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解放日报】“那是我们的生死约定”

来源:解放日报2008-5-20 09:41
摘要:我们要等同伴们救出更多生命后一起回去,那是我们的生死约定。听了王敢的话,我明白,是18名成员间生死与共的默契、团队精神的支撑,让他们毫不畏缩,倾尽全力,精心救治。生死与共的,又何止这18人。上海的医疗队伍一批又一批挺进灾区,连主管部门都快数不清先后共出发了几支队伍,这背后,是所有上海医务工作者的生死......

点击显示 收起

    今天,离开成都去德阳前,我又一次去华西医院看望3名特殊的病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队的3名医生。18人组成的市六医院小分队,是第一支进入受灾最严重的汶川映秀镇的上海医疗队伍。在缺水断电,后方供给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到达情况下,白衣天使连续工作4天,不少人渐感体力不支,其中最严重的3位,18日被直升机紧急送往成都华西医院观察。
    脑外科医生王敢脸又黑又肿,一边在病床上狼吞虎咽地吃饭,一边反复拨打前方同事的手机。可惜网络依旧不稳定,通话时断时续。
    “等过了观察期,你们是不是先回上海?”我问。
    “不会的!我们要等同伴们救出更多生命后一起回去,那是我们的生死约定!”
    听到这句话,泪水再一次猝不及防漫上我的双眼。
    这支小分队的其余15人,其实也已不同程度出现体力虚脱,但至今仍在灾情最严重的一线救死扶伤。之前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听了王敢的话,我明白,是18名成员间生死与共的默契、团队精神的支撑,让他们毫不畏缩,倾尽全力,精心救治。
    生死与共的,又何止这18人。上海的医疗队伍一批又一批挺进灾区,连主管部门都快数不清先后共出发了几支队伍,这背后,是所有上海医务工作者的生死与共;在救援现场,生命的奇迹一次次被刷新,这背后,更是来自全国各地救援人员和受困群众的生死与共。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因为,每一个同胞心中,都共有一个约定,同生死共命运的约定。

  解放日报成都5月19日电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作者: 2008-5-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