。我校入围全国决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260分,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第27名,并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本次竞赛首次设立“累进创新奖”与“交叉创新奖”,我校1件......

点击显示 收起

 

10月13日—18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隆重举行。我校入围全国决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团体总分260分,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第27名,并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本次竞赛首次设立“累进创新奖”与“交叉创新奖”,我校1件作品获“累进创新奖银奖”。在本次竞赛中,我校哲学类作品《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31省(市)、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调查》获得一等奖,为目前我校文科类作品最高奖项,为学校取得了又一新的突破。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团省委党组成员姜东同志听取我校参赛选手讲解

本届“挑战杯”,全国近2000所高校共提交近2万件作品参赛,经过省级比赛,国赛网评、复审,来自230余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最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总分480分的成绩共同夺得本届“挑战杯”,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24所高校荣获“优胜杯”,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本届“挑战杯”竞赛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由省属“211工程”高校承办;首次在地级市举办;首次采用校地合作的承办模式。此外,竞赛期间还举办了“创新大讲堂”院士与青年学子面对面、“我的创新故事”视频展播、入驻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项目展演等活动。

此次竞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校党委陈涤平书记一直关心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专程出席我校2013年“挑战杯”工作研讨推进会,得知比赛成绩后,第一时间短信祝贺;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长青教授多次主持召开竞赛协调会和校内模拟答辩会,亲自带领教务处、科技处、学科办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亲临比赛现场看望同学,鼓励大家沉着应战,展示风采;学院领导全力推动,赛前多次组织模拟训练,赛时亲自带队,给予参赛师生坚强支持。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王长青副书记、副校长带领学校教务处、科技处、学科办等职能部门领导一行亲切看望参赛师生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王长青副书记、副校长现场指导

成绩的取得同样离不开所有指导教师和参赛同学的辛勤劳动与默默付出。一年多的备战中,老师们常常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精心指导,无私奉献;而南中医学子更是用坚定的意志、青春的热情、挑战的激情及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在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挑战杯”舞台上充分展示南中医新一代科创学子奋发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参赛师生合影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历经数载,“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以及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挑战杯吸引了近两千所高校青年的广泛参与,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当前,“挑战杯”竞赛将从牢牢把握竞赛育人宗旨、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结合更加紧密的高度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竞赛的认识,紧扣“广泛、协同、跟踪、交融”的主体思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竞赛的短期集中开展向日常化的科技创新活动转变、由学校共青团系统内部参与为主向面向社会开放办赛转变、由对参赛作品本身的关注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转变、由注重提升参赛个体素质向兼顾创新氛围营造和文化交融转变。

第十三届挑战杯已经落幕,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继续成为我校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导向性活动。我们祝愿南中医学子在今后的科创道路上再创新的辉煌,祝愿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获奖作品如下:

奖项

作品名称

参赛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团队

学院

一等奖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31省(市)、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调查

王雷、徐卓、付修远、成功、周琼、张楠、陆文

郑晓红等

基础医学院

一等奖

多技术联合研究天南星科有毒中药炮制解毒共性机制

张倩、张雯、章琦、李卓、王颖

吴皓、郁红礼

药学

二等奖

姜黄素调控肝脏大麻素受体与血管生成抗肝纤维化新机制研究

张自力、郭瑶、段旭酉、张涉、倪雯霞、张衍、王姝清

郑仕中、张峰

药学院

二等奖

基于体内代谢机制的灯盏乙素苷元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沈敏哲、房秋月、顾铤、成丽云、丛友权、傅逸凡、黄莹莹

李念光

药学院

三等奖

常用中药识别与辨伪系统

张宁玥、李会伟、王帆、黄楚璇、时柳、卞楠

谷巍

药学院

三等奖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系统

谢佳东、朱寒婷、万安庆、戴美、刘芳芳、任若凡、游宣卉、马瑞军

胡晨骏、张卫明

信息技术学院

 

 

 

作者: 校团委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