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不信中医不能治急病——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下午两点半,在急诊科主任办公室,刘清泉在吃午饭,饭很简单——烧饼就开水。东直门医院拓展部的小陈告诉记者,作为急诊科的主任,这是刘清泉生活的常态——饭无定时,饭食都是最简单的。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病人,给了他热爱的中医急诊事业。■“中医可以治急病”一位67岁的女患者......

点击显示 收起


  
  下午两点半,在急诊科主任办公室,刘清泉在吃午饭,饭很简单——烧饼就开水。东直门医院拓展部的小陈告诉记者,作为急诊科的主任,这是刘清泉生活的常态——饭无定时,饭食都是最简单的。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病人,给了他热爱的中医急诊事业。
  ■“中医可以治急病”
  一位67岁的女患者,肺癌术后出现回盲部转移,并发了不完全性肠梗阻、肺炎,入住东直门医院。由于病情严重,患者很快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重情况,血小板掉到了20×109/升。尤其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因为凝血机制受到破坏而使得全身小血管血栓形成,导致纤溶与凝血功能紊乱,此时既有出血,又有凝血,治疗既要止血,又要抗凝血,难度非常大;再加上四个脏器以上功能衰竭,患者随时有可能死亡。抢救中,在以西医方法进行积极的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的同时,刘清泉为患者进行了中医诊治,诊断其为“脱证”,制定的急救原则是“益气固脱”,处方拟定为:红参60克、三七块15克、生大黄15克,浓煎成100毫升鼻饲,再以红参200克单煎成400毫升,鼻饲频服(每2小时一次,一次40毫升)。经中西药治疗两天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步上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得到有效控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痊愈。后又经过25天的治疗,患者脱离危险,恢复到可以进行肿瘤治疗的状态。据东直门医院ICU的观察统计,对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脓毒症、严重出血性疾病等的抢救,中西药的结合应用,效果远远好于单纯西药。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医是慢郎中,在急救中很难发挥作用。但刘清泉没有在这样的观念前止步。通过对前人著作的研读他发现,从中医学几次大的飞跃和中医学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来看,都与中医药治疗急症、危重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危急重症的治疗。而且,刘清泉认为,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西医可以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为急救赢得时间。但是机械通气只是解决了维持呼吸的问题,如何治疗ARDS,以及脱机问题、机械通气相关肺炎问题、营养问题等等,都是机械通气所不能解决的,而病人很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针对此,如果能正确使用中医药,通过通腑泻浊、活血化瘀、扶正固脱等方法,就可以减少上呼吸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急救成功率得以提高。他认为,作为技术而言,中西医没有优劣之别,中医之长在于“道”,西医之长在于“术”,这种“道”与“术”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济世活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和认识,使得刘清泉在中医治急症方面有了足够的信心,坚定了“中医可以治急病”的信念,也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和老师姜良铎教授一起,组织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担任着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秘书长等职,2003年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贡献突出荣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每天最多睡5个小时”
  记者曾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在急诊科工作过,深知急诊工作的苦与累。作为急诊科医生,不但医疗技术要经得起考验,身体还要经得住高强度的工作,如果不是对这项事业有极大的热情,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在许多医院,急诊科的医生都是轮换制。而刘清泉自打1987年大学毕业进入急诊科,20多年来,一直在急诊坚守着。平时,刘清泉吃饭、睡觉都得算着时间,他开玩笑地说,自己在不值夜班的时间睡觉都得睁着眼,因为随时有可能被叫醒,而值夜班的时间,根本就不睡觉。
  尽管日常工作已经占用了刘清泉大量的时间,但他还得挤出时间学习、搞科研。他说,你要了解中西医的长处、短处,必须将它们全都吃透,了然于胸,这样在急救中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西医,什么时候该用中医,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游刃有余,在刘清泉被一些西医院请去会诊时,他可以自信地告诉那里的医生,哪些西医的治疗可以停掉,哪些中医的方法可以用上。
  在和记者聊天时,刘清泉的手头就放着《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西医的学术刊物。他说,必须随时把握西医急救发展的动向。而在他随身携带的包里,还装着《伤寒论》、《温病条辨》、《脾胃论》等中医经典著作。
  要发展中医急诊事业,对临床进行总结、撰写论文、编写书籍都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刘清泉就把它们看成了“分内”事。多年来,他不仅发表了30多篇中医急诊的论文,以主编、副主编的身份参与了四部中医急诊医学专著的写作,主持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而且还积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推动中医急诊医学的学术发展。
  “有那么多工作得做,那么多书得读,每天能睡多长时间?”记者问他。“最多五个小时吧。”他很自然地回答。不过急诊科其他医生向记者介绍,虽然吃无定时,睡不踏实,但在工作时间,你永远看到的是精神饱满的刘清泉。
  ■“做好医生先做人”
  一位老先生因冠心病发作被儿子送到东直门医院急诊,接诊医生很快对他进行了处理。在查看病历时,刘清泉发现处方中有一种药比较贵,而此前在和老人的儿子沟通时,刘清泉了解到老人家境比较困难。因此,他把贵药改成了另一种疗效相似,但价格便宜的药,这样花同样的钱,可以多出四天的药量。老人的儿子不理解,质问刘清泉“干吗给开那么多天的药?”后经刘清泉解释,老人的儿子释怀了,并对刘清泉多了一份感激。之后他和刘清泉还成了朋友,家里人有个病病痛痛的,总爱找他看。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科室,来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急,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就容易激动,如果医生不予理睬、理解,极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刘清泉对科室医护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医生,做好护士”。“如果你以患者的利益为核心、为出发点进行工作,就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刘清泉强调要坦诚、公平地面对病人。这里的公平,既包括人格上的公平,也包括掌握信息量上的公平。他认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医患纠纷,医护人员不能公平地对病人是个很大原因。从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来说,医患关系是不平等的,如何达到平等,刘清泉说,“要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对于沟通,刘清泉有两个原则:一是主动,二是用通俗的语言,也就是大白话。他说,“作为急诊科医生,嘴要勤,腿要勤,眼要勤,手要勤,该和患者、家属沟通的,应主动找他们去谈,而不能坐在那里等着患者、家属来问,更不能爱答不理”。而为什么要用大白话呢?刘清泉说:“这很好理解。你如果用专业术语和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家属沟通,那他们很难听得懂,这种沟通也只是走走形式,并不能起到沟通的作用。如果你有诚心,你就能想办法让他们听得懂,一个医生必须能用通俗的语言把医学知识讲给患者和家属,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完全称职的医生。”
  记者近日看到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的调查,“跟你说你也不懂”被患者列为了非常反感的一句话。而用大白话和患者主动沟通的刘清泉,不是恰好把到了处理好医患关系的脉吗?
   中国医药报记者 杨六香
  图为刘清泉(右)在和老师姜良铎教授一起查看病人
作者: 2007-7-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